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雨 胡建平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焦作 454000)
受我國高考應試教育制度影響,高考只考語數外和綜合等文化課不考體育等其他科目,學校和家長更注重文化課成績而忽視學生體育課和日常鍛煉。目前很多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初中階段以提升學生成績為目的,尤其是初三階段體育課被文化課替代時常有現象,課余家長會給學生報輔導班,以提高其文化課成績。盡管國家一再強調重視青少年身體健康素質,但為升學率與成績,往往會忽視此政策。研究顯示,體育鍛煉不僅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還能有效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學業成績。但由于緊張的競爭環境,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在忽視體育鍛煉的作用。所以需要正確認知體育鍛煉和學業成績的關系,通過研究兩者關系從而提升體育鍛煉在初中生心中的重要地位。
(1)理論意義。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國外有很多類似研究,但目前我國相對較少。所以通過此次研究以期彌補我國相關研究空白,豐富現有理論研究體系;并在實際學習中通過研究兩者關系,從而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情況下提升其學習成績,具有較強現實意義。
(2)實踐意義。
本文為調查研究,由調查黃岡市啟黃中學初中生學業成績與體育鍛煉得出調查結果,把數據反饋規律提升至理論層面,指出實踐途徑。并且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更有利于理論完善。此理論能進一步引導家長、學校不再單看文化課,忽略體育、忽視健康;并為中學生體育鍛煉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
(1)研究對象。
本文以黃岡市啟黃中學初中生體育鍛煉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其以下文中出現的學業成績單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
(2)研究方法。
①文獻資料法。通過搜索中國知網、維普等數據庫,查閱與體育鍛煉、學業成就及兩者關系關系這類文獻,包括書本、期刊、碩博論文等。同時查閱學校圖書館關于體育鍛煉和學習成績相關書籍,從而獲得本次寫作相關素材和資料,經整理分析完成此次論文寫作;
②問卷調查法。根據課題研究和需要,設置調查研究的問題和答案選項,設計出初中生體育鍛煉和學習成績關系調查問卷。為保證其有效性,用小樣本重測法進行信度檢驗。通過Spss 20.0對兩次進行相關性分析,兩次調査測量的相關系數 r=0.818,r=0.828(P<0.05),相關系數高,表明問卷可信度較高。將問卷發放到黃岡市部分初中,學生問卷600份,每年級200份,回收590份,回收率為98.33%,回收有效問卷5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67%;
③數據統計法。通過對獲得的數據整理統計,對其進行基本處理后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1)學生成績情況。
主要統計學生數學、語文和英語科目的成績,據學生上次期末考試的成績為調查對象。將學生成績劃分為優中差3個級別。
從學習成績分析,學生的成績呈現明顯正態分布,中等成績人群最多,其中“優”成績的學生比例為15%,中等成績學生比例為71.41%,差等成績學生比例為17.59%。

表1 學生學業成績統計分布情況(n=580)
(2)學生體育鍛煉與學業成績關系分析。
此次調查針對學生學業成績與運動時間關系進行展開,根據國家規定目前初中體育鍛煉時間每天為1h時,但實際進行鍛煉情況較少。學生開展體育鍛煉主要方式是課間廣播操、全校集體舞等形式。而學生放學回家后基本不會進行鍛煉。下表為3種等級學生鍛煉情況與學業成績關系分析。

表2 體育鍛煉時間關系統計分析
-1≤r≤1,絕對值越大,說明兩個相關變量的相關性越強,通常相關值大于0.75就說明很強的線性相關。
根據成績分析平均運動時長,并對鍛煉時間和學業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顯示學生的成績和學生鍛煉強度有一定的相關性,r相關性系數在0.6以上中等成績段相關系數最大,差等成績相關性系數越低。

表3 優秀成績不同體育鍛煉強度和成績的關系(n=87)
對于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的體育鍛煉強度分析,結果顯示優秀成績的學生鍛煉強度大多數在2等級,占比高達55.17%。
為了更好的統計計算運動頻率和成績的關系,每天運動計3分;一周運動3次左右,計2分;一周偶爾運動計1分。統計得分如下。

表4 不同成績和運動頻率的關系(n=580)
根據運動頻率平均數和成績之間的關系分析,優秀學生的平均運動頻率要高于中等和差等成績的學生。因此從調查結果中分析出來,成績越好的學生對應的體育鍛煉頻率也越好,其中優秀成績平均每周鍛煉頻率都在3次以上,而優秀成績的學生每周鍛煉頻率也都集中在3.95分左右。相反,差等成績的學生每周運動的分值在2.9分左右,也就是每周運動次數在偶爾運動左右,而初中生現在每周的體育運動課和早操課的安排在一周4次左右,部分學校更高,所以差等成績的學生可能存在逃課的行為。由此深刻體會到,越聰明的孩子越聽話。

表5 不同成績和運動持續時間的關系(n=580)
對不同成績下運動持續時間分布對比分析,發現優秀成績的學生群體中運動時間通常在30-60min,只有8%的優等成績的學生運動時間在30min以內,而中等成績學生30min以內運動時間增加,差等成績的學生運動時間短的比例更高。對比分析,成績越好的學生的運動持續時間60min的人數比例越高,而成績越差的學生運動持續時間普遍較短。

表6 影響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因素(n=580)
從上表分析,影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主要因素有其二:思想和物質因素,其中思想因素中認為有鍛煉必要的學生占絕大數;認為沒有鍛煉必要的只有一小部分。物質因素缺乏時間為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最大占比,為63.45%。除以上原因,還有思想認識方面的差異、學生自身科學知識缺乏等因素影響。
(1)中學生的普遍體育鍛煉量為1h左右,鍛煉強度在中等強度左右;頻率為一周三次左右;(2)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比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鍛煉更多,鍛煉密度也更集中;(3)中學生體育鍛煉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正相關。學習成績低的學生的體育鍛煉量低于學習成績中等和優秀的學生。
(1)適當延長體育運動時間。
學校、家長和老師需積極相應國家號召,推動中學生健康發展,重視課余體育運動開展,延長體育運動時間,經調查研究發現,每天鍛煉1h左右對學生學習以及身體是有最大益處的,因此,甚至可以固定時間強制性要求學生必須到戶外參加運動,室內不能留人,讓廣大師生都對體育運動、緩解學習壓力和提高成績間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通過課外體育運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是推動學生德智體綜合素質發展的必要途徑。
(2)豐富、充分利用已有的場地和設施器材。
豐富現有的體育活動場地,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建立室內體育館、豐富體育鍛煉器材。學??梢酝ㄟ^引入社會資金擴大體育設施建設,從而完善學校的教學環境。在體育操場等場地,展示健康知識內容,比如,常見的鍛煉錯誤方式、不適合中學生的鍛煉項目等,提高學生對體育項目的了解情況,防止錯誤鍛煉而發生運動損傷。
(3)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和學業成績關系認知。
普及學生和教師以及家長對兩者間關系認知,讓學生明白適度體育鍛煉對學業成績有促進作用,讓學生能夠自己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其次,運動量要控制在1h左右,過多的運動量反而造成上課無法專注學習,過少的運動量造成壓力釋放不夠;頻率在一周三次左右、中等強度,最有助于初中生身體健康成長和學習精力集中,讓學生體育鍛煉與學業成績成正相關。
(4)轉變學生傳統體育鍛煉思想觀念。
應使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及智力發育有很好促進作用,并將良好體育認知與實際行動相結合,主動鍛煉,培養自己特定興趣愛好,為終身體育做準備。
(5)學校加大對師資力量建設
體育鍛煉中體育教師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師資力量是對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學生參與度是至關重要的。初中生健康成長是我們國家發展前提,少年強則國強,身體健康、成績優秀是成為國家人才的前提條件;增強中學生體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所以學生初進校園就注重培育其鍛煉習慣,并在教學中也把它當作重點。加強技術水平等各方面指導并幫助中學生開展體育活動,讓學生喜歡體育,培養學生喜愛項目,培育終身體育習慣。協調好體育鍛煉與學業成績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在學習文化課成績時,學生更應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且適度鍛煉對學業成績是有正向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