羅夢娜,溫曉云,陳鈺芬,李 聰,陽 霞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廣州 510060
據2020年癌癥數據統計報告,新增癌癥病例中,直腸癌發病率居第三位[1],與我國2018年癌癥中心報告的結果一致[2]。隨著新輔助治療和外科技術的進步及吻合器等的廣泛應用,直腸癌保肛術成為根治直腸癌的主要方式[3]。Croese等[4]對234項研究進行系統評價,發現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最突出的癥狀為大便失禁及排便急迫。患者的腸道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越差[5]。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可以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降低醫療費用,減少其就診次數,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乳腺癌、艾滋病等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6-8]。目前,針對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調查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的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經病理確診為直腸癌,接受過直腸癌根治性前切除手術;非造口手術或暫時性造口已還納(即可經肛門排便)1個月以上;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腫瘤復發或轉移;正在接受化療或者放療;術前患有其他影響腸道功能的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克羅恩病等;有語言或認知障礙。根據樣本量為研究變量的10~20倍,本研究變量個數17個,計算所需最小樣本量為170例。實際納入192例。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審批,審批編號:GYX2019-008。
1.2.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該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家庭常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狀態、目前職業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手術方式、腫瘤分期、腫瘤下緣與肛緣的距離、術后時間等。
1.2.2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問卷
該問卷由侯曉婷等[9]編制,包括5個維度,分別是治療管理(4個條目)、飲食管理(4個條目)、肛周皮膚管理(3個條目)、情緒管理(6個條目)、社交管理(3個條目),共計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頻率記為0~4分(0=沒有,1=很少,2=有時,3=經常,4=總是),得分越高,表明其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81,重測信度為0.843,內容效度為0.980。
研究者首先查閱結直腸科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直腸癌患者的住院病歷,獲取相關資料。2020年5-8月,由結直腸科1名精通粵語的專科護士以電話回訪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時護士朗讀問卷條目,詢問患者進行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頻率,護士根據患者的回復填寫問卷。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計量資料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歸法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回訪210例患者,完成有效問卷192份,有效回收率為91.43%。192例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總分為24.00(21.00,28.00)分,處于較低水平。其中,飲食管理維度得分最高,治療管理維度得分最低,見表1。

表1 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各維度得分(n=192)
192例患者中,年齡33~85歲,平均(58.84±10.15)歲。不同文化程度、手術方式和術后時間的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單因素分析(n=192)

表2(續)
以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總分為因變量,以文化程度、手術方式、術后時間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見表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術后時間是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表4 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總分為24.0(21.00,28.00)分,處于較低水平,與Hou等[10]調查結果一致。其中,治療管理維度得分最低,這表明大部分患者很少使用藥物或者采用溫水、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等以緩解腸道癥狀,可能與患者缺乏對治療管理行為的認識有關,說明現有的健康教育尚有待改進。飲食管理維度得分最高,高于Hou等[10]的研究結果,這可能與患者意識到飲食習慣是直腸癌的致病因素,醫護人員注重對患者飲食的健康教育等有關[11]。
3.2.1術后時間越長的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越高
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以>24個月得分最高,<12個月得分最低。術后早期患者造口回納的時間相對較短,腸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患者的腸道癥狀相對較多[12-13]。研究表明,出院準備度是影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14]。而直腸癌術后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15],患者尚未做好出院的準備,因此,術后早期患者的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較低。直腸癌患者術后早期對疾病尚缺乏了解,對自身的身體狀態掌握不詳,其自我管理水平較低,而術后時間越長,患者的自信心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獲取相關知識的能力增強,可能會進行更多情緒管理、社交管理行為。因此,醫護人員應加強對術后早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及隨訪,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水平。
3.2.2文化程度高的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水平更高
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結果均顯示,文化程度是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水平更高。個體的文化水平會影響其健康觀念,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其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和需求程度有所不同。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有能力通過學習了解更多有關腸道癥狀自我管理的知識,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患者大多對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且低教育程度限制了患者對有關疾病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因此自我管理行為水平相對較低。考慮上述原因,在直腸癌保肛術后患者腸道癥狀自我管理行為的健康教育中,醫護人員應考慮患者的文化程度,對文化程度高者提供的健康教育內容應力求精、深,注重解釋疾病的前因后果;而對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