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全軍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吉林 吉林 132011)
當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以及智能云端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新聞媒體行業的信息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為搭建新媒體傳播平臺提供了技術支撐,使得媒體融合趨勢越來越強。在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平臺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對于傳統廣播電視媒介而言,打造新媒體平臺既是轉型的機遇,又是面臨的挑戰[1]。吉林市廣播電視臺作為市級媒體,在國家大力實施東北全面振興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抓住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機遇,打造新媒體傳播平臺,將黨的聲音傳播到基層每個角落,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智慧化廣電的需求,是擺在吉林市廣電工作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成果,探索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搭建集采、編、寫、評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新媒體平臺,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媒體。
伴隨著媒體融合進程的演進,吉林市廣播電視臺以先進技術為先導,以打造新媒體平臺為路徑,以傳播優質內容為根本,全面落實《吉林省廣播電視媒體融合三年工作行動計劃》,堅持先行先融、邊融邊建的原則,建設了吉林市融媒體中心,功能定位圍繞“新聞+政務+服務”三大領域,注冊建立了抖音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持續推進市級媒體傳播平臺逐步融合向縱深發展,讓新聞產品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渠道,加快構建媒體融合新模式,成為區域內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盡管融媒體中心已經搭建完成,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實際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新媒體多維度互動的局面還沒有形成,新媒體內容生產的渠道仍然依賴傳統媒體,沒有針對新聞素材開展新媒體采編,造成移動應用場景還沒有完全建立,新媒體內容生產的能力不足,傳播平臺沒有實現策、采、編、發等各個環節一站式智能服務。這些問題的產生,說明新媒體傳播平臺媒體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還需要在未來不斷改進傳播系統,打造視頻專題、短視頻、長圖、Html5、海報等新媒體產品,使新聞傳播的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鮮活,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的新媒體傳播體系。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要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優勢,搭建信息智能抓取平臺,通過對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挖掘、分析,實現平臺對網絡熱點、大眾關注焦點信息的自動抓取,為新媒體內容選題、信息采集,提供立體式、多角度、快速便捷的數據來源,提升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質量,實現策、采、編、發各個環節數據資源的智能管理[2]。
技術的進步一直為媒體融合發展賦能,為信息傳播提供根本保障。吉林市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必須要打造多元矩陣傳播渠道,利用App、抖音、微信、微博賬號等新媒體發布平臺,對生產的新聞內容進行整合,通過內容共享、集中處理、分散發布的方式,針對同一素材內容制作出不同的新聞產品,通過不同的新媒體發布渠道傳播給公眾,進而形成多元傳播的合力,進一步提升吉林市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傳播力。
平臺要進一步抓取用戶情感傾向和行為偏好,實現多樣化、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務,重新構建新媒體與用戶的連接渠道,與公眾進行有效互動,使用戶可對文章進行評論、點贊、轉發等;通過互動數據分析,準確掌握新聞信息發布的實際效果,精準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有效提升信息的傳播效率,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的有效銜接[3]。
融媒體傳播平臺要具備構建節目應用場景的能力,借助5G+4K+VR組合,主動探索、發展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VR視頻以及全景直播等應用,實現超高清直播、多屏互動、多視角等全新場景,提高用戶體驗[4]。如在遇到抗擊疫情、暴雪、大風等緊急情況和極端環境,可與現場記者進行實時連線,準確、及時地對現場人物和重大事件進行宣傳報道,實現資源共享、指揮調度功能。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必須重構技術研發和平臺架構,以技術為支撐,以大數據為引擎,創新打造聚合、優質的全媒體傳播平臺,打造涵蓋融合生產、信息采編、審核發布、智能傳播等媒體業務環節,形成一套云端策、采、編、發一體化工作模式,實現策、采、編、發內容生產全過程智能化、信息化管理[5]。本平臺采用彈性計算架構+開放性微服務化框架體系,操作更為便捷,使用更加安全,傳播更為高效,總體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傳播平臺系統設計圖
吉林市新媒體傳播平臺建設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為依托,建設高性能云服務平臺。該平臺可提供性能卓越、穩定可靠、彈性擴展的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級別云計算服務,嚴格按照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標準、服務器準入標準執行,確保整體系統在運行安全、數據可靠、傳播高效的云服務器下運行,支持多種視頻以及直播的碼率,從低清到高清到4K需求,支持計算彈性、存儲彈性以及網絡彈性,滿足不同場景、不同業務的動態管理需求。該平臺建立標準統一的銜接接口,特別是在與現有系統的銜接上,需要有一套的完整的數據交互體系和交互格式約定,保證高效靈活的擴展機制,保證后續的升級方便以及二次開發。
該平臺架構使用異步IO技術作為后臺管理場景,采用一連串“非阻塞”庫來保證信息正常循環,為數據接收、信息發布、內容存儲提供快速接口。當文件發送請求指令的時候,不需要等待硬盤反饋檢索信息,非阻塞接口就會發出Node指令。該技術采用快速的擴展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對慢資源對接的效率,不需要額外新增新的線程,就能夠實現對數據信息的同步處理,最后再根據事件輪詢方式來滿足信息反饋需求,避免信息出現阻塞,可有效地幫助提高處理高并發請求。
結合吉林市新媒體傳播平臺業務需求,按照內容分發網絡(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高可用架構的設計需求,要確保多個網絡CDN運營商同步運行狀態下,對分發網絡實行融合管理,以保證快速調配網絡和調度,實現不同運營商節點的全面覆蓋。以往單一CDN運營商信息資源相對局限,整體運行調配的空間十分有限,造成管理運營難度增加,管理費用加大,系統穩定性也隨之降低。本系統設計的平臺,改變了此架構的單點故障問題,基于智能動態切換技術,多家運營商實現了優化運行,確保系統服務暢通無阻。
吉林市新媒體傳播平臺建設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規定以及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針對吉林市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根據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的規定,底層架構依托于云平臺服務支撐,嚴格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三級系統進行規劃和建設。三級等保與新媒體App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運行,確保平臺相關業務符合國家網絡安全要求。平臺分布于兩個可用區,相互同步備份,所有服務請求均可在兩服務區得到響應和處理,如圖2所示。平臺架構分別有以下入口:雙100 Mb·s-1帶寬用于App/媒體平臺/管理平臺的請求響應處理,10 Mb·s-1帶寬用于后臺運維管理,動態帶寬用于視頻的上傳播放。所有與前端的數據連接均采用Https協議,全站數據加密傳輸,確保數據在互聯網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減少系統被攻擊的機會,保護用戶信息不被竊取。

圖2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傳播平臺安全架構圖
新媒體傳播平臺在遇到突發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時,可按照事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及影響范圍等因素,系統應急響應分為I級(特別重大)、II級(重大)、III級(一般)共三級。發生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公共事件時,技術人員必須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和處置,盡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關信息,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評估事件帶來的影響和損害,研究確定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公共事件的等級,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向相關部門匯報。
面對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吉林市融媒體傳播平臺建設要以技術引領作為長期戰略,從技術層面進一步完善,從管理制度上進一步優化,推動新媒體技術在全媒體傳播中的應用,堅決守好新聞傳播的主戰場、打好主動仗,搭建起資源整合、多元應用、信息分發的融媒體傳播平臺,準確評估融媒體賬號的傳播效果、運營趨勢與商業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吉林市廣播電視臺輿論引導、思想傳播、信息傳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