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爾

張爺爺81歲,半年前開始出現雙腳腳趾和左腳后跟皮膚破潰,難以愈合,且伴有腫脹疼痛,走路都困難。曾到當地醫院手術,效果不理想,且癥狀進行性加重,經常痛得夜不能寐。
醫生了解到張爺爺還合并有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查體見雙足第1、2足趾,左足跟及右足背皮膚多發潰瘍。CT檢查提示:左側股動脈中段支架植入后,支架內通暢,未見明顯狹窄或閉塞,而膝下血管——脛前、脛后和腓動脈多節段狹窄閉塞,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簡單來說,張爺爺的腿“梗”了。
腦梗、心梗大家都有聽說,腦梗是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心梗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那“腿梗”又是個啥?
“腿梗”是下肢供血動脈因內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皮溫降低、疼痛乃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常為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病變在下肢動脈的表現,病變呈慢性進展性。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居高不下,達12%~20%。
一般治療:本病為全身性的動脈疾病,應整體看待和治療。包括積極的危險因素干預,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等,積極診治可能伴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在醫生指導下加強下肢運動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并注意足部護理,避免損傷等。
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藥物治療,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為手術及介入治療的輔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擴張及促進側支循環形成的藥物,如西洛他唑、安步樂克及前列腺素類藥物等。
手術治療: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肢體血供。目前首選膝下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這是一種介入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治療效果確切的優點,尤其適合一般情況不佳、合并基礎疾病多、手術風險大的老年患者。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早期最典型癥狀是“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行走一定距離后出現小腿酸脹、疼痛,以致不能行走,休息幾分鐘后又能再次行走,如此癥狀循環往復。
對于出現下肢麻木、發涼及冷感的患者,可以觀察足部的顏色及溫度,自行觸摸足部的兩條動脈: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常位于腳背正上方,脛后動脈位于足跟內側面與內踝頂點的連線上。
研究發現,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過量飲酒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危險因素。對它們及時發現和積極干預,能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風險。如果本身就發生過腦梗、心梗,更需盡早去篩查一下有沒有“腿梗”的可能。
跑步機鍛煉和行走是治療間歇性跛行最有效的運動,可促進側支血管循環建立。
運動頻率:每周鍛煉3~5次。
運動強度、行走速度:應設定在3~5分鐘即誘發出疼痛跛行癥狀時的速度,在這一負荷下行走至產生中等程度的疼痛癥狀,然后站立或坐下休息使癥狀緩解,而后繼續上述行走。
運動持續時間:在每節運動過程中應該重復“運動-休息-運動”過程。最初鍛煉時需進行總計35分鐘的行走,隨后每次增加5分鐘,直到總計50分鐘,并以此強度和時間鍛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