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洲
423000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南郴州
拔牙是常見的口腔科治療技術,主要是指于口腔將患牙拔出的操作過程。術后感染是口腔拔牙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患者若未得到正確、及時的處理,可能誘發系列合并癥,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在患者口腔拔牙過程中開展有效的護理管理措施尤為必要。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在口腔拔牙術后護理過程中無法針對性開展各項護理措施,較難達到預期護理成效。PDCA 護理管理是動態護理模式,包括計劃、實施、檢查、處理4個階段,能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個性化、全方面的護理服務,對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積極作用[2-3]。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腔拔牙患者開展PDCA 護理管理對患者護理滿意度及術后感染發生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口腔拔牙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25~48歲,平均(37.35±3.14)周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0 例,高中以上20 例;體重57~82 kg,平均(69.51±2.41)kg。觀察組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6~49 歲,平均(37.28±3.25)周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9 例,高中以上21 例;體重56~83 kg,平均(69.63±2.39)kg。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有口腔拔牙術指征者;資料完整者;精神、記憶或認知功能異常者。
排除標準:存在拔牙禁忌證者;合并惡性腫瘤等危重疾病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方法:(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干預:指導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常規講解拔牙術注意事項,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指導患者用藥等。(2)觀察組給予PDCA 護理管理干預:①計劃(P):成立護理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護理管理小組成員均接受口腔拔牙術和PDCA 護理管理相關護理要點知識,提高成員業務水平,為患者提供更為精心、優質的護理。定期開展小組會議,分析拔牙術后感染發生原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②實施(D):嚴格根據護理方案為患者開展各項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掌握患者有無不適,通過溫柔的語氣為患者講解口腔拔牙相關知識,告知患者配合要點和注意事項,詳細介紹口腔拔牙術后感染預防措施,提高患者對口腔拔牙術的認知,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③檢查(C):成立護理質量檢查小組,不定期抽查日常護理工作執行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給醫院管理層,及時指出檢查中發現的不足之處,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有效完善各項護理方案。④處理(A):口腔科管理人員總結并分析反饋的問題,同時提出對應改進措施,建立獎懲機制,促進護理小組全面落實各項改進措施,持續改進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
觀察指標:①術后感染發生情況,包括皮膚紅腫、白細胞異常、體溫升高、術后感染率。②護理滿意度評分,使用我院自制滿意度量表評價,包括病區環境、消毒滅菌、護理態度、健康教育及護理技能,各項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滿意。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內容包括自我管理態度、疾病認知、自我管理能力、并發癥預防,對此4項評分,各項評分0~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統計學分析:數據資料錄入SPSS 23.0 進行統計學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術后感染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病區環境、消毒滅菌、護理態度、健康教育、護理技能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病區環境 消毒滅菌 護理態度 健康教育 護理技能觀察組 40 92.72±3.34 91.37±4.74 92.82±3.82 91.45±4.09 90.98±5.45對照組 40 87.25±6.17 86.79±5.45 87.35±6.01 86.26±5.27 86.02±5.79 t 4.930 4.010 4.858 4.920 3.94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觀察組患者管理后自我管理態度、疾病認知、自我管理能力、并發癥預防評分相比對照組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s,分)
組別 n 自我管理態度 疾病認知 自我管理能力 并發癥預防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觀察組 40 2.49±0.31 3.55±0.27 2.26±0.27 3.55±0.13 2.16±0.29 4.06±0.08 2.59±0.18 3.94±0.14對照組 40 2.34±0.46 3.29±0.16 2.33±0.26 3.31±0.08 2.21±0.31 3.90±0.13 2.62±0.23 3.75±0.12 t 1.710 5.239 1.181 9.944 0.744 6.629 0.649 6.516 P 0.091 0.000 0.241 0.000 0.458 0.000 0.517 0.000
口腔拔牙能夠有效將患病牙齒拔除,改善患者癥狀,治療效果顯著,但口腔拔牙術屬于侵入性操作,患牙拔除后極易引起感染、腫脹、出血、局部組織損傷等并發癥[4-5]。其中術后感染是常見且嚴重的口腔拔牙術后并發癥,發生原因與患者身體狀態較差、手術時間長、拔牙時出現骨碎片、手術創傷較大、牙結石等因素有關。術后感染不僅會對患者病情康復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增加患者痛苦,積極采取有效護理管理措施尤為必要。常規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臨床中往往較難降低患者感染發生率,護理隨意性較強,往往遵醫囑或根據護理人員自身護理經驗開展各項護理,無法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護理效果不甚理想[6-8]。
PDCA 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將護理工作做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等環節,屬于全面質量管理模式,最后納入成功標準,循環開展各項流程,不成功則留到下一環節解決,持續改進護理質量,提升患者身心舒適度[9]。本次研究結果數據表明,對照組術后感染率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病區環境、消毒滅菌、護理態度、健康教育、護理技能方面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照組高。分析原因可知,PDCA 護理管理能從多個方面共同進行護理管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合理干預方案,與患者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而有效調整管理方案,促進護理計劃的順利實施;同時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顯著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告知術后感染可能引發的并發癥等,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促進患者自覺改正不良生活習慣,降低感染的發生風險;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密切觀察患者口腔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并加強病區環境的消毒、清潔等,顯著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提升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10-11]。翟夢君[12]研究表明,行PDCA 護理管理的A 組患者術后感染率與實行常規護理管理的B 組相比明顯更低;A 組護理滿意度與B 組相比明顯更高,行PDCA 護理管理能夠有效預防拔牙手術患者術后感染,提高其護理滿意度,與本文結果一致。同時本次研究還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展開了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管理后自我管理能力相比對照組明顯更高。開展PDCA 護理管理能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加強對患者的健康知識教育,更好地幫助患者積極參與到護理管理工作中,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有利于對患者進行長期規律的健康管理發揮良好的監督作用,能更好地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到護理中,顯著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間接促進患者生存質量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開展PDCA 護理管理能夠有效降低口腔拔牙患者術后感染率,讓患者對護理服務更加滿意。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觀察時間短、觀察指標較少,統計學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后續仍需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研究證實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