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鵬 張汪洋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 河南 鄭州 450000)
當今世界正面著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為拉丁舞本土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價值遵循。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拉丁團體舞作品的創編迫切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汲取養分。由于我國拉丁團體舞起步較晚,創編體系目前尚未完善。舞蹈作品大多沿襲國外樣式,這就使大眾很難從拉丁團體舞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鳴。而舞蹈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中的重要一環,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努力創造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作品。因此,著力研究敦煌舞元素與拉丁團體舞的有機結合,皆在為促進拉丁舞本土化的可持續發展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期望以獨特的視角為更多舞者們拓寬視野,創編出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優秀舞蹈作品。
將敦煌舞元素融入拉丁團體舞的創編研究作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對象,通過中國知網、超星圖書館等相關網絡平臺輸入“敦煌舞元素”、“拉丁舞”、“融合”、“創編”等關鍵詞進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匯總,為論文撰寫提供理論支撐。
(2)影像分析法。
通過騰訊視頻對舞蹈作品《石壁絕響》進行觀看與分析,通過舞訊網、百度圖庫對敦煌舞舞姿及舞蹈作品《石壁絕響》的相關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從而對敦煌舞元素融入體育舞蹈的創編方式進行探討。
(3)案例分析法。
對所搜集的文獻資料、影像圖片等進行歸納總結,分析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敦煌舞元素與拉丁團體舞的融合方法并得出相關結論,為本文研究內容增加客觀說服力。
敦煌舞,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流派之一,也被稱之為“從敦煌壁畫中走出的舞蹈”。是當代舞蹈藝術家和學者們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形態各異的人物形象為創作藍本,立足于敦煌文化,巧妙地用肢體動作將壁畫內容由靜轉動,“復活”創造出的一個新的舞蹈語匯,敦煌舞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敦煌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還得益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它不僅是古代中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節點,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重鎮。在這里,異國文明得以交融匯聚,由此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敦煌文化。繪制壁畫,是佛教早期傳播宗教義理的重要途徑,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就舞蹈風格而言,敦煌舞主要以唐代樂舞為主,其他西域民族舞蹈為輔,富有濃郁的異域風情和眩惑感。其中,“S”形三道彎式是敦煌舞最為顯著的舞姿特征,主要通過身體各個部位不同形態的變換:如歪頸、擰腰、翹臀、勾腳和手臂的多棱多角多彎等,共同營造出獨特的舞姿特征和柔美曲線,僅手部舞姿就足足有17種之多,如,菩薩手、持花手、佛手等。舞姿動作更是多達36種,如,反彈琵琶式、盤腿敲鼓式、躺身擊鼓式等。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傳統的佛教藝術特色,不僅增強了敦煌舞的藝術感染力,還有力地彰顯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
舞蹈作品《石壁絕響》是中國舞蹈元素與體育舞蹈多元融合的成功典范。2019年首次出現在深圳衛視的團體舞競演節目 《起舞吧,齊舞》第一季中,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專業的人氣組合——紙扇書生,搭檔Mister Miss拉丁舞團共同演繹。當傳統的中國古典舞元素遇上異國風情的拉丁舞,二者之間產生的奇妙作用使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在眾多舞蹈競演作品中脫穎而出,深受評委老師和人們的喜愛并獲得了第一季年度經典作品的榮譽。在該作品中,創編者以敦煌主題為中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敦煌文化,并借助西方舞蹈語匯大膽嘗試,突破了文化壁壘和傳統體育舞蹈表演作品的創編模式,完美演繹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解讀。將古老的敦煌壁畫靈動再現的同時,為作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新鮮活力。在運用方式和創編思路上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因此,以舞蹈作品《石壁絕響》為例進行具體剖析,旨在為廣大舞者進行體育舞蹈作品創編時提供理論指導和藝術借鑒。
(1)音樂風格融合。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由此可見,音樂和舞蹈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關系。當樂魂與舞韻完美結合,會給人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從而進一步增強舞蹈作品的感染力。舞蹈作品《石壁絕響》是以敦煌壁畫中的神靈形象為主線,描述了天宮神殿里歌舞升平、美輪美奐的繁榮景象。其音樂的創編既傳承了敦煌舞樂曲經典樣式,又融入了現代曲式的突破與創新;既迎合了敦煌舞和拉丁舞大相徑庭的動作節奏,又將兩種舞蹈風格自然過渡、完美銜接。而拉丁舞作為西方藝術形式之一,舞曲通常選用極具現代曲式特征的流行音樂。在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拉丁團體舞部分的音樂,創編者大量地運用了木魚、鐺、鼓等中國傳統打擊樂與現代電子樂器相結合,節奏明朗、動感十足。在貼合桑巴明朗清晰的動作節奏和熱情奔放的舞蹈風格的同時,彌補了傳統敦煌音樂的單薄,將超凡入圣、清新脫俗的佛教意境和異域的民族風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層次感和現代感。與此同時,人聲誦唱佛經斷續貫穿始終,這一形式在拉丁舞曲中極為少見。此外,該作品音樂節奏變化莫測、收放自如,使得舞臺調度頻繁緊湊并出其不意地引出舞蹈的高潮,充分調動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了理想的舞臺效果。
(2)動作編排設計融合。

圖1 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拉丁女舞蹈演員的手部舞姿之一
眾所周知,舞蹈動作是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的主要途徑,也是各類舞蹈派別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動作編排設計是評價一個舞蹈作品優劣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國古典舞中,意蘊表現往往通過舞蹈動作“點”、“線”、“面”的走勢傳達。而敦煌舞作為中國古典舞的派別之一,也沿用了此種表現方法,具有珍貴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舞蹈作品《石壁絕響》的一大亮點就在于創編者在動作編排設計上的各種巧思和細節處理的準確把握,融合兩種不同舞蹈語匯的肢體動作,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完美“復活”。作者通過搜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總結發現: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拉丁團體舞部分的動作編排設計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創編者以拉丁舞的基礎步伐為基礎,對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各種舞姿形態特點進行深度挖掘并提煉出隱含動勢。在時間、空間、力度的延續和承接中,將自然、流暢、極具藝術表現力的舞蹈動作連接成線,并逐漸自覺地把敦煌舞舞姿的典型特征——“S”型三道彎融入到拉丁舞的基礎步伐中,通過連續性的動作變換將敦煌壁畫由靜變動。同時,將敦煌舞中獨有的菩薩手、佛手、持珠手等手部舞姿代替了拉丁舞中女士的規定手勢蘭花指并協調配合身體舞姿進行靈活變換,這在現有的拉丁團體舞作品中實屬罕見。

圖2 敦煌舞部分手部舞姿:菩薩手與持珠手
除此之外,在拉丁團體舞部分中的托舉動作和定點造型設計也十分可圈可點:如,男女舞蹈演員圍圈搭肩,隨后男舞蹈演員們將女舞蹈演員騰空架起,做仰頭吸腿的托舉造型,宛若壁畫中的飛天再現,栩栩如生。在敦煌舞和拉丁團體舞齊舞的尾聲部分,創編者以不破壞拉丁舞本體的舞蹈風格為出發點,在連續的拉丁舞步伐中加入了大量的敦煌舞元素——“S”型三道彎舞姿動作,“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在作品中充分體現。展現鮮明的敦煌舞元素特征的同時,再次呼應舞蹈主題。更重要的是表演過程中流露出絕美的東方神韻,讓人沉醉其中。在舞種的選擇上,創編者也依據舞蹈的整體走向和音樂特點選擇了拉丁舞中熱情奔放,富有動感的桑巴,將舞蹈基調從敦煌舞的平緩過渡到拉丁舞的激昂,為舞蹈高潮奠定了基礎。
(3)服裝造型與妝容設計融合。
①服裝造型
服裝造型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特點、突出舞蹈主題的最直觀外在方法。借助服裝造型可讓觀眾更迅速地了解舞蹈作品主題,烘托氣氛,從而進一步增強視覺體驗。因此舞蹈服裝造型的外在美要以服務作品為中心,努力貼合主題。毋庸置疑,服裝造型款式的設計同樣也是拉丁團體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丁團體舞比賽的一大看點。在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舞蹈演員們的服裝設計、面料選擇以及色彩搭配上都獨具匠心,高度還原了敦煌壁畫中飛天形象的服飾形制,處處有據可循。相對于傳統的拉丁舞競賽服飾而言,作品中拉丁舞演員們的服裝造型設計大有不同。其中,女拉丁舞演員的服飾以玫紅色為主色調,色彩鮮亮奪目。腰間疊搭玫紅色雙層荷葉邊,加之腹部中間的鉆飾點綴和兩側靈動的飄帶,使演員在舞動過程中更顯輕盈飄逸、閃亮迷人。同時,女拉丁舞演員上半身身著裸色彩繪上衣,其樣式和頸間佩戴的飾品都極具敦煌文化的藝術特色,宛若壁畫中走出的舞伎。而男拉丁舞演員的服飾整體則以綠色為主色調,上身袒露右肩,左肩纏繞綠色長條形“絡腋”直至腰間。同時,搭配精致的墨綠色刺繡腰封,下半身身著綠色燈籠褲,加之同色系薄紗點綴,流暢飄逸,給人以淡雅清新之感。男女舞蹈演員們的服裝色彩形成了鮮明對比,紅綠輝映,濃郁的異域風情躍然而出,使人眼前一亮。在面料的選擇上也充分考慮到了舞蹈主題和舞蹈動作的編排設計,整體而言,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拉丁舞演員們的服裝造型充分做到了與舞蹈主題、音樂風格以及成套動作的編排協調統一。

圖4 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男女拉丁舞演員的服裝造型
②妝容設計
僅僅在服裝上貼合主題人物形象還不夠完整,舞蹈演員們的妝容也需要呼應主題。在傳統的拉丁舞競技中,女士妝容通常以厚重的眼影、夸張的眼線和濃密的睫毛來突出拉丁舞狂野奔放的舞蹈特征。而舞蹈作品《石壁絕響》中女拉丁舞演員們整體都采用經典的戲曲妝容來配合敦煌的主題風格,通過大面積的色彩暈染眼妝和精細線條勾勒的眼形,將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復刻的惟妙惟肖,使演員們的整體形象與主題更加貼合,韻味十足。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有利于喚起人們對舞蹈主題的代入感,增強舞臺效果。由此可見,服裝造型和妝容設計的外在美都需要以服務作品為中心,同時,對色彩的選擇和搭配也尤為重要。因此,在舞蹈創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對服裝造型和妝容設計的重視。
世界舞蹈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各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壯大。拉丁舞作為一種舶來品,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使得大眾很難從拉丁舞作品中找到民族認同感。因此,只有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地進行創新融合,為拉丁舞的本土化發展添磚加瓦,才能使拉丁舞在我國的發展永葆生機與活力。隨著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拉丁團體舞的創編者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成套動作組合上了,而是敢于突破,將極具中國特色的優秀舞蹈元素合理地遷移運用到拉丁團體舞的創編之中。尤其是在舞蹈主題的選擇上,也愈加廣泛豐富。此外,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也為拉丁團體舞創編主題的選擇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題材。這不僅使中西方舞蹈文化得到了有機結合,也推動了我國拉丁團體舞的創編體系的完善。現如今,越來越多優秀的拉丁團體舞作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匯貫穿其中,既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又不失拉丁舞本身的特性。增強了舞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底蘊的同時,也更能被大眾欣賞理解,賦予其新生命與新活力。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拉丁團體舞創編也是同理。任何舞蹈流派永葆生命力的關鍵在于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因此,在進行拉丁團體舞創編時,創編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和專業技術能力,學習借鑒其他舞蹈流派中的優秀技術技巧,敢于對拉丁舞的基礎技術進行大膽的融合創新,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舞蹈作品的中心主題。
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拉丁團體舞的創編過程中,創編者不僅要開拓思維,善于學習、借鑒其他舞蹈語匯的優秀技術技巧,還要充分考慮二者在音樂風格、動作技巧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兼容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創新,生硬融合。否則,不僅不會為舞蹈作品錦上添花,還會破壞拉丁舞自身的內在屬性與基本功能,失去了拉丁團體舞創編的初衷和意義。因此,拉丁團體舞作品在追求突破創新的同時也應把握合理性。
舞蹈作品《石壁絕響》的出現,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使大眾對拉丁舞有了新的認知和定義。與以往傳統的競技性拉丁團體舞作品不同,舞蹈作品《石壁絕響》的絕妙之處在于:創編者緊緊圍繞敦煌主題,運用兩種舞蹈語匯的迥異風格從多角度詮釋敦煌之美。既保持了拉丁舞鮮明的動作特征,又融入了敦煌舞獨特的民族風格。實現了舞蹈作品創新的同時又牢牢把握在合理突破的范圍內。隨著舞蹈《石壁絕響》等一大批優秀的本土化融合作品的出現,使得我國拉丁舞本土化發展日益繁榮。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廣大舞蹈藝術家和舞者們在進行拉丁團體舞作品創編時,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突破傳統創編思維,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汲取養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做到西體中用,不斷豐富我國拉丁團體舞作品的內涵和藝術感染力,更好地促進拉丁舞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