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萌 恩施州博物館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產生了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是古人的勞動和創新成果,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在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打造文化強國極為重要,但由于固有條件的限制,非遺傳承過程中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工匠精神的弘揚方面,一些傳承人的工匠意識不足,導致非遺的傳承效果不佳。為保持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局面,未來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重視工匠精神的弘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領域的寶貴財富,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包含工具、文化場所或者工藝品等多種形式,工匠精神指的是以工匠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工匠精神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工藝是內核,工匠精神是內在精髓,二者的這種聯系使得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需從總體上注意二者關系的把控,以保障文化傳承效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其非物質性,這一特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與人們精神層次的追求相一致,這恰好是非遺的內在精髓表現,非遺的非物質特性真實地反映了工匠精神的全貌,體現了工匠在非遺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1]。與此同時,工匠精神物化為非遺載體物質性的呈現,從這一角度,恰好反映了非遺與工匠精神相輔相成的關系。為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忽視工匠精神的弘揚,通過工匠精神的弘揚,可以使每個傳承人以更為積極的狀態投入非遺傳承中。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只有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才能提高文化影響力,增強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工匠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需注重非遺傳承與工匠精神的弘揚。
由于工匠精神與非遺傳承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傳承人在非遺傳承時需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非遺領域的工匠精神有著多重表現,工藝技術為其中的突出表現。非遺是在長時間歷史演變中保留下來的,即使在今天,傳統手工技術依舊有其獨有的地位,機械化制造雖然有效率、藝術價值等方面的優勢,但是傳統手工制作的產品對人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從非遺傳承來看,傳承的不僅是工藝技術,更包含了文化與智慧方面的內容,如榫卯與模數制等建筑構件技術中蘊含著以人為本、民族和諧思想,對此在工藝技術傳承的過程中,在時代精神弘揚的過程中,對于這些傳統的工藝技術,傳承人在傳承時應有批判精神,在原有工藝技術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以滿足當下人們的精神審美追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在當前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非遺傳承人越來越少,僅有的非遺傳承人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弘揚和傳承責任。非遺中的工匠精神也表現為工匠文化,在長期的非遺傳承過程中,這些傳承人對非遺中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他們領悟了其中的內涵,實現了工匠精神向工匠文化的演變[2]。現階段,隨著國家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日漸重視,工匠精神的內涵日漸豐富,工匠數量也顯著增多,卻并未形成完善的工匠文化體系。現階段很多傳承人在傳承非遺時,更為注重對其中“技”的鍛煉,卻缺乏“道”的挖掘,為符合當前非遺傳承中對時代精神、精神審美的追求,必須摒棄這種傳承理念,注重工匠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工匠精神,也表現在行規信仰上,每一個非遺傳承人,都應該具備本真匠心、德藝兼修的素養。在當前的發展條件下,非遺傳承面臨著新的環境,工匠精神的內核與意蘊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使得工匠精神不再只是傳承人所需要學習的,而是可以逐步拓展到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心中,這才可成為人民共享的精神[3]。非遺傳承方面,師帶徒模式較為常用,需重視徒弟的遴選與培訓,只有具備堅定的意志,才可成為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始終秉持非遺工匠精神的內涵,促進一代代的工藝、精神傳承。

恩施揚琴

三棒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財富,對國家、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非遺傳承人有著極強的自豪感,秉持社會責任心,具備愛崗敬業的精神,可以在傳承過程中將非遺的工藝技術、精神內核傳達給大眾。非遺制作的過程復雜,對工藝技術、道德素質的要求較高,一些學徒在學習過程中,無法保持專注力,或者無法接受行業規則,不具有傳承的資格。而非遺工匠精神中的感物情懷,指的是作為非遺傳承人,他們即使不受部門或者行業的監督與約束,也能夠自覺、自愿地遵守行業規則,具有堅定的信念,不摻雜功利心。
為促進非遺傳承中工匠精神的弘揚,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工匠的社會地位偏低,大眾不認可。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很多的年輕人都更為追求一些新的東西,各種傳統技藝和工藝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找不到傳承人而面臨著失傳風險。我國非遺傳承人多為一些民間老齡的手藝人,青年人從事這一工作的非常少,特別是對一些老字號技藝來說,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方面面臨著較大的難題,為解決這些危機,國家要適當提高傳承人的地位,通過地位的提高激發青年人傳承非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每一種非遺都有傳承人,在傳承技藝的過程中弘揚工匠精神、時代精神,培養設計批判思維[4]。
很多傳統的民間手藝人、匠人,經常對自身技藝的傳播避而不談,導致普通大眾并不能清晰地了解這些傳統的工藝與技術,因為沒有機會接觸,社會大眾也就無法體會傳統工藝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極為重要的,有關機構在傳承非遺時,需加大新媒體手段和技術的應用,拓展傳承路徑,使非遺傳承、工匠精神弘揚有足夠的動力。比如,可將非遺拍攝成紀錄片,利用新媒體播放紀錄片,使社會大眾可以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感受到非遺的魅力,體會非遺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也可邀請行業內的有關專家,向大眾講解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使每個社會大眾自覺、自愿地投入非遺保護中,為非遺傳承貢獻力量。現階段的一些影視劇中滲透了非遺保護的內容,通過影視劇的播放,大眾在觀看影視劇時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提高了對非遺傳承、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地方政府也應在非遺傳承、工匠精神的培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要致力于工匠精神培育氛圍的營造,更需帶領各個非遺傳承保護機構開展相應的工作創新。由政府部門帶頭成立非遺保護機構,由該機構負責非遺保護與工匠精神培育,綜合采用網絡授課、課堂傳授與師徒相傳的方式,促進工匠精神的弘揚,使有關人員在接受這些教育時,可以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批判思維,積極參與到精神發揚、工藝傳承中。
在非遺傳承中的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為達到最佳的工匠精神弘揚效果,需注重培育方法的選擇。非遺傳承保護機構在長期的工作中需從根本上意識到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緊抓機會,在原有的培育基礎上構建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在該體系內應包含多種多樣的培育方法。在當前的非遺保護中,師徒相傳、網絡傳授等是比較常用的方式,為保障工匠精神培育出最好效果,可將多種培育方法結合起來,保持相互之間的銜接性[5]。由于當下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非遺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培育過程中,可加大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綜合線上與線下方式,對非遺傳承人實現統一培訓,使他們在培育過程中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核與精髓。當然,在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中,應組織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使非遺傳承人或者社會公眾可以積極參與到這些體驗活動中,在體驗中領會工匠精神,強化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意識。很多非遺保護機構都將非遺技藝打造成了旅游項目,組織了非遺技藝的表演活動,游客在進入景區以后,可以切身體驗這些非遺技藝,他們在體驗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對非遺技藝有更為深刻的認知,而且可以逐步領會工匠精神。
對于每一個非遺傳承保護機構來說,都應該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逐步構建完善的傳承保護機制,在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弘揚工匠精神。現階段的非遺發展中,涉及了靜態發展與活態發展兩種形式,前一種指的是對非遺產品的學術研究、制作與復原,在非遺產品中如果采用的是這一發展模式,可實現對非遺的搶救性保護,是非遺傳承、工匠精神弘揚中最為常用且基礎的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非遺保護傳承、工匠精神弘揚中,不能再局限于原先的模式,而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中注重方法的創新,逐步將非遺產品、工匠精神滲透于社會生活中。在非遺傳承的工匠精神培育中,靜態發展模式可由政府主管部門、非遺保護機構或者傳承人合作實現,而活態發展模式的實施難度較大,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中,應注重宣傳工作,選擇恰當的宣傳方法,保障宣傳效果,使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非遺技藝及其中的文化價值、工匠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在當前的發展條件下,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不僅需重視技藝的傳承與延續,更需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凸顯工匠精神的影響力,更好地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創造條件。每個人都應該弘揚時代精神,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參與到精神發揚、工藝傳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