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楊麗,馮 潔,陳紅莉,楊 華
(桂林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西桂林 54100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e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除酒精外的因素所導致的,以肝細胞脂肪過度沉積為主要病理表現的臨床疾病[1]。臨床一般通過生化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B超、CT等進行診斷。大多數患者并無癥狀,少數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肝區疼痛、厭油、上腹不適等癥狀[2]。一般通過控制飲食、適當運動進行治療。NAFLD雖癥狀表現較輕,但其發展較快,容易并發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會對肝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一旦發現需要及時進行治療,最大限度減少對機體的影響[3]。臨床上大多數的結直腸癌都是通過結直腸腺瘤發展而來,同時腸道菌群失調也易導致肝細胞對損肝因素敏感性增加。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NAFLD與腸道菌群、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的關系,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在桂林市人民醫院進行NAFLD檢查及電子結腸鏡檢查的1 250例體檢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中男性750例,女性500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6.24±4.68)歲。本研究經桂林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2017美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與管理指南解讀》[4]非中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明確存在肝臟基礎疾病,如病毒性肝病、藥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②其他結直腸疾病,如缺血性腸病、大腸黑變病、炎癥性腸病及結直腸或其他系統惡性腫瘤等;③結腸鏡檢查時腸道清潔不良影響檢診者;④嚴重心、肺基礎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⑤精神障礙者;⑥大便球/桿比值檢查前1周使用抗生素及益生菌者。
1.2 檢查方法 結腸鏡檢查:檢查前8 h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及二甲硅油行腸道清潔,檢查時采用Boston腸道準備量表(BBPS)[5]評估患者的腸道清潔度,入組者均大于6分。結腸鏡的操作和對患者的檢查工作,均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操作完成,如發現息肉,則取活檢或直接在內鏡下切除并送檢病理,以明確息肉的性質。
肝臟瞬時彈性成像技術檢查[6]:使用肝臟瞬時彈性檢驗儀(海斯凱爾公司,型號:FT3000)完成受控衰減參數(CAP)測定,用于無創定量評價肝臟脂肪變程度。測量時由同一人實施,患者處于仰臥位,令其右手放在頭的后方,暴露出患者的肝右葉區的肋間隙。操作時,需將檢測儀的探頭保持在與皮膚垂直的方向,并始終緊貼皮膚,選定測量位置后(所選位置和區域:一般情況下為患者的劍突水平線、右腋中線及肋骨下緣所包圍的區域),即可開始操作儀器進行檢驗,同時采集圖像獲得所需的測量值。最終的測定值計算方法:取10 次有效檢測的數值的中位數。有效檢測的判定方法:要求操作成功率≥60%且4分位數間距(IQR)/中位數(median)即IQR/M≤0.3。依CAP值將肝脂肪變分為4個等級:<240 dB/m為S0(無脂肪肝變);241~265 dB/m為S1(輕度脂肪肝變);266~295 dB/m為S2(中度脂肪肝變);≥296 dB/m為S3(重度脂肪肝變)。
大便球/桿菌比值檢查及結果判定[7]:采集受試者約黃豆大小的晨起糞便,經革蘭染色(貝索試劑)觀察標本, 測活菌數(油鏡3~5個視野)500~5 000集落形成單位(CFU)/每個視野(FV)為正常,球/桿比1:3~1:10判為正常,非此比例范圍判為異常。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腸道腸道菌群狀態及結直腸腺息肉與NAFLD患者的相關性。包括無改變、輕度、中度、重度NAFLD等不同程度的患者。②分析影響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的數據,采用LSD-t檢驗組間兩兩比較的數據結果;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情NAFLD患者腸道菌群狀態分析 根據體檢資料可知,無脂肪肝變者298例、輕度脂肪肝變299例、中度脂肪肝變303例、重度脂肪肝變組350例。不同病情NAFLD患者腸道球/桿菌比值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脂肪肝變程度越嚴重腸道球/桿菌比值異常概率越高(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情NAFLD患者腸道菌群狀態分析 [例(%)]
2.2 NAFLD結直腸腺息肉患病率分析 NAFLD患者結直腸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分別為10.40%、17.65%、23.63%,非NAFLD患者依次為 7.38%、10.06%、17.45%,對比之后發現,NAFLD患者結直腸腺息肉患病率明顯高于非NAFLD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NAFLD結直腸腺息肉患病率分析[例(%)]
2.3 影響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單因素分析 據單因素回歸顯示,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血壓、NAFLD都為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多因素分析 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之后,結果顯示NAFLD是結直腸癌前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影響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多因素分析
據羅春華等[8]的相關流行病學報告顯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變得較為多見,NAFLD的發病率有逐步增加的趨勢,減肥、降血糖、科學飲食及適量運動是預防的關鍵[8]。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注意控制進食量,少食多餐,盡量減少攝入高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品,并增加蔬菜和水果攝入量;同時,還要養成積極運動的生活習慣,因為單純的飲食管理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脂肪肝的發展,需同時伴隨科學適量的運動才可減輕脂肪肝的嚴重程度[9]。有研究表明,NAFLD與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的發病率存在一定關聯[10],Hwang等[11]的研究顯示,41.5%的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患者患有 NAFLD;而Pan等[12]的研究結果也顯示,42.2%的結直腸腫瘤患者患有NAFLD。本文對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變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NAFLD 患者結直腸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非NAFLD患者患病率,符合既往研究理論。進一步行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血壓、NAFLD都為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而多因素回歸分析則顯示NAFLD是結直腸癌前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了NAFLD與結直腸腺瘤密切相關性,與以往研究相符[13]。

表3 變量因素名稱及賦予值
目前,隨著腸道微生態學的不斷深入拓展以及臨床對“腸-肝”軸概念認知的加深,NAFLD與腸道菌群之間所存在的聯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孫婷婷[14]的研究顯示,NAFLD患者伴有腸道菌群的變化。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病情NAFLD患者腸道菌群數量有差異-脂肪肝病變程度越嚴重,腸道球、桿菌比值異常率越高,腸道菌群失調越嚴重。由此提示,NAFLD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的失調。考慮原因可能為:第一,異常分泌的膽汁,會影響并降低膽汁酸抑制腸道外籍菌的能力,使得人體內酸堿調節趨于失控,最終引起菌群失衡[15]。第二,消化道運動功能如果變弱,導致的后果包括分泌吸收功能水平降低以及腸道清除能力的下降 ,這就會進一步導致腸道內的細菌過度繁殖及腸道菌群紊亂;與此同時,伴隨著庫普弗細胞的活躍還會降低細菌和內毒素的清除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毒素易發生易位,有時,這些發生易位的毒素甚至可通過門靜脈系統直接進入體循環[16]。
綜上所述,NAFLD是結直腸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與腸道菌群、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有密切相關性,早期及時發現并治療能夠減少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