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芳 (浙江省杭州市明珠實驗學校,310012)
為了進一步豐富大課間活動,學校嚴格落實《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結合“學、練、賽、評”要求,設計“大課間自編操計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學校“大課間自編操計劃”在創編和推廣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學、練、賽、評”要求。在動作選擇和設計時,將容易學習、便于練習、利于比賽、方便評價等作為創編的出發點。在動作方面,選擇了高抬腿、肘膝跳、挺身跳等鍛煉效果好、練習起來較為簡單的動作;在節奏控制方面,選擇了Tabata這類口令與音樂相結合且節奏感強的曲子作為背景音樂。在形成自編操雛形后,體育教師首先在課堂上試點,并根據自身體驗和學生意見等對動作進行優化。如,從學習和練習難度出發,將收腹跳改為深蹲起,將挺身跳改為弓箭步壓腿;從便于比賽和評價出發,將原地快速跑動作改為了更注重協調性的協調跳。在不斷嘗試的基礎上,2020年12月,自編操鍛煉第1次在大課間活動中推廣實施。
該套自編操全程3分鐘25秒,包含開合跳、墊步胯下擊掌、深蹲起、墊步高抬腿、墊步肘膝跳、弓箭跨步走、協調跳7個動作。目前,該套自編操已作為大課間活動的重點項目在全校推廣,獲得師生、家長的一致認可,總體反響良好。
在自編操的編創和推廣過程中,學校嚴格落實“學練三個一”要求,緊緊圍繞“學、練、賽、評”的核心內涵和要求,積極推進一體化教學,較好地保證了“學、練、賽、評”的質量和效果,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練水平。
1.以“單一身體練習”為基礎,強調“以學定教”
“學”主要是獲取知識、技能和方法,主要進行單一身體練習,是“以學定教”的基礎和出發點,同時也為“練、賽、評”3個環節打下堅實基礎。在學校自編操的教學和實踐中,“學”是一切工作的基礎,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每一個單一動作,強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倡導以主動、合作、反思等為特征的深度學習方式。
為了讓學生更便捷地學習,體育教師錄制了自編操的單一分解動作、技巧講解等教學視頻,在課堂教學中對每一個單一動作進行深入剖析講解,使學生能夠快速對照學習并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學校積極倡導“以學定教”。在精準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對不同基礎和條件的學生進行分類分層,并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和策略,實施差異化教學:教師首先在課堂上進行集體教學,為學生講解示范自編操的單一動作要領以及練習方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己觀看視頻或自學理論知識掌握、提升單一技術動作,教師適當進行點撥。重點對基礎較差、運動能力弱的學生進行跟進和指導,一方面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主動性;另一方面,一對一、手把手地對每一個單一動作進行深入指導,提升學生對單一動作的掌握水平。必要時,可以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互助學習,分享學習困惑與經驗,最終讓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自編操的各項單一動作。此外,學校一直倡導“學”必須以“練、賽、評”3個環節的要求為導向進行針對性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講解自編操的鍛煉價值、單一動作要領等外,還適當補充和拓展內容,如,介紹自編操比賽規則、評價標準等。
2.以“組合練習”為途徑,強調“內化于心”
“練”是單一身體練習的延伸與拓展,是在學習單一技術動作的基礎上拓展各種技術組合,再通過持久性實踐,實現“內化于心”,逐漸轉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
在“練”方面,學校在自編操的創編和推廣過程中注重結合實際,強調將單一動作進行不同的組合,讓學生將所有動作和技術要領等連接起來反復實踐,并逐漸轉化為自身的運動技能。在時機選擇上,既可以作為上課的準備活動,也可以作為雨天等特殊天氣的大課間活動。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停課期間,學生通過教師發布的視頻進行居家練習,并將練習視頻發到鍛煉打卡群進行分享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練習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既可以在課堂中面對面地為學生進行即時糾錯,又可以利用鍛煉打卡群對學生拍攝的鍛煉視頻進行糾錯、點評,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提升了“一對一”教學的最大效果。
為達到“練”的目的和效果,體育教師將自編操中的開合跳、墊步胯下擊掌、深蹲起、墊步高抬腿、墊步肘膝跳、弓箭跨步走、協調跳動作逐一分解并合理組合,如,將開合跳中“跳躍”動作同“雙手開合”與“雙腳開合”等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體會并掌握具體技巧,從而把“開合跳”的運動技術真正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運動技能”。此外,還嘗試將自編操與其他運動進行組合練習,通過自編操提升學生的柔韌性、靈敏性,然后遷移到其他運動中,形成跨越式組合練習。以筆者任教的班級為例,有1名男生體型偏胖、體能較弱,對耐力跑項目一直很懼怕,每年的體質測試中,1000m跑總是不達標,但他卻對自編操格外感興趣。針對以上情況,為了讓這名學生戰勝自己的心理恐懼,筆者以自編操為契機,為他制訂了詳細的鍛煉計劃:以自編操為基礎,通過單一身體練習和組合練習不斷提高其身體協調性、柔韌性和力量等素質,再進行耐力跑,并在鍛煉過程中進行交流、指導。一開始,這名學生的高抬腿動作總是不夠協調,筆者即時糾錯:抬腿時身體保持重心,后倒、手臂擺動要自然。通過2個月的自編操鍛煉,這名學生的體能有了較大的進步,1000m跑課堂測試也合格了。
3.以“比賽或游戲”為手段,強調“學以致用”
“賽”是“教材三個一”中的第三個“一”,主要是指創設以單一身體練習為核心的游戲或比賽情境,或通過實際的游戲或比賽鞏固所學、所練,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賽”是將練習中獲得的新技能加以運用的過程,是對學生“學”和“練”成果的展示和檢驗。
在“賽”方面,在自編操的創編和推廣實施過程中注重創設比賽情境和實際比賽同步開展。在創設比賽情境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會在每節課“學”“練”環節后,留近1/3的時間將學生分組,進行組內或組間游戲或比賽,并對學生的動作和表現等進行及時評價。在實際比賽方面,學校推出年級爭霸賽、班級爭章等活動,通過各個班級、年級甚至是全校的賽制評選班級達人、校園明星等,讓年級與年級之間比、班級與班級之間比、小組與小組之間比、學生與學生之間比,并將比賽結果與學期末評先評優掛鉤。此外,結合亞運會,學校開展了相關的“集五福”活動,其中協調福就是針對自編操的,體育教師在課堂中針對每名學生的自編操完成情況進行打分,完成動作流暢、優美的學生可獲得協調福獎章一枚,此外集齊五福的學生可以在活動結束后領取證書和小禮物。通過比賽競爭既活躍了主題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練”的積極性和競爭性,更幫助學生熟悉了自編操的技術動作要領,促進技能轉向自動化,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素養。
4.以“多元化評價”為原則,強調“以評促進”
“評”是對學生“學、練、賽”的過程和效果進行監測的有效手段,具有考核、檢驗、監督等作用。在“學、練、賽”的過程中,通過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可以充分評估“學、練、賽”的效果,發現存在的問題,為優化“學、練、賽”等環節提供依據,發揮出“評”的統領作用。
學校在自編操的創編和推廣實施過程中積極踐行《綱要》中提出的“注重知識評價、突出能力評價、完善行為評價、強化健康評價”等目標,尤其注重多元化評價。體育教師既對全體學生的“學、練、賽”進行總結評價,也對每名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表現、進步情況、精神面貌等進行針對性評價,還通過橫向對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并進行針對性指導,必要時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以便家長一起督促學生在學習、練習和比賽中及時糾正錯誤。同時,教師也會根據評價結果對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調整與優化。
基于“學、練、賽、評”的自編操實施需要教師針對自編操的內容特性與學情需要,制訂教學計劃,合理分布“學練賽評”時間。以自編操的推廣為例,第1課時技術難度相對不高,可以以“賽”代“練”,課時偏重“賽”。而第2課時,以“練”為主、“賽”為輔,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再進行比賽。第3課時,以“賽”為主,賽不僅僅是對前2課時學練的檢驗與鞏固,更是對前面所學知識技能的應用與遷移。
在自編操的創編和推廣過程中,可以嘗試加入親子鍛煉、同伴鍛煉等元素。這樣既可以擴大自編操的影響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親子交流時間,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化解親子矛盾,豐富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在親子關系比較緊張的家庭,自編操中雙人動作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親子關系。同伴鍛煉的加入,可以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能力。
隨著信息化技術越來越發達,自編操推廣過程中可以運用信息化工具,如,利用各類運動APP或建立微信群進行打卡,條件好的學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需要和特色開發信息系統或APP程序,遵循“學、練、賽、評”各環節的不同要求,設置不同的功能模塊,特別是設置互動交流模塊,讓學生可以即時交流問題或心得體會,增加學生的打卡率,也增強對學生是否按要求鍛煉的監督能力。
“體育節”是學校體育活動的集中展示平臺,可以加入自編操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對其推廣,擴大其影響力,讓更多的師生主動參與進來。這樣既豐富了體育節的活動內容,又讓自編操的“賽”形式更加多樣,學生也可以通過體育節內的自編操技能比賽檢驗、提高自己的動作準度,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