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力 李劍峰 冉訓 吳鋒
434200 松滋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湖北松滋
在體液標本檢測中,胸腹水、腦脊液均是常規項目,通過體液標本的細胞學檢查,能夠為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參考[1]。以往,體液檢測普遍應用顯微鏡下手工計數及分類,即手工法,并將其結果作為臨床判斷的金標準,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手工法具有操作復雜、費時費力的特點,并且其檢測結果重復性差,誤差較高,難以在臨床實踐中形成標準化規程[2]。近年來,隨著臨床檢驗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及相關設備的普及、應用,部分新型號的體液標本檢驗分析儀(血細胞、尿沉渣)逐漸在臨床中得到應用,發揮著細胞計數與分類的作用[3-4]。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即是其中之一,通過體液分析模式,可有效實現針對體液細胞的自動化監測、分析。本研究選取112例患者的體液標本進行分析檢測,旨在分析在臨床體液檢測中配合應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112 例住院患者的體液標本為研究樣本。其中,胸水44 例,腹水36例,腦脊液25例,關節液7例。在標本收集后,立即送檢,體液標本均依次完成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所有檢驗操作均于2 h內完成。
方法:①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通過全自動血紅胞分析儀(生產廠家:邁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BC-6800Plus)對取得體液標本進行檢測,經體液模式下,≥2 次重復測定,針對測定結果進行記錄,重點為紅細胞數(RBC-BF)、有核細胞數(TC-BF)以及其分類結果,計算平均數,同時由檢驗專家,進行散點圖的觀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計算強熒光細胞比率。②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測: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后,針對同一份體液標本,再進行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測操作,參考《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經顯微鏡輔助,以標準牛鮑氏計數板對RBC-BF、TC-BF 進行≥2 次計數,并取均值為最終值。再將其對應體液標本進行離心(1 500 r/min,5 min)操作,取3 張沉渣制片,2 張完成瑞氏染色,1 張備用,由≥2名人員操作,在顯微鏡輔助下對不同涂片中計數200個有核細胞,并進行分類(2次),對涂片中單個核細胞(MN)、多個核細胞(PMN)百分比均值進行計算。所有手工操作由經過專業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完成。
觀察指標:統計RBC-BF、TC-BF,計算MN、PMN百分比均值。按照細胞數差異進行分組,TC-BF 以100×106/L為界限;RBC-BF以血性、非血性分組[5-6]。
統計學分析:數據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對檢驗結果中RBC-BF、TC-BF 及其分類百分比結果進行記錄,以中位數表示,以手工法為參考,對檢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的相關性分析:在血性、非血性體液標本中,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檢測結果在RBC-BF 中均有較好的相關性;當TC-BF>100×106/L時,TC-BF 及分類相關性較好;當TC-BF≤100×106/L時,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檢測在TC-BF、單個核分類百分比、多個核分類百分比測定結果相關性較差。見表1。

表1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的相關性分析
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融合電阻抗、流式細胞術、熒光染色技術后,全自動體液細胞檢驗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其檢測效能也得到了臨床的普遍認可[7]。在本次研究中,以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體液標本進行檢測,利用激光流式細胞術和熒光感染技術,能夠精準、高效地識別與檢測體液標本中的有核細胞,再通過鞘流阻抗通道,完成體液標本中紅細胞的檢測,并借助特殊的體液模式,全程自動化完成體檢指標的檢測[8]。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檢測結果中,除常規報告參數(7 項)外,還涵蓋了強熒光細胞比率、白細胞技術等指標,進而為后續制作核細胞分類散點圖提供參考,進而提升檢測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9-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血性、非血性體液標本中,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檢測結果在RBC-BF 中均表示較好的相關性;當TC-BF>100×106/L 時,有核細胞計數及分類相關性較好。該結果說明,針對研究涉及的112例體液標本,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其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表現。當TC-BF≤100×106/L 時,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檢測在TC-BF、單個核分類百分比、多個核分類百分比測定結果相關性較差。該結果原因分析:血性標本紅細胞總數差異較大、數量過多,在進行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過程中,需稀釋倍數較高,且受到重復操作、誤差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標本測定結果出現一致性差異[11]。在血性細胞標本中,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其相關性結果一致性較好。個別標本細胞計數值較高,可能是由于血性標本中患者的個體因素的差異所致,如細胞數過少,則可能存在“泊松分布現象”,造成計數、分類的偶爾誤差增加,最終表現在檢測結果中,即重復性差、一致性低[12-14]。
壽爽等[15]研究顯示,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和手工法檢測,不論血性或非血性體液標本,兩種方法的RBC-BF 相關性均較好。在白雪[16]的研究中,也表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和手工法檢測其一致性檢驗效能較好。
雖然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諸多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驗技術仍然無法完全取代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技術,尤其是在對TC-BF 檢驗中,因為其結果涉及標本性質的定義[16]。因此針對有核細胞的技術,在臨床體液檢驗工作中,不僅在檢測技術的選擇,還需要檢驗技術人員認真負責的態度,按照相關質量標準進行檢驗,有效提高臨床檢驗報告質量。
綜上所述,在臨床體液檢驗中,針對體液細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對血性、TC-BF較多的體液標本,在應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驗技術上,能夠有效減少誤差,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提升檢驗效能,降低臨床工作量。但對于RBC-BF、TC-BF 較少的體液標本而言,建議以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配合顯微鏡下手工計數以及分類檢驗,同時無需進行結果分類。對于存在血性、數量較少有核細胞的體液標本檢驗上,建議優先溶解紅細胞,再進行手工法計數,以提高檢驗結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