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然 薛詩凡 王 晴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俗話說:“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似牛毛。”參差錯落的胡同,是北京的歷史文化名片。一磚一瓦、一墻一樹,承載著這座古城特有的煙火氣息與文化鄉愁。而許多游客未到過北京,卻早已對這里心儀已久。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寫過胡同的文學作品,就像一張張無聲的名片,散布全國各地,在人們腦海里勾勒了北京獨有的胡同風情:雍容、豁達、從容而親切。
許多人遠道而來,沿著街巷走一遭,看是看過了,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從本質上講,胡同是一個生活空間,那些文化與風俗來自煙火氣、人情味。它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經過時光的洗禮,帶著生活的印記。因而,傳播胡同文化,僅有一個靜態的展示空間還不夠,更應當讓其“活”起來。
而在《胡同的記憶》手游中展現的胡同的文化空間,正是把有滋有味的風土人情、名人軼事,從悠長的歷史中搬到了一個人人可觸可感的開放天地,很大程度上解了游客之“渴”。
胡同是北京的毛細血管,溝通著大小街道,也承載著北京獨有的民俗風情與人情世故。而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以南鑼鼓巷為中軸,東西各有8條特色胡同整齊排列著,其中包含眾多名人故居。它是我國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特點、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也是胡同文化的代表。
現今南鑼鼓巷確定了“文化創意街區”的發展思路,以“大都之心、原生胡同、民居風情、創意空間”為發展定位。根據實地考察與往年的數據統計,南鑼鼓巷主街上共分布了170家店鋪,其中美食小吃餐廳占31.17%,飲品、咖啡店占7.05%,服裝首飾店占20.02%,雜貨百貨店占19.41%,藝術工藝品店占22.35%。總的來看,目前南鑼鼓巷以餐飲為主,文化主題業態比例偏低,游客大多停留于主干道,而蘊藏豐富的名人故居與生活感的“支線”胡同卻無人問津。由此可見,旅游活動的可參與類型相對單一,在彰顯地方文化特色方面有待提高。
“文化創意街區”讓古典韻味與時尚融合,給一條傳統的胡同注入新鮮的血液。但縱觀南鑼鼓巷的小吃小店和店內文創產品,發現以下問題。
首先,南鑼鼓巷商業業態呈同質化,飲品小吃店鋪數量較多,文化創意類店鋪較少,一些商家在經營中過度商業化而忽視了地方文化的價值。其次,當今南鑼鼓巷市場上的文創產品削減了游客的文化體驗,南鑼鼓巷本身該有的胡同韻味和歷史文化在商業化的過程中被模糊與削弱,以至于來到此處的游客們并沒有體驗到他們想象中的古都風貌。雖然南鑼古巷現如今確實有風格獨特的商業和文化體系,但自身文化氣息日漸缺失。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南鑼鼓巷現有的文創產品不成體系。大多文創產品停留在圖像結合的層面,功能定位不清晰,文化特色不明顯,缺乏歷史承載。產品創意性、趣味性仍存在進步空間。在文化承載上,南鑼鼓巷中某些文創產品文化背景取材分散,常常出現不同區域的錯位組合和朝代階層的混亂。
因此,宣傳南鑼鼓巷本土文化,高品質有內涵的文創產品有待進一步開發。
筆者認為,可以將南鑼鼓巷與手游形式相結合,讓游客通過《胡同的記憶》這款文創游戲體驗故事主人公的親身冒險經歷,在解謎過程中破解塵封的歷史。這樣的結合既可以突破人們對傳統文化旅游產品單一的刻板印象,也將歷史文化知識與游戲過程在互動中融為一體,使胡同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其結合優勢有以下幾點。
玩家進入游戲,將以第一視角切實體驗南鑼鼓巷的百年變遷。沉浸式的體驗虛實結合,迅速將其帶入文化氛圍,從游客身份轉化成玩家,實現了“客”與“主”間的轉換,化被動為主動,使玩家有更大的選擇權和探索空間。隨著游戲體驗的深入,游客對北京胡同文化的了解增多,對北京胡同地形、地貌、人文、歷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今后的游覽會變得更加有選擇性、有目的性,進行主動性高、參與度強的深度游覽。隨著深度游、體驗游的增多,在未來會對梳理胡同資源、實現人流分化起到推動作用。
游戲本身的黏著性體驗如果和相關文化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對文化知識形成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和記憶。《胡同的記憶》整體游戲設計從主人公兒時的生活環境切入,同時地圖只開放到玩家人物該年齡階段可到達的區域,游戲開端視角以仰視為主,而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可到達的區域擴大,游戲視角逐漸變為平視,這樣不僅使用戶的黏著性越來越高,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的游戲化設計有利于挖掘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達到對文化的深層理解。并且,游戲劇情的開放性與非線性劇情①非線性劇情:本文中所說的非線性劇情需要與插敘、倒敘這樣的敘事手法區分開,在傳統載體中,觀眾先經歷哪段情節,后經歷哪段情節一定是被安排好的,完全線性的,但是游戲劇情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做到非線性的,一方面,游戲劇情可能是可以選擇的,玩家的選擇可能會決定游戲角色的存亡、劇情的走向,在一次游戲歷程中,只會體驗到多重世界中的一個;另一方面,多數開發世界游戲對于玩家先推動哪一段劇情發展也往往沒有限制,只要滿足某些條件就可以開啟一段劇情。這樣一來,游戲劇情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玩家的心意,非線性的劇情也給了玩家獨特的體驗。結構的設定,使玩家隨時跟進游戲進度,開發團隊也可以隨著相關歷史資料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內容進行不斷的擴充,形成長期穩定的受眾群體。
荷蘭著名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中指出:“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造力;游戲對人類文化有巨大影響,對于人類文明有重要價值。”游戲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和藝術呈現形式,承載了深厚的情感與內涵,這也是游戲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創新國產游戲不僅受益于傳統文化,而且在文化的支持與推動下蓬勃發展。在游戲的傳播中加強了傳統文化在教育方面的普及,也成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胡同的記憶》這款游戲所營造的并非一種純粹的感官娛樂性的游戲氛圍,而是融學習和娛樂為一體,從而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改變部分傳統文化在用戶心中“老舊乏味”的刻板印象。與此同時,分享、互動等功能的加入能夠幫助游戲擴大用戶范圍,促進文化的傳播。
在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新型旅游方式走進大眾視野,整個游戲的線上平臺的搭建勢必會將原有文本檔案資料文化IP活化,拓寬原有游客的體驗方式,打破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隨著體驗環節的增多,在增強了原有胡同文化的IP價值的同時增加經濟切入點,其設計環節有利于進行文創產品與服務多樣化、品牌化建設。
該文創游戲,是一款劇情向按點式文字冒險解密游戲。游戲以“還原最廣義的,大眾最期待的文人記憶里的胡同”為目的,以人物故事為主線,采用對話方式,用主人公的視角看南鑼鼓巷胡同的百年變遷,以一件件小事為觸發點,去探尋文人古跡當年的歷史風貌。
游戲是在基于現實南鑼鼓巷設立的半開放式大地圖中進行。游戲中玩家將在此片區域進行探索,地圖會隨著游戲中時間變遷而發生變化,如春夏秋冬、年份、特殊日期。同時地圖將考究歷史,盡量還原真實的演變。在大地圖中,玩家可點擊南鑼鼓巷相應的景點地標快速移動到相應的區域,并在其中進行探索,尋找解密素材或地標內的人物進行對話。
在游戲中會有許多推進劇情的事件,大致分為這幾類:第一,在場景中尋找線索,進行解密;第二,與地圖中特定人物對話;第三,移動中遭遇特殊事件。為了豐富游戲可玩性,不同于傳統的劇情類游戲,針對《胡同的記憶》有以下構想。
構想1:玩家的決定影響。可以讓主人公路線隨著游戲推進,會顯示主線的分支樹,可以回溯之前的劇情,選擇不同的分支,達成多結局。
構想2:“必然事件”與“偶發事件”的設想。“必然事件”是指在地圖中前往目標點時觸發的一些支線劇情。這些事件和主線劇情有關聯且每位玩家會必然經歷,稱之為必然事件。它通常在人物信標走過特定街道時觸發,并會根據每位玩家當時的不同狀態解鎖不同的對話選項,從而產生不同的劇情結局。“偶發事件”是指玩家在游戲中有小概率觸發的偶然事件。它通常作為獎勵出現,系統會根據玩家的劇情推進情況隨機發放,例如玩家解決偶發事件后將獲得拼圖碎片,在游戲后續推進過程中有機會將其合成完整圖像,增長經驗值,解鎖更多劇情。
構想3:人物好感度設定系統。這款游戲不僅呈現了多線性的劇情,更加入了許多人情元素,如好感度設定。玩家與人物在對話的選擇之間會建立友好(或不友好)的關系,當關系超過觸發條件時會解鎖關系對話,有機會解鎖該角色特殊成就獎勵。
以上就是相關游戲機制的設定,以此框架為基礎,形成良性目標導向。
在游戲設計中,隨著游戲主線和不同支線的劇情推進,會逐漸引入經典民間文化元素,豐富了游戲玩法的同時提升了交互體驗。典型民間傳統元素內容包含八卦、九連環、魯班鎖、字謎、對對子、機關術、十二套繩、榫卯等。這些流傳已久、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民間文化的精髓,融合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它們可能藏在一街一巷里,也可能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且,玩家以第一視角進行游戲,將民俗文化作為日常生活的故事線貫穿劇情中伴隨玩家成長,不僅還原了真實的歷史,提升玩家代入感,而且更好地保持了游戲整體調性。通過游戲交互的設計,在繼承中發展,既可以讓玩家親身參與感受經典民間文化蘊含的魅力,也可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如圖1、圖2)。

圖1 游戲過程界面

圖2 游戲標注功能操作界面
游戲場景設計是游戲美術風格的視覺基礎,玩家以游戲主人公的視角進入游戲,目之所及的游戲場景是將玩家代入游戲情節的重要依托。所以在游戲操作中,整個UI系統界面圖標分布、操作手勢、交互方式都要精心設計,確保玩家能夠沉浸其中,不會有“跳出感”。這對整個游戲美術制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整體美術風格設計中,游戲背景選擇淺色宣紙,用富有情懷的單色水墨風格進行游戲視覺表現,寥寥幾筆表現出了人物的生動狀態,渲染了簡單質樸的氛圍,極具故事性。
游戲人物形象通過研讀胡同相關的歷史文獻與書籍,并進行胡同走訪調查,明確游戲時間歷史定位為清末民初,結合胡同內的典型事件與傳說進行設計,通過梳理關鍵角色、輔助角色等人物關系來構建游戲角色體系。角色造型在基于不同年齡、身份、人物外形個性化的同時,增強人物記憶點。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具有視覺識別性和地域性,對人物形象進行特征性提煉設計。把握人物神態、造型和服飾要素,突出其人格特征,并根據情節不同,展現多種環境下的變化。本游戲中的主人公安北(如圖3),在游戲初始是一個性格頑皮、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喜愛冒險的五歲小男孩,所以在形象設計上在人物情態和面部特征中放大了其性格上天真活潑的特點,并顯現了近代北方小孩特有的壯實與純樸。

圖3 游戲人物圖鑒
《胡同的記憶》這款游戲衍生品可開發性高,如圖所示,游戲中大地圖衍生出的地圖手環,即可佩戴地圖(如圖4、圖5、圖6)。地圖采用夜光涂料,晚間可在胡同里探秘,趣味性強,也可融入地標打卡的功能,增強與游覽者之間的互動,讓南鑼鼓巷的游客用更為古樸的方式進行游覽,充分體驗胡同的文化氛圍,兼具紀念價值和實用價值。

圖4 地圖手環展開

圖5 地圖手環佩戴效果

圖6 地圖手環瀏覽實測
現如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起廣泛重視,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創意產品對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創產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其蘊含文化精神,在國內的發展還存在前進空間。本文基于南鑼鼓巷當下文創市場現狀與以網絡游戲為載體的非遺文化傳播的推行背景,以北京特色地域文化為切入點進行討論,從文創的角度進行研究。《胡同的記憶》是一款形式與內容高度契合、功能定位明確、具有嚴謹且可考證的內容的特色文化創意游戲產品,通過游戲的數字化交互,這款文創產品將停留于文人記憶里的胡同以視覺化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填補了群眾記憶中的空白,將不同時間空間的胡同文化與現代人連接了起來。
本文從文化創意設計研究的角度進行探討,在后續跟進中,可以從不同的切入點和更全面的角度繼續進行研究實踐,以幫助胡同文化傳播和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更全面地發展。老舍說:“新夢是舊事的拆洗縫補。”這句話用來形容這款游戲的價值恰如其分,新潮與傳統交融共生,今人與舊事隔空對話,文化便隨著平凡生活源遠流長,不斷豐厚這座城市的生活詩意與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