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松
筆者多年來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從事農村調解、人民陪審工作,通過長期實踐,總結摸索出一套“五心”工作法,有力地化解了以土地矛盾糾紛為主的農村一線矛盾,先后處理上訪案件數十起,化解基層矛盾糾紛32起。
細心服務,攻堅矛盾。要細心解決因為群眾對事實認識不清而造成的群體性重大上訪。如某村群眾因涉及林地與耕地賠償標準不同,集體來信反映問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多次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督導,其中,涵江區農業農村局負責對群眾反映的征遷地是否屬于耕地問題進行界定。經過多方面了解、分析,區農業農村局發現問題的癥結在部分群眾對現有的政策不了解,認為種在山坡上的農田就是耕地,可以按照耕地標準補償。為解決問題,區農業農村局采取三個步驟:一是摸底調查。多次組織工作組,聯合鎮、村干部深入農戶進行調查,在進村入戶的過程中,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個進行登記,向當地群眾進行全面調查取證,調查取證的范圍涉及村干部、村民小組長、村民等。因耕地賠償標準比林地高約一倍,群眾的主要訴求是林地要按耕地進行賠償。二是查清土地性質。對土地性質的認定問題,工作組咨詢了區自然資源部門,核對了爭議地塊的圖斑情況,最終確認就是林地。同時,工作組調查了該村1983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情況,再次肯定有關地塊事實上就是林地。工作組還查詢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理清了林地與耕地的界限在于坡度及歷史事實。三是科學研判。聽取區法律顧問及有關專家對耕地與林地標準的細致解說,在歷史事實清楚的前提下,認定該地屬于林地。該信訪件,歷時5個月,調查取證8次,與群眾面對面溝通6次,最終調解結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用心解釋,化解矛盾。抓住群眾反映矛盾的源頭,找準問題的實質,用心解釋,切實化解矛盾。如某村群眾因對化工項目落地該村不滿,圍繞包括村級財務在內的10個問題集體上訪。市領導多次作出批示,區委派出8個工作組到該鎮進行現場指導。區農業農村局組成的工作組挨家挨戶進行調查、宣傳、解釋,組織村級財務審計組駐村對近10年財務進行審計。剛開始調查時,群眾較為抵觸不愿配合,經過精心調查和分析后,工作組發現問題矛盾的癥結在于村民對村干部在財務公開方面的一些做法不滿。針對群眾反映的焦點問題,工作組多方取證、調查詢問,群眾看到工作組是“來真的”,態度逐漸轉變為配合核查村級經濟合同,主動接受詢問。工作組6次到區自然資源局調取歷年的征地協議,并實地查看。工作組查看了近10年的村“兩委”會、村民代表會議有關會議記錄,審核了村級票據、村級出納賬、會計憑證等歷史資料。5名干部歷經3個月駐村蹲點工作,對群眾反映問題逐個核查,尤其對涉及村干部的問題逐個調查取證、核實無誤后進行公示。通過用心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現場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工作組將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逐個公開,逐一解釋清楚。其中,在核查村級發包合同過程中,工作組發現有一筆發包收入入賬不及時,馬上組織人員進行調查取證,在調取書面證據、證人證言、實物證據等基礎上,將問題線索移送區監委進行處理。群眾看到工作組公平公正,逐漸接受調解矛盾。
精心組織,疏解矛盾。面對歷史遺留問題,要精心組織,通過解剖麻雀的方式,逐步化解群眾矛盾。如某村部分群眾認為區填溝造路項目占地賠償標準偏低,集體上訪到市,反映村干部腐敗等13個問題,要求審計該村近15年來的村級財務情況。市監委對有關問題進行調查立案,調查結果顯示沒有村干部涉及重大違紀問題,但群眾對調查結果不滿意,再次上訪要求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審計報告公示后,群眾仍有意見,第3次上訪,要求對群眾有異議的問題逐個進行核查公示。區農業農村局充分利用群眾春節放假時機,組織工作隊及審計組,按項目及群眾訴求,歷經5個月進村入戶調查,逐項核查公布。區委每周聽取進展情況,市委每月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工作要求。在多次入戶過程中,工作組發現一些工作因宣傳不到位造成群眾誤解,為此,區委調集民政、農業農村、審計等部門進村入戶宣傳解釋。對個別群眾有異議、不接受賠償標準的,挨家逐戶進行動員、說明、解釋,爭取群眾最大的支持。經過近1年的調查取證、公示、解釋、說明,將該村深層次的、歷史性的矛盾問題逐步疏解,群眾也逐步接受了賠償標準。
耐心說服,消除矛盾。面對情況簡單的信訪問題,通過多方調查取證,要耐心說服群眾,督促鎮、村兩級化解矛盾。如某村村民在2016年取得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因其在1998年沒有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此次確權頒證事實不清楚、程序不合法,應依法收回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但該村民多次拒絕交回證書。為妥善處理該糾紛,工作組與區政府法律顧問多次進行討論、溝通、研究,向該村民發出行政處理意見事前告知書,依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作出對承包方無正當理由拒絕交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由原發證機關注銷該證(包括編號),并予以公告的決定。經過多方說服及采取相應的行政措施等工作手段,該村民終于交回了證書。積壓多年的糾紛,通過近8個月的耐心細致說服,終于得到化解。

有心解決,清零矛盾。主要是主動采取行政措施,化解農村基層矛盾。如2019年7月,區農業農村局接到反映稱,某村村民不具備農村承包經營權,應撤銷區政府2019年確認的土地確權登記面積18.86畝。工作組通過對鎮、村、組層層調查發現,該村民在1998年二輪承包時沒有承包地,而是在2014年以每畝6萬元的價格流轉了周邊10多戶的承包地,確權工作中錯誤地將承包地確給了該村民。調查過程中,工作組首先動員其主動交回證書,但該村民認為相關農戶是轉讓了18.86畝地,自己理應獲得證書;其次組織區法律顧問與該村民聘請的律師進行溝通,說明利害關系,要求其主動交回證書,該村民仍然拒不交回;最后,工作組在事實調查清楚的基礎上,組織該村民進行聽證,充分告知其權利義務,并向其發出行政處理意見事前告知書。經過一系列的法定程序后,工作組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有關規定,認為集體土地不能買賣也不能非法轉讓,該轉讓行為非經法定程序認可是無效的,報區政府決定,登報公告注銷已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切實維護了村集體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