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娟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自20世紀初以來,我國音樂與西方音樂不斷交融,使我國音樂文化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為我國作曲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對于鋼琴改編曲來說,以民歌的單線條旋律為主體進行鋼琴作品的改編是最常見的創作方式,這一創作方式便于習琴者和聽眾欣賞和理解作品,獲得對作品更深層次的認知,同時,體會其極富特色的藝術趣味。
從目前搜集到的中文文獻來看,中國改編曲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近代發展時期,20 世紀初期,中西音樂交融期,中國音樂文化新的機遇期。在內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背景下,中國音樂的發展受到了大批愛國音樂家的關注,他們創作出許多愛國救亡歌曲,這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研究與創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鋼琴改編曲的發展進入穩定發展階段,這時期創作的中國鋼琴音樂少了許多激昂的曲風,更多的是在描述民間故事和百姓們的生活狀態,歌頌共產黨等;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音樂新思想出現在中國音樂界,使我國音樂在創作中有了更多的靈感,涌現出大量優秀作品,帶領中國鋼琴改編曲這一體裁邁向新的階段。
本論文之所以選擇中國鋼琴改編曲作為研究對象,探析其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一方面是因為,鋼琴是西洋樂器,用鋼琴演奏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作品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巧妙結合,筆者對這一論點具有強烈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鋼琴改編曲的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發揚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精神。作為一個鋼琴專業的研究者,筆者認為,改編曲有著與尋常樂曲不一樣的內容,它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關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東西。對于創作鋼琴改編曲的作曲家而言,他們想通過作品表達的民族特色是值得我們深入了解的,比如說,作品的標題是否與作品本身有關;為什么這些作品可以流傳久遠,它們的音樂魅力是如何通過西洋樂器體現的等。所以,筆者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無論以哪種方式來看,中國鋼琴改編曲都非常值得研究。演奏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和人們說話吐字一樣,咬字不清就讓人不能很好理解講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彈奏不清晰就會使整個音樂片段像漿糊一樣混在一起,讓人產生十分不好的聽覺感受,所以,要想通過音樂創造一種獨特的意境,表達出作品所想要表達的內涵,就必須進一步理解作品,鍛煉出刻畫音樂形象的能力,這也是筆者選擇這一論點作為研究主題的原因。
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在探索“民主”與“科學”的社會運動中逐漸興起,同時,我國的音樂與西方音樂開始交流和交融,我國學生可以去國外進行音樂交流與學習,這進一步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學生們將學習成果帶回中國,為鋼琴這一樂器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鋼琴藝術事業的發展雖然無法與西方相比,但在短短的七八十年里,鋼琴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樂器和藝術。
在鋼琴改編曲的發展初期,我國通過對西方音樂的學習,在教育界提出了“以西為師”的發展理念,通過對西方音樂的學習,我國音樂在模式上和技術上有所提升。在十年內戰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一些音樂家們懷揣著愛國信念,組成了以“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和“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為代表的組織,形成了強大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文藝骨干力量。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鋼琴改編曲的穩定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音樂作曲家們開始向國外學習音樂創作技法,對民歌作品進行改編,以鋼琴進行演奏這一方式逐步形成,同時,作品的內容得到了豐富,賦予了鋼琴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旋律,進一步體現了音樂領域的中西合璧特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更是迎來了音樂發展史上的新的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陳培勛先生創作的《賣雜貨》《思春》等,這些優秀的作品為中國音樂的民族化特征的凸顯帶來了很深的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鋼琴改編曲在音樂發展史上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各種新的音樂文化出現在中國,作曲家們也開始追求更加新穎的創作手法,新鮮的創作理念也為我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增添了新的色彩,帶動了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作曲家們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而帶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鋼琴改編曲最具代表性,演奏家們不斷探索演奏風格,創新表現手法,致力于將中華文化藝術用音樂的方式展示給世界,他們的付出對中國鋼琴改編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改編自民間音樂
中國鋼琴改編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陜北民歌為媒介,加上一些耳熟能詳的民歌旋律為素材進行創作的,所以,筆者以陜北民歌類鋼琴改編曲為主,來探析其民族特色。
陜北民歌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讓人一聽就能感受到陜北民歌文化的創作思維和特點,這是陜北地區民間音樂的精髓。陜北民歌歷史悠久,經過不斷的演變后在黃土高原上廣泛流行。陜北民歌還有著特殊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流淌在每一位陜北人民的血液里,所以,把陜北民歌改編為鋼琴曲,在創作上有著獨特的手法,作曲家們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代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從現實中發現創作靈感,這些改編出的鋼琴曲旋律十分豐富,有獨特的陜北民族風情特色。為突出陜北地區黃土高原地域文化的藝術特點和豁達的民族精神,一些大眾熟知的改編曲如《蘭花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作品,都不僅保留了歌曲原有的特點,還巧妙地運用了鋼琴伴奏織體、和聲技術等創作手法,這種方式也是我國最早進行改編曲創作的主要方式,它豐富了民間歌曲的表演形式,創新了民間歌曲的發展模式,為民間歌曲的傳承帶來了多元化的力量。陜北民歌鋼琴改編曲是獨特的地域風貌和革命精神融合的產物,這些歌曲被改編成紅色歌曲后,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鼓舞了民心和士氣,更是為百姓了解和支持共產黨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改編自愛國歌曲
我國愛國歌曲在創作上融匯了許多民間旋律,這是愛國歌曲在創作上的一種獨特手法。作曲家這么做的目的就是通過音樂這樣一種更容易引起共鳴的方式激發和引導人民群眾產生濃烈的愛國情懷,讓人民群眾了解到,自己一定要追求新的生活,要敢于斗爭,敢于抵抗不法勢力,要有不屈服、不退步的生活態度。所以,作曲家們在創作過程中,十分注重這方面內涵的表達。建國后的一段時期是中國鋼琴改編曲的初步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創作的鋼琴作品將中國鋼琴改編曲創作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些作品在歌頌共產黨的同時,也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愛國力量,加深了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熱愛。
3.改編自中國民族器樂
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歷史很悠久,民族器樂憑借獨特的音樂魅力和民族特色流傳至今,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選擇對民族器樂進行改編的作品占據很大比重。隨著音樂的發展以及音樂家們的創作,以民族器樂為代表的中國鋼琴改編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魅力。
根據民族器樂改編而成的中國鋼琴改編曲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這一形式的出現也體現了我國作曲家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感情。民族器樂有獨特的民族韻味,如何保留這一特色而進行二度創作,是作曲家們必須思考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可以細分為以下三點:第一,根據彈撥樂器進行改編。箏、古琴、琵琶等這些樂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樂器,我們知道,這些樂器的特點是音色非常明亮、干凈,且具有獨特的演奏技巧。箏的刮奏可以用鋼琴以琶音的方式進行模仿;琵琶的輪指可以通過鋼琴以顫音的方式進行模仿。這些演奏方式既保留了樂器原本的特點,在音色上也更加貼切。需要注意的是,鋼琴中的顫音和琶音在彈奏時一定要使音色十分均勻,手臂不可以抬得太高,手腕要放松,要用手臂的力量帶動音樂的走向,落鍵時手型一定要保持住,彈奏琶音時一定要保證每個音的強弱對比,不能過強也不能太弱,具體要根據音樂的意境去表現;第二,根據鼓吹樂器進行改編。最具代表性的鼓吹樂器有鼓、嗩吶、笛子等。對于這些樂器來說,難點在于對節奏的把控,還有對氣氛的影響。比如,鼓是最基本的樂器,常常用來表現比較熱鬧的氣氛,使用的節奏類型也比較廣泛,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花鼓》就是一首根據鼓樂改編的鋼琴改編曲,作曲家們用豐富的彈奏技巧和和聲織體進行模仿,表現了歡樂的氣氛;第三,根據弦樂器進行改編。具有代表性的弦樂器有京胡、二胡等。以二胡為例,為了在鋼琴上模仿出二胡獨特的音色,作曲家們運用了大量的倚音,在演奏過程中,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民族器樂和鋼琴在演奏作品時都會用到裝飾音——倚音,但民族器樂的倚音與鋼琴中的倚音在演奏時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二胡的音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悲涼效果,所以,一些二度、三度的倚音能為營造悲傷氛圍起到很好的作用。
1.發揮想象力
以想象力為基礎,加以情感的帶動,是藝術創作最主要的方式。演奏者將自己的想象力與情感交融,詮釋音樂的內涵,可以賦予樂曲生命活力,將藝術的魅力完美展現出來。當我們用鋼琴演奏樂曲的時候,鋼琴本身的音色是不具備流暢性的,但為了體現民族特色,我們就要通過想象力來彌補鋼琴的這個缺點,運用彈奏技巧讓鋼琴的音色產生一種持續不斷的錯覺。比如,用鋼琴演奏《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力對音樂的走向作一個帶有敘事性的鋪墊,每彈一個音符都仿佛在訴說著當時陜北地區的故事,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演奏者非常了解樂曲想要表達的樂思,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與彈奏合二為一。
想象力與作品相互交融,可以使作品表達得更為貼切。演奏者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將作品的神韻展現出來,使聽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聽曲子,也是在感受樂曲背后的故事,體會作曲家創造出來的音樂形象。
2.善于模仿
縱觀中國的鋼琴改編曲,許多作曲家都用到了“模仿”這一創作手法,這不僅是為了還原原曲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這一手法是對我國民間音樂的繼承和發揚。比如,鋼琴上的顫音是為了模仿民族器樂嗩吶的“花舌”;短倚音穿插在高音區,產生節奏性的對比,這是為了模仿嗩吶中的鳥叫;連續的黑鍵刮奏,是為了模仿古箏的撥奏;小二度音程加半音,是為了模仿板胡演奏的滑音和顫音等。通過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可以感受用西洋樂器演奏民族音樂時的效果,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中國鋼琴改編曲在中國鋼琴音樂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值得我們這一輩繼續發揚光大。
鋼琴改編曲中的民族特色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神,為我國音樂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給廣大聽眾帶來了全新的欣賞體驗。筆者選擇研究中國改編曲中的民族特色是想讓更多人認識到,音樂無國界,音樂文化具有非常強大的包容性。改編曲看似只是簡單地對原曲進行再創作,但實際上,改編曲里的重新編配,添加新的音樂元素等,都是具有一定依據的,需要創作者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研究原曲的創作背景,才能很好地進行二次創作,這樣改編出來的曲子才能和原曲的主題思想一致。總之,帶有民族特色的鋼琴改編曲有著中西文化藝術相結合的魅力,它將推動我國音樂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