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陳一豪 陳誠
“村里陸續開了好幾家餐館,辣子雞、粉蒸羊肉等美食讓游客垂涎欲滴,我們還可以在紅軍路上賣茶葉蛋等小吃……”綦江區安穩鎮崇河村村民講述著近段時間村里的變化。
近年來,綦江區保護利用長征紅色資源,修繕打造了“楓香樹下1935紅軍街”項目,吸引游客在徒步重走長征路中牢記初心使命。
2021年,上萬名游客來到崇河村,重走長征路、聽長征故事、緬懷先烈。
促使崇河村發生改觀的“楓香樹下1935紅軍街”項目,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已經建設完成的項目之一。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紅色資源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頑強和犧牲書寫的許黨報國的篇章,是激勵后代的精神坐標,保護和傳承好紅色資源,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熊子華說。
4月2日,南岸區王樸烈士舊居。
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重慶市廣益中學校的師生代表們來到王樸烈士舊居,以尋訪烈士舊居的形式,緬懷紅巖先烈。
王樸烈士舊居是王樸同志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王樸同志搬走后,此處房屋便由當地8戶村民居住,房屋產權也由8戶村民共同持有。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居住于此的8戶村民均搬離此處,房屋則常年閑置,風化、雨水沖刷等讓王樸烈士舊居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險情。
“王樸烈士舊居位置比較偏遠,交通不暢,原居住于此的村民搬走后,就處于無人修繕的境地,土墻、屋頂等都出現坍塌。”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勁說。
2013年,王樸烈士舊居被列為重慶市南岸區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南岸區對這座文物建筑開展保護性搶修,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王樸烈士舊居產權為8戶村民共同持有,要達成統一意見很困難。同時,他們也欠缺保護能力,不能自主修繕,這對我們的修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楊勁說。
不僅是王樸烈士舊居,在重慶,很多紅色資源都存在類似問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南岸區政府積極組織王樸烈士舊居產權人進行協商,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最終通過與當地村民小組簽訂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合同的方式,成功收回文物建筑產權,讓后續的修繕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022年7月1日,《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確了保護責任的確定方式,對不同產權的紅色資源保護管理提出了如何確定保護人、委托保管等針對性措施,明晰了紅色資源保護責任人制度。
“重慶的紅色資源分布范圍廣、組成種類多、管理主體多,存在產權分散,相關部門各自為戰、工作聯系和資源共享不夠等問題,難以集中管理。《規定》正式實施后,我們將建立責任人責任清單,構建起統一協調、分工協作的保護管理體系和機制,像王樸烈士舊居這樣的修復難題將不再出現。”熊子華說。
前不久,一則“重慶紅巖文化公園首期建成并向市民游客免費開放”的新聞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傳開,收到消息的重慶市民紛紛前來“打卡”。
“紅巖文化公園連接大坪和化龍橋區域,上下最高落差100余米。”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紅巖文化公園是一座以紅巖文化、休閑、娛樂、健身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山體公園。
從公園陡峭的崖壁頂端向下漫步,除了能看到美人梅、紫薇樹、藍花楹等顏色各異的植物,還能看到修葺一新的紅色文物建筑。
在公園底部,便是修舊如舊的《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作為“紅色三巖”(紅巖、曾家巖、虎頭巖)革命遺址群之一,舊址按照歷史原貌修復,共有5棟樓房,展出歷史照片200多幅、歷史文獻檔案資料數十件。
不僅如此,通過整合革命遺址群資源而建設的紅巖文化公園還與周邊的紅巖村、紅巖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區域串聯,將歷史連接得恰到好處。
除了著名的“紅色三巖”,許多鮮為人知的紅色記憶,也紛紛從“沉睡”中醒來。
6月2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了一場館藏革命文物圖片展。展覽圍繞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圖文并茂地展現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奮斗歷程。現場展出的許多革命文物,都是從民間收集來的老物件和老照片,勾起了許多人的紅色記憶。
“重慶紅色資源豐富,打響‘紅色三巖’品牌不僅有利于弘揚紅巖精神,同時也為其他紅色資源發掘和保護提供了一條可借鑒之路。”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遺址保護部工作人員吳明云介紹,“行動起來、保護起來,重慶才能走出一條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創新之路。”
一本《紅巖》,讓渣滓洞、白公館等廣為人知的同時,也讓青翠的歌樂山成為紅色革命的圣地。
在沙坪壩區歌樂山烈士陵園和紅巖魂陳列館內,靜靜沉睡著烈士英靈和大量珍貴歷史文物。
走上烈士陵園的臺階,一座近11米高的紅色花崗石烈士群雕傲然屹立,將那段飽含血淚的歷史無聲訴說給前來瞻仰的后輩;走進展館,一張張革命志士的照片、一封封革命先烈的家書,看得人熱淚盈眶;凝望著展窗內的革命文物,似乎能帶人穿越回那段崢嶸歲月,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先烈們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心。
盛夏,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又迎來一批批游客,他們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在展館里端詳文物,在渣滓洞、白公館內駐足沉思,只為感受重慶這塊擁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上特有的紅色記憶。
“下一步,紅巖文化景區里的這些展館將以文物本體保護為基礎,從配套設施、研究開發、展覽展陳等方面做好提檔升級工作。”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遺址保護部工作人員周勇介紹。
據了解,未來幾年,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計劃投資約6000萬元,啟動實施9處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和陳列布展工程、紅巖魂陳列館基本陳列改陳工程、“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舊址保護利用設施升級改造工程、歌樂山烈士陵園提質改造工程等四大工程,進一步保護好革命文物,提供高品質展覽,提檔升級基礎設施及周邊環境。
展館里的陳列品也是需要保護的對象,而那些散落在社會各處的革命文物,又由誰來保護,又怎樣來保護呢?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革命年代的文物、遺址外,紅色資源還包括大量其他時期的物品。”熊子華說,接下來,我們將按照《規定》要求,制定全面準確科學的紅色資源調查認定辦法,組織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建立完整準確的紅色資源認定、登錄、管理體系,擬定紅色資源名錄建議名單,并及時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