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培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這首歌曲的歌詞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的詩作,此詩創作于1938 年,即抗日戰爭開始后的一年。此時的中國被日本侵略軍連續侵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日軍所到之處一路燒殺搶奪,使祖國山河破碎,人民蒙受苦難,中國軍民奮起抗戰。詩人以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祖國和故土的熱愛和眷戀,作曲家陸在易更是以高超的手法和嚴謹的藝術態度,譜寫出富有強烈感染力的和詩歌融為一體的動人旋律。
詞作者艾青(1910 年3 月27 日-1996 年5 月5 日),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現當代文學家、詩人、畫家,著有詩集《向太陽》《歸來的歌》《大堰河》等,長篇小說《綠洲筆記》,詩論《試論》等,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從詩歌風格上看,其解放前的作品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舊社會的黑暗,謳歌光明;新中國建立后,其作品主要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本作品《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現代詩歌,表達了極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非常濃厚的歷史時代感,用鳥、土地、暴風雨、河流、黎明、黑暗等象征中華兒女對國家的熱愛,對中華民族的命運與前途的擔憂,以及對侵略者的無比痛恨和對光明的熱切向往。
曲作者陸在易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其音樂創作涉及多種體裁,在藝術領域具有極高成就,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他幾乎將每首作品都打造成了時代精品,如混聲合唱《雨后彩虹》,藝術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橋》《家》《彩云與鮮花》《我愛這土地》《最后一個夢》等,其中,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是陸在易藝術歌曲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的創作長達三年,曾于2002 年榮獲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說明這首藝術歌曲在同類作品中具有極大重要性。陸在易的音樂作品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且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氣質,因此,他在音樂界有“音樂詩人”之稱。其藝術歌曲的創作基本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歌曲,即借鑒歐洲藝術歌曲的形式規范和藝術特征,結合我國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情感的表達特點來創作。這首作品反映出作曲家對祖國的熱愛,對故鄉人民的依戀,同時表現了作曲家對待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態度。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歌曲,藝術歌曲是西方室內樂性質的聲樂題材,是對歐洲18 世紀末至19 世紀初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統稱。歌曲的歌詞一般采用著名詩歌,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其曲調表現力強,表現手段與作曲技法比較復雜,且鋼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
該作品為帶前奏和尾聲的復二段體結構(AB),調性為降G-G-A-降G 交替出現,4/4 拍。鋼琴伴奏以流動性的六連音琶音音型為主,宛如行云流水。音樂情緒較為穩定,旋律與歌詞之間形成色彩對比。B 段與A 段的變化重復由三大分句構成,使情緒不斷得到積累和延伸。鋼琴伴奏除了六連音外,還有三連音、五連音、七連音等織體形式。第二部分,調性變為A 大調,隨后回到主調,明顯具有歌劇宣敘調的特征,表明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歌曲的尾聲即高潮,鋼琴伴奏織體也有所變化,表現情緒高亢而激烈,隨后,音樂回歸至前奏的風格和特征,形成前后呼應,詞曲關系在意境和情感變化的運動中得到統一,從容地結束全曲。
總體來說,《我愛這土地》結構規范,詞曲完美結合,美學追求明確,藝術個性與特征突出,鋼琴伴奏手法獨特,民族風格濃郁,藝術韻味獨特,很好地突出了作品的時代性,是我國當代藝術歌曲創作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藝術歌曲精品。
我們在演唱聲樂作品特別是中國聲樂作品時,非常講究字正腔圓,也就是要做到咬清楚字頭,歸韻到字尾,每個字、每句話都要清楚傳達給聽眾。《我愛這土地》這首作品的歌詞極具詩意,歌詞的重音及語調與歌曲的旋律有密切聯系,例如,第二句歌詞“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旋律是“5671643322”,旋律的走向與歌詞的語調基本一致,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演繹好該作品,清楚的發音吐字非常重要。
該作品是一首大線條歌曲,高音跨度大,音域也較寬,所以,要想很好地演繹該作品,除了要有較高的音樂技巧之外,也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如“氣息”。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我們不能因為氣息支撐不夠而隨意換氣,導致語言意境及歌唱旋律被破壞。例如,《我愛這土地》第一句歌詞“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演唱之前,我們要調整到正確的呼吸狀態,在歌詞“假如我是一只鳥”的后邊換氣,然后繼續演繹第二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很多初學者會進入一個誤區,在沒有好的氣息支撐下在“嘶啞的喉嚨”后換氣,這樣會導致語義的錯誤銜接,破壞了語境。歌唱中,為了保持與生活中語言斷句的一致性,我們應當拿著歌詞有感情地朗讀,正確地呼吸,正確地斷句,加強氣息的練習。此外,在歌曲的最后高潮部分,旋律中沒有其他歌詞,只有“啊”來抒發情感,演唱這一部分時,我們需要有好的氣息作支撐,且要保持氣息,保證氣息的流動,避免用嗓子去演唱高音。
首先,相對其他藝術作品來講,《我愛這土地》的節奏較為自由,沒有固定的節拍,例如,整首作品的前兩小節為4/4 拍,到第三小節變成了4/5 拍,第四小節又變為4/4 拍。從整首作品來看,曲作者不斷根據詩歌含義以及內心的情感,不斷地反復變化節拍,這樣一來,旋律也是這首作品的特色之一。其次,該作品的節奏型也很有特點,很多地方出現了大跨度的音階以及附點節奏,例如,“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悲憤的河流”中,“暴風雨”和“永遠”前邊的銜接都出現了六度音程跨越,并且有附點音符這一節奏型,這樣大的跨越以及節奏型,突出強調了暴風雨的兇猛以及內心的堅定。其三,從41 小節開始,節奏變得緊湊,41 小節至50 小節在歌曲中有點宣敘調的感覺,更多的是訴說而不是歌唱,所以,曲作者非常巧妙地編寫了符合日常語言的節奏。
在演唱藝術歌曲時,作品的內心情感的感受及處理極其重要。《我愛這土地》是詞作者與曲作者巧妙配合的精品,詞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祖國以及故土的熱愛和眷戀。曲作家更是以高超的手法和嚴謹的藝術態度,創造出富有強烈感染力的美妙旋律,所以,在演唱該作品時,除了要了解創作背景、創作年代以外,更要一遍遍地讀詞,體會作者內心想要表達的情感。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代入角色進行體驗,逐字逐句地感受詩句,同時,在演唱該作品時,身體要放松,不可太拘謹,唱到動情處時,我們可以隨音樂及內心的感受表演出來。在情感的表達方面,演唱者既要注意歌唱時內心的情感,也要注意不可過于做作,情感的表達要適度自然、真摯樸實,真正地將自己代入歌曲的情境中,要想感動觀眾、聽眾,首先要感動自己,要將我們的情感與對作品的理解統一起來。
在演唱該作品之前,筆者曾通過網絡資源觀看了黃英老師演唱的視頻,并且有幸現場觀看了郭森老師演唱的作品,兩位歌唱家的演唱帶給筆者頗深的感受。
黃英老師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在國際上獲得過許多專業獎項,同時也出演了很多部歌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黃英老師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極其富有情感,她優美的音色和富有感情的演唱,可以很好地詮釋此首藝術歌曲,她在演唱“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地上”時,帶給筆者的感覺是,她不是在演唱,而是在講故事,讓筆者有欲望往下傾聽,很打動人的內心,在演唱結尾處時,黃英的聲音有較強的爆發力和穿透力,使聽眾在音樂感覺上很過癮。作為女高音歌唱家的黃英,在藝術舞臺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藝術造詣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時,她有著非常豐富的音樂藝術實踐經歷,但黃英在演出之余依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值得我們后輩學習。
現場聆聽郭森的《我愛這土地》給筆者帶來不同的感受。郭森老師是我國戲劇花腔女高音,擁有出色的演唱技術和漂亮的音色,她在國際上演出了許多歌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演唱的莫扎特歌劇《魔笛》中的《夜后詠嘆調》,她成功飾演了其中的“夜后”,在歐洲歌劇界一鳴驚人,真正開始了她在歐洲歌劇舞臺上的旅程,并一度成為歐洲各大歌劇院爭相邀請的“夜后”,也是通過這部歌劇,筆者更加崇拜她了。她首唱了《我愛這土地》,在演唱此歌曲時,她除了以情帶聲、情感飽滿外,筆者認為,其音色更能夠吸引人,郭森老師版本的演唱在聲音上更具有張力,她在演唱這首歌曲時,給人的感覺非常放松,但是聲音極具穿透力,在本次音樂會現場,筆者的位置比較靠后,但在無話筒擴音的情況下,筆者依然能夠很清晰地聽到她的歌聲,無論是中低音區還是高音區,郭森老師的演唱在聲音技術上都讓人感動。在觀看了兩位老師的演唱后,筆者感受到,演唱這種高難度的藝術作品首先要以情帶聲,其次要把自己的聲音塑造好,才能符合歌曲的故事性。
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筆者聽過許多版本的《我愛這土地》的演唱,有在獨唱音樂會中聽同學演唱的,也有在中國音樂金鐘獎、孔雀獎等專業賽事中聽比賽者演唱的.歷年來,中國音樂美聲組專業比賽中這首歌曲的演唱頻率都非常高。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演唱是在2019 年赴波蘭利平斯基音樂學院學習過程中,筆者參加了當地的音樂大師班,聽到同期大師班中的中國學員演唱此歌曲,演唱者是來自一所國內師范大學的青年教師,當她演唱這首歌曲時,筆者被深深地吸引了,重點并不是技術的高超,或者聲音的完美(筆者認為,現在國內外聲樂學科發展得越來越成熟,基本上大家都能接觸到或者吸收到好的技術,獲得好的聲音),重點是,在她的演唱中,情感飽滿但不做作,情感的直接表達與筆者產生了共鳴,深深地打動了自己,給了筆者頗多的感觸,讓筆者深刻認識到,并不是只有擁有高超技術的歌唱家才能把較難的歌曲演唱好,演唱歌曲時,更要注重情緒情感的表達,以情帶聲,才能與聽眾產生共鳴。
大師班結束之后,筆者開始學習這首歌曲。在聽其他演唱者演唱這首歌曲時,筆者已經感受到這首歌的“含金量”極高,所以,筆者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出現過一些小錯誤,比如,演唱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時,氣息不夠導致在“喉嚨”后邊亂換氣,破壞了詞曲作家創作這首歌時的語境,同樣也不符合我們生活語言的語境;其次就是感情的處理.在剛進行這首歌曲的演唱時,為了激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筆者總是想把內心情緒百分百地表現出來,這樣做不對,唱歌要留有余地,要給聽眾留有想象的空間;再次就是氣息流動的問題。在歌曲最后高潮的部分,只有“啊”而沒有歌詞,所以,在演唱到這里時,氣息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保持,并且要流動起來,不能只唱音符。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歌曲,是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高峰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結構規范,詞曲結合完美,美學追求明確,藝術個性突出,鋼琴伴奏手法獨特,藝術韻味獨特,曲作家通過嫻熟的作曲技法將詩歌中的愛國情愫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歌曲的旋律當中,情感真摯、意義深刻、織體形象性強,是我國當代藝術歌曲創作中具有典型性特征的藝術歌曲精品。演唱者在演唱該首作品時,應該充分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特征,多方面、全方位分析作品,并結合自己的內心情感體驗完整演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