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玉,戴 云
(1.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0;2.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電視攝像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電視節目的質量。現階段,攝像技術和鏡頭技術的新變化將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機遇和挑戰。攝像技術與鏡頭技術的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1]。如何呈現電視新聞的最佳鏡頭,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
電視新聞是一種音頻和視頻相結合的媒體藝術。新聞信息主要通過電視攝像、鏡頭變換、記者采訪、錄制、編輯、配音及解讀等程序傳遞給受眾。為了提高電視新聞的質量,給觀眾提供高質量的電視新聞內容,攝影師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還要掌握攝像技術和鏡頭技巧,用鏡頭捕捉新聞項目的細節和圖像。對于觀眾來說,電視新聞最關鍵的元素就是新聞對象的信息和圖像質量,新聞圖像必須與信息內容相對應,保證清晰、穩定,避免視覺反差。電視新聞圖像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攝像技術和鏡頭技巧[2]。
電視新聞是通過鏡頭來傳達語言,因此應該確保畫面清潔,構圖平衡。電視新聞攝影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新聞吸引力,均衡的構圖意味著鏡頭的水平線和垂直線與主體的水平線和垂直線平行,主題的位置與背景相匹配。以新聞中的任務為例,如果攝像機屏幕上的字符比例過大,整個圖像則會變得不一致,這會讓人感到壓力;如果攝像機屏幕上的人物太小,則會呈現出喧賓奪主的感受。為了確保構圖平衡,確保拍攝的圖像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必須將主體放置在畫面的“黃金分割”處,以確保主題和背景正確地左右排列[3]。錄制時,攝像頭可能會捕獲與電視新聞內容無關的人和對象,導致信息冗余,對此,相機應盡可能聚焦于拍攝對象,以確保拍攝對象的圖像干凈整潔。
拍攝新聞節目時,攝影師要靈活運用攝像技術,增強拍攝圖像的藝術感,通過鏡頭以正確的構圖呈現藝術光影效果。在專業要求較高的拍攝過程中,攝影師對于鏡頭的靈活把控是實現畫面精致、準確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突發事件或新聞報道中鏡頭不穩定、圖像不清晰等問題的關鍵措施。隨著新聞中人物和場景的快速隨機變化,攝影師需要確保在實際拍攝過程中能夠靈活使用鏡頭。拍攝機位需要隨著人物場景的變化而靈活改變,避免畫面信息過于繁雜,避免畫面對觀眾接收的信息產生不必要的影響。常見的幾種拍攝手法如表1所示。合理運用鏡頭語言,運用對比鏡頭、蒙太奇等相關的拍攝技巧,能夠展現優美的視頻圖像,提高觀眾的印象[4]。拍攝技術和鏡頭技術的靈活運用是構圖合理性的重要保證。在實際場景拍攝中,攝影師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呈現新聞事件,有助于提高畫面整體構圖的藝術性和完整性,調動觀眾的興趣。

表1 常見的拍攝技法
不同的拍攝角度,能夠顯示不同的圖像效果。拍攝電視新聞時,攝影師應根據電視新聞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通過鏡頭準確傳遞新聞內容。電視新聞的錄制一般可以分為三個視角,分別是平視、仰視及俯視。如圖1所示,從平視這個角度拍攝的照片更真實,可以清楚地反映物體的原始外觀。從平視角度拍攝時,相機與被攝體位于同一水平線上。俯視拍攝是指攝像機的位置高于對象,從上方拍攝。這個角度可以清楚呈現出視圖中的場景、數量和分布,代表整個布局[5]。仰視是從一個向上的角度拍攝,就是相機位置低于被攝對象,相機在高位置對齊,可以突出主體,將次要對象和背景降低到圖像的下部,使圖像看起來更清晰。

圖1 三種拍攝角度
攝影基線即攝像機兩個鏡頭或是單相機雙光路的兩光軸以及攝像機平行移動兩光軸在水平方向上的距離(或簡稱光軸間隔)。其會對攝像和背景空間之間的比例關系產生影響,并且與立體視覺是否舒適有關。在攝像過程中,基線的數據大小,必須經計算求出,不能估計。計算公式為

式中:b是攝像基線,f是攝像鏡頭焦距,Lmax是拍到畫面內的最后景物到攝影基線的距離,Lmin是拍到畫面內的最前景物到攝像基線的距離,ΔP是鏡頭對最前景物形成的視差和最后景物形成視差的差值,即
當式(1)中的Lmax→∞時,則
光是影響電視新聞畫面質量的關鍵因素。為了獲得高質量的新聞圖像,攝影師需要妥善處理各種光照。在電視新聞拍攝中,順光、背光、側光等都是常見的采光方法。順光是指從正面照射到物體上的光。在足夠的照明條件下,順光可以清楚地呈現出拍攝對象的整體形象。當沿著光拍攝時,相機角度與光的方向一致,這不會導致被攝體出現明顯光影變化,缺乏立體感。因此在順光拍攝過程中,攝影師必須使用構圖改善圖像的立體感。側光也就是從側面照亮物體。側燈拍攝能很好地展現被攝物的輪廓,在被攝物上形成強烈的陰影。雖然鏡頭和光線的方向相同,但它與光形成一定的角度。側光能夠呈現出被攝體的立體感。背光則是從被攝體后面照亮,是指透鏡相對于光的方向。這種拍攝手法會產生明暗對比,但是容易出現曝光不足,導致畫面表現效果低。因此,逆光拍攝需要補光,以提高畫面的清晰度。常見的電視新聞打光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常見打光手法
不同類型電視節目的內容制作標準或風格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內容制作中,攝像技術和鏡頭技術需要適應電視新聞節目的類型和主題,避免過度使用技術。例如,編輯在制作比較嚴肅的電視新聞節目時,應盡可能少地使用編輯技術,應使用相對完整的照片實現流暢的視覺效果,以保持真實性,確保節目內容的客觀性和權威性,防止藝術處理可能導致的節目內容失真;對于不太嚴肅的新聞節目,編輯可以盡可能使用藝術編輯技術,通過組合圖像和插入場景來豐富節目的元素和氛圍,使節目更具藝術性。除了根據節目類型區別應用技術外,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注意根據目標群體類型和節目特點靈活選擇和使用技術,以確保最終的節目內容真正符合觀眾情況。以程序的配色方案為例,編輯在創作新聞內容時,可以在錄制和編輯過程中使用更多的彩色照片,以增加節目氣氛。編輯在制作嚴肅的新聞節目時,應將節目照片用暖色處理,使節目整體顯得更加和諧。
當前,各種新聞媒體層出不窮,給電視新聞帶來一定影響。因此,新聞攝像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攝像機巧、豐富鏡頭語言,遵循電視新聞攝像的基本原則,保障攝像質量,增強新聞媒體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