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浩 周衛東
(1.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善水灣分校,210041;2.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210041)
“網絡平臺”是家校鍛煉一體化平臺,既要面對全體學生的共性問題,也要滿足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需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居家體育鍛煉和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區別,在遵循適量、趣味、安全、有效的原則下,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體質、興趣愛好、自主監督等因素設計居家體育鍛煉內容方案,以促進其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體育品德。
筆者將“網絡平臺”的現有經驗賦能線上“練—賽—評—知”一體、多維、可視化的居家體育鍛煉,縱向設計“1+N+1”的內容軸,橫向設計“4+2”的時間軸,兩個“1”分別指每日必選的準備活動和拉伸放松;“N”指根據學生體質健康和技能掌握情況設計個性化“處方”,包括:基本體能與改善訓練、專項運動技能;“4”代表每天完成4項規定練習內容(準備活動和拉伸放松的2個“1”、“N”中的2個模塊),“2”代表每天鍛煉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保障校外1小時運動時間,鍛煉內容涵蓋力量、速度、靈敏、柔韌、耐力各項身體素質(表1);除此之外,每周開展1節體育與健康知識課(表2),使學生掌握居家體育鍛煉的運動常識和保健知識。
表1 居家體育鍛煉內容方案
表2 體育與健康知識課程內容
“勤練”是銜接“教會、常賽”的紐帶,是掌握與鞏固技能的主要過程,貫穿于“教會、常賽”,它不僅僅局限于單純地反復練習某一技術動作,而是在某一個階段,根據學生的運動基礎、興趣愛好、身心發展規律、技能儲備改變動作難度、練習形式、練習任務、條件等因素,有目的、有計劃、高效地練習,力爭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如,每日居家體育鍛煉的“勤練”,以鍛煉體能、技能輔助練習為主,提高體能和技能水平,并讓學生知道技能在何種運動情境中運用。
經過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勤練”策略:一是,居家體育鍛煉與獎勵同行,教師定期根據學生技能水平、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進步情況獎勵“善運動”獎章,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和有效性。二是,運動負荷與素質發展敏感期深度融合,設置可操作的鍛煉目標,量化鍛煉次數、時間、強度指標,運動心率控制在(220-年齡)×60%~80%間,促使機體同步提升。水平一(一至二年級)是靈敏、柔韌素質敏感期,建議中低強度,以親子趣味體能游戲為主。如,發展柔韌素質的親子游戲——最長的繩子、猜拳移步等,發展靈敏素質的親子游戲——揪“尾巴”、穿針引線等。水平二(三至四年級)是速度、靈敏、柔韌素質敏感期,建議中等強度,以趣味競賽游戲為主。如,發展速度素質——1min仰臥起坐、跳短繩等,發展柔韌素質——蓮花開、壘腳塔等游戲,發展靈敏素質——繩梯開合跳、聽口令往返跑等。水平三(五至六年級)是力量、速度、靈敏素質敏感期,建議中高強度,以體能與專項技能為主。如,體能——平板支撐、開合跳、俯身登山跑等,專項技能:球類(小籃球:原地運行進間運球、投籃等;小足球:運球繞桿、射門等);體操類(前后滾翻、肩肘倒立、墊上組合動作等)。對有運動特長的學生可安排專項性強、運動量大的鍛煉內容,以校武術隊學生為例,武術基本功——沖拳、推掌、馬步變弓步沖拳、踢腿、涮腰等,套路演練——少年拳、五步拳等,體能——結合家庭環境跑臺階、擊掌俯臥撐、扎馬步等。三是,以親子運動為主,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遵循最近發展區的規律,創設只要努力練習總能進步的情境,利用結構化、問題化的教學案例創新鍛煉內容,給予運動能力較薄弱的學生幫助和激勵,提高自信心,營造一個“勤練”的居家鍛煉環境(圖1)。
圖1 每日居家“勤練”
在“學、練”的基礎上落實“常賽”,以校內、校際2個競賽基點,構建多層次競賽體系(圖2),競賽的形式可以是年級組賽、班級賽、個人挑戰賽、團隊賽、體測聯賽、親子體能賽、校際競賽,做到人人有賽可比,競賽內容從教學內容、體質健康測試、運動會等項目中選擇,以此滿足學生的競賽需求,凸顯“組織形式靈活、競賽項目多樣、月月有頒獎”的特點;除此之外,發揮家校育人功能,成立家長志愿者團隊,定期培訓,讓其承擔線上裁判員工作;其間,筆者運用網絡平臺開展了10余場云擂臺競賽,如,年級組的一分鐘“呼啦圈”、仰臥起坐、跳短繩等,以家庭為單位的俯臥撐親子體能賽,校際的立定跳遠、雙搖等。
圖2 多層次的“常賽”體系
競賽活動每月1個主題,在競賽活動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勝負觀,使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如,四年級組1分鐘跳繩云擂臺賽,提前1個月發布競賽通知與要求,競賽模式可集中、可分批次、可分班級,分班級常規賽主要是適用于班級的常規教學、體育課中,課堂上給予學生10~12分鐘時間進行比賽,鼓勵學生自主設定賽事規則、劃分比賽小組,如,前期挑戰失敗的小組可參加復活賽,增加練習密度、運動負荷和競賽的機會。分批次比賽主要是各班級派出優秀運動員參加年級組賽,在年級組賽中再次選出優秀運動員組隊代表學校參加校際競賽,其間學生可選擇自己預期目標向年級組的同學發起個人挑戰賽。待區域內校代表隊組建后,由各校教研組長商討、確定競賽時間與規則,使學生在競賽中不斷突破極限,發掘自身潛能,養成遵守比賽規則、尊重對手、刻苦練習、頑強拼搏、互幫互助的體育品德,體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技、以賽促評、以賽促健。
評價與反饋是作業布置必不可少的環節,本文以綜合性學習評價為主,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為輔,注重學生運動技能、體育健康知識的提升和體育品德的培養,凸顯時效、多維、客觀的特點。對每日居家體育鍛煉的運動技能進行質性評價,教師及時在線給予表揚或提出改進建議,對上傳的數據進行量性評價,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為評價指標,并對所達到的指標進行等級評價,多維度的評價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態度看待自己,發掘自身閃光點,如,前滾翻團身是否緊、滾動直不直、是否有結構化技能和保護與幫助、是否能夠克服心理障礙且勇于挑戰難度更高的技能;對跳短繩、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等項目數據進行跟蹤對比,個數、長度是否增加,只要學生一有進步教師便給予其肯定的評價,提高其自信,激發其內在動機。客觀評價主要在于差異化的評價,幫助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對學生的每日鍛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制訂個性化“處方”。
為保障學生參與居家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筆者設置了每日50分的鍛煉套餐,每完成一項鍛煉得10分,達到50分即可兌換“善運動”電子獎章一枚,個人單項挑戰賽冠軍獎勵“善運動”電子獎章兩枚(圖3),獎章積累到10枚時,復學后可憑獎章兌換運動器材,解鎖新的運動項目;其間,根據學生參與次數、單項競賽成績計算出總積分,選取部分優秀的學生,給予其線上或線下展示交流的機會,從中評選出“體測之星”“運動之星”“親子運動之家”“最強班級”“校際運動能手”并頒發獎狀,重點關注學生居家體育鍛煉的練習態度、健康知識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健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表3)。
表3 可視多元評價的獎項設置
圖3 “善運動”獎章
疫情下,由于活動范圍受限、學習形式單一、無法外出,長時間的線上學習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消極影響,為改善此現象,筆者將運動技能相關知識和體育與健康教育知識相結合,創建“知”的健康知識體系,前者由健康體能知識、運動技能知識組成,后者以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水平一至水平三健康教育課為學習內容,借助“網絡平臺”可視化優勢,將體質健康標準、鍛煉指導視頻、體育與健康知識錄制成微視頻,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體育運動,教會學生有效抗疫、勞逸結合、心理調節、情緒控制、近視防控的知識與方法,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健康行為的養成。
在特殊時期下,居家體育鍛煉是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主要方式,發揮家校合力優勢,凸顯個體差異,使學生在鍛煉中突破自身極限、發掘潛能,幫助學生強健體魄、增強免疫,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養成良好的鍛煉、飲食、用眼、作息和衛生習慣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為提高家庭體育綜合素質奠定基礎。
本文的探索正是踐行“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質,提升國民綜合素質,有效推動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全民健身”教育理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