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駿 薛代麗
101100 北京市通州區新華醫院全科1,北京
100053 北京市西城區牛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2,北京
冠心病(CHD)患者多伴有明顯的焦慮狀態,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患者的血皮質醇水平隨之升高,加速患者的疾病發展,增加患者的病死風險[1]。目前,臨床常規的護理措施多針對患者的疾病癥狀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的生理狀態為主要目的,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度明顯不夠。雙心醫學模式是指在遵循生物-心理和社會醫學的模式上,更加關注患者精神和心理問題,不僅強調綜合治療,更注重對患者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干預,在改善患者疾病癥狀的同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2]。本文旨在觀察雙心醫學模式治療CHD 伴焦慮狀態患者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通州區新華醫院與北京市西城區牛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CHD 伴焦慮狀態患者31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55例。觀察組155例,男81例,女74例;年齡45~78 歲,平均(64.89±5.52)歲;病程1~13年,平均(8.12±1.55)年;年齡46~80 歲,平均(65.20±5.41)歲;病程1~15年,平均(8.10±1.54)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心臟超聲、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為CHD;②心功能分級Ⅰ~Ⅱ級;③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測定確診為焦慮狀態;④患者臨床資料完整[3]。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心臟疾病;②合并腦血管疾病;③患有精神疾病;④缺乏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⑤配合度和依從性較低的患者[4]。
方法:(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①遵醫囑給予對癥治療,視其焦慮程度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并嚴密觀察患者的用藥反應;②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③開展疾病健康教育,普及CHD 相關知識;④全面指導患者的生活,加強患者的飲食干預;⑤警惕患者病情加重及出現并發癥。(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加以雙心醫學模式。①運動療法:于每日16:00 在病區空曠的區域進行,先視頻播放心臟康復運動操,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跟隨練習,若患者出現氣促和胸悶等癥狀可暫停,0.5 h/d,飯后2 h內不可練習。②放松療法:睡前選擇人員活動較少、無噪音和無特殊光亮的地方進行冥想,叮囑患者穿著寬松衣物,注意保暖,在排空胃腸和膀胱的前提下進行練習;患者采取盤腿坐位,雙手高舉頭上并合十,雙眼輕閉,雙唇輕合,采用胸腹聯合呼吸的方式進行深呼吸訓練,氣息由鼻腔吸入,舌尖輕觸上顎;再經口腔呼出,舌尖放平,呼吸頻率維持在8~10 次/min;15 min/次,冥想期間還可配合冥想輕音樂。
觀察指標:①使用HAMA 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焦慮狀態,前者14 條細則,采用0~4 分五級評分法進行評價,后者20 條細則,采用1~4 分四級評分法評價,分值越高,焦慮癥狀越重[5]。②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評價其生活質量,包含心理、環境、生理、獨立性和社會關系五個領域維度,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③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采用超聲心動圖測定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具體包括每搏輸出量(SV)、心排出量(CO)、射血分數(EF)、左心室舒張早期與晚期速度峰值比值(VA/VE),比較兩組間的差異。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4.0 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HAMA和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A 和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HAMA評分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155 22.14±3.75 13.99±2.63 22.153 0.001 62.34±5.05 50.76±4.28 21.779 0.001觀察組 155 22.21±3.82 7.01±1.24 47.119 0.001 62.39±5.10 42.13±3.56 40.555 0.001 t 0.163 29.887 0.087 19.300 P 0.871 0.001 0.931 0.00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心理領域 環境領域 生理領域 獨立性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對照組 155 干預前 12.54±2.36 11.96±2.55 13.05±2.11 12.16±2.28 13.20±1.82干預后 14.87±2.21 14.08±2.43 15.82±2.09 15.15±2.10 15.36±1.85觀察組 155 干預前 12.50±2.41 12.07±2.49 13.10±2.32 12.23±2.31 13.18±1.90干預后 16.99±2.17 17.05±2.13 17.93±2.05 17.99±1.56 18.52±1.30 t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8.972 7.493 11.612 12.009 10.362 P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 17.237 18.921 19.423 25.727 28.878 P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干預前組間值 0.148 0.384 0.198 0.269 0.095 P干預前組間值 0.883 0.701 0.843 0.788 0.925 t干預后組間值 8.522 11.443 8.973 13.516 17.399 P干預后組間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心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SV(mL/s) CO(L/min) EF(%) VA/VE對照組 155 干預前 42.54±2.36 5.06±1.55 43.05±2.11 1.46±0.28干預后 54.87±2.21 5.98±1.43 50.82±2.09 1.25±0.25觀察組 155 干預前 42.50±2.41 5.07±1.49 43.10±2.32 1.45±0.31干預后 66.99±2.17 6.88±1.13 57.93±2.05 1.04±0.20 t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47.478 5.431 32.572 6.965 P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0.001 0.001 0.001 0.001 t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 94.017 12.050 59.637 13.836 P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 0.001 0.001 0.001 0.001 t治療前組間比較 0.148 0.058 0.198 0.298 P治療前組間比較 0.883 0.954 0.843 0.766 t治療后組間比較 48.718 6.148 30.236 8.166 P治療后組間比較 0.001 0.001 0.001 0.001
負面情緒的加重會造成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刺激大量兒茶酚胺物質的釋放,造成患者脂質代謝紊亂,動脈擴張反應削弱,血壓和心率隨之上升,不僅加重患者心肌缺氧和缺血癥狀,更易誘發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進行CHD患者基礎護理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其的心理干預。
從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在實施雙心醫學模式后其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雙心醫學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究其原因,雙心醫學模式可以在給予患者常規治療、護理的同時,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穩定自身情緒變化。觀察組治療后SV、CO 和EF 水平高于對照組,VA/VE 水平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雙心醫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水平。究其原因,精神情緒上的應激狀態是CHD 患者病情發展的危險因素之一,其中SV、CO、EF 和VA/VE 均是反映心律變異性的指標,可以清楚地展現患者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張力平衡狀況,有效衡量患者遠期的心功能狀況。觀察組患者在經過雙心醫學模式干預后,SV、CO 和EF水平升高對生理異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VA/VE 水平下降則有助于抑制心功能的損傷。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臨床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CHD 伴焦慮狀態患者實施雙心醫學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其焦慮狀態,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提升其生活質量,臨床干預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