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陶志雄,支錦亦
基于敘事性的文學主題旅游列車設計方法研究
王超,陶志雄,支錦亦
(西南交通大學,成都 610031)
基于敘事性設計理論,探討文學主題旅游列車的設計方法。通過對敘事性設計理論的分析,總結出敘事性設計的3個要素,即敘事主題、敘事文本、敘述形式。結合相關文獻與設計案例,圍繞3個要素進行研究,總結出敘事性旅游列車的設計方法。以臺州旅游列車項目為設計驗證對象,將和合文化中的“和合二仙”作為文學主題,應用于旅游列車設計方案中。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方案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設計方案較好地滿足了設計美學與敘事功能,初步驗證了敘事性旅游列車設計方法的可行性。基于敘事性設計方法,有效地將文學主題與旅游列車設計相結合,提升了列車文化價值與乘客情感體驗,拓展了旅游列車地域化設計的表達途徑。
敘事性設計;設計方法;文學主題;旅游列車
相較于以通達性為目的的城市軌道交通,旅游列車更為強調沿線區域以及列車自身文化價值的挖掘和展示[1]。因此,設計師常將沿線的地域文化在旅游列車的設計中呈現出來,以此滿足乘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旅游列車在美國、日本、奧地利等地已發展為成熟的旅游產品,尤其是在日本的旅游列車中,因其融入了獨特多樣的地域文化設計[2],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相比之下,國內旅游列車地域化設計形式單一,僅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號進行堆砌,難以表現更為豐富的地域文化形式。
地域文化中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小說等文學形式,因其地域性與文化性顯著,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然而,由于缺乏系統的設計方法指導,難以將其合理應用于旅游列車設計中。因此,筆者將敘事性設計理論引入旅游列車設計中,探討將文學主題應用于旅游列車的設計方法,并通過設計實踐進行驗證,為旅游列車地域化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敘事貫穿著人類文化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推動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3]。敘事本質上是一種交流行為,其過程為敘述者將故事內容通過語言或其他媒介傳遞給受述者。敘事性設計是以敘事理論為指導的一種設計方法[4],基于故事進行設計和創造,可以為設計作品增加敘事特征[5],使設計作品與用戶的行為或感受關聯起來,賦予設計作品內涵價值,并豐富用戶情感體驗[6]。
本文的敘事性設計方法以“故事”“文本”“敘述”為基礎,圍繞“敘事主題”“敘事文本”“敘述形式”3個敘事要素進行方法研究。敘事主題是指客觀存在的故事,包含人物、情節、場景、寓意等內容;敘事文本是指在設計作品中所呈現的設計元素以及元素間的聯系;敘述形式是指敘事文本與乘客的交互關系,以此來強化認知體驗。如圖1所示,設計師(敘述者)圍繞“敘事主題”的內容進行整理,進而對“敘事文本”與“敘述形式”進行組織編排與設計轉化,使乘客(受述者)通過設計表現來理解與認知“敘事主題”。

圖1 敘事性設計概念模型
從旅游列車的結構屬性來說,列車車廂呈逐節分隔的特征,與敘事學中的結構性思維具有一致性[7],為敘事性設計在旅游列車中的表達提供了基礎條件。從旅游列車的文化屬性來說,在旅途中感受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列車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列車地域化表達是指將列車作為文化載體,將文化元素在列車設計中進行呈現,使列車的內部空間成為乘客認知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8]。敘事性設計為文學類別的文化形式提供了表達方法,通過對敘事主題中的元素進行梳理、編排與邏輯串聯,使旅游列車設計與故事中的情景建立起意義的連接。以敘事的方式引導乘客的認知活動,使乘客與旅游列車間形成一種交流關系,在加深乘客情感記憶的同時,營造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為了使文學主題在旅游列車設計中進行有效表達,主要對設計元素的選擇與轉化、設計元素間的關聯、設計元素與乘客間的交互形式3個部分的設計表達進行研究。筆者圍繞敘事性設計要素進行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敘事性的文學主題旅游列車設計流程,共分為4個階段:敘事主題的選取與整理、敘事文本的轉譯與編排、敘述形式的應用與表達、設計方案的評估。詳細流程如圖2所示。
2.1.1 文學主題的選取依據
選取合適的地域文學作品作為敘事主題,需基于以下條件進行篩選與匹配:
1)獨特性。獨特性是指文學主題與特定地理區域具有高度關聯性,通常為故事內容的發生地或是主要人物場景與地域有直接的聯系。設計師需通過客觀的調研手段來了解文學主題的認知程度,從而更好地進行篩選。選用具有獨特性的文學主題,有利于加深旅客對敘事主題的認知度和認同感[9],對旅游地的文化傳承發展以及文化形象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圖2 基于敘事性的文學主題旅游列車設計流程
2)通俗性。通俗性是指文學主題所表達的內容與寓意是易于大眾所理解與接受的[10],并且表達的寓意是積極正向、具有公共傳播價值的。
3)情節性。情節承載著文學主題中各元素間的相互關系與故事發展過程,在敘事性設計中作為敘事文本間關聯設置的重要參考依據,指導了敘事主題元素在旅游列車中的設計呈現。
2.1.2 文學主題的元素梳理
首先,需從文學主題中梳理出強相關的元素,便于乘客清晰地認知主題內容。文學主題元素類型常包括人物、情節、場景、象征物與寓意等,將以上元素進行篩選與抽取后對應至設計因子的三層次中,梳理設計元素間的層次關系,見圖3。3個層次分別為:物境層次、情境層次和意境層次[11]。物境層次主要通過視覺進行認知,體現為從主題元素中提取物質層面的形態、色彩、紋樣等因子進行表達;情境層次主要通過行為或體驗進行認知,體現為文學主題中的經典情節與場景環境;意境層次主要通過情感進行認知,體現為文學主題中的思想、精神與價值觀等。

圖3 文學主題設計因子層次模型
乘客對敘事文本的認知分為2個部分:文本內容與文本結構。
1)文本內容的轉譯。敘事性設計中的文本不僅指代了由自然語言編寫成的文字作品,還包括了任何一個被賦予完整意義的客體[12]。列車設計中的文本通常以造型、色彩、圖案等內容形式進行呈現。在敘事性設計中,敘事文本的實質是敘事主題相關符號的再現,設計作品所傳達的信息不能偏離故事主題,文本內容應與敘事主題保持互文性,使乘客清晰準確地認知故事內容。
2)文本結構的編排。在敘事過程中,文本的結構直接影響著乘客對敘事主題的認知過程。通過參考文學敘事中常采用的正敘、倒敘、并敘、插敘等文本結構編排方式[13],使列車空間與文本結構之間建立起內在的邏輯關系,以引導乘客的認知活動[14]。例如“SL銀河”觀光列車就是圍繞《鐵道銀河之夜》與其作者宮澤賢治2個主題進行的設計,見圖4。在列車外部涂裝設計中所呈現的天鵝座、人馬座、天蝎座以及各意象元素,以文中出現的時間順序在列車外部進行呈現。在列車室內布置的展示區中,通過并敘的文本結構將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分為4個部分,其中包括星辰博物館、賢治的文學作品、賢治的平生與藝術家賢治。乘客通過游覽各展區中的內容,可以詳細地了解宮澤賢治的世界與《銀河鐵道之夜》。
1)表象敘述是對故事主題內容的客觀寫生。乘客對旅游列車的整體認知通常以視覺識別為主,設計師從故事內容中提煉出表象符號進行設計表達,使乘客通過表象符號信息,在頭腦中構成了故事內容的基本形象[15]。在表象符號的提煉過程中,由于表象符號是抽象的且沒有穩定的表達意義,所以在設定過程中需以用戶的認知程度為依據,選用具有高識別度的元素進行表達。“海幸山幸”旅游列車運行于日本宮崎與南鄉之間,線路位于該神話傳說的發源地,設計元素基于敘事主題中的主要人物海幸彥與山幸彥進行表達。在文本結構上,將二者相關的文本內容以并敘的形式融入車廂設計中,使二者的形象特征形成對比關系。在“海幸”車廂中,座椅設計采用藍色布面并飾有方格圖紋,與海的印象相匹配。在“山幸”車廂中,座椅設計采用褐色布面并飾有樹葉圖紋,與山的印象相匹配。在兩車廂之間相隔的暖簾上,分別印有“山”與“海”的標志。該案例通過對“海幸”與“山幸”人物形象特征進行表達,使乘客對故事主要人物有了基本的認知,“海幸山幸”旅游列車設計見圖5。

圖4 “SL銀河”旅游列車涂裝設計與文本結構平面圖

圖5 “海幸山幸”旅游列車
2)隱喻敘述是基于敘事文本與設計元素間的相似性或類推性進行的設計轉換[16],在兩者間建立起感知與邏輯關聯,使乘客也參與到敘事過程之中,增強乘客在認知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指宿玉手箱”旅游列車運行于日本指宿與鹿兒島之間,其主題來源于指宿地區廣為流傳的“浦島太郎游龍宮”傳說。該旅游列車設計主要聚焦于傳說中浦島太郎在打開玉手箱時冒出白煙并化作老人的經典情節,在涂裝設計中,將列車周身分飾為黑色與白色2個部分,隱喻浦島太郎打開玉手箱后由黑發變為白發的情節。當車門開啟時,列車上方裝置會制造白色煙霧,與故事中浦島太郎打開玉手箱時冒出白煙的情景相對應。該敘述形式將故事情景在列車設計中進行了呈現,引發了乘客對敘事主題的記憶與聯想,生動地敘述了故事內容,“指宿玉手箱”旅游列車設計見圖6。
綜上所述,2種敘述形式的表達效果有所不同,在設計過程中需對敘事主題與客觀設計條件進行分析,選取合適的敘述形式。在符合應用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2種形式相結合進行應用。2種敘述形式的表達方式、對應主題特征、優缺點分析,見表1。

圖6 “指宿玉手箱”旅游列車
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旅游列車設計方案進行量化評估,評估過程將邀請軌道交通行業的設計師對設計方案進行打分,最終得到設計方案總體滿意度情況。評價過程如下[17]:
1)構建評價因素集。從設計美學與敘事功能2個角度出發,設置評價因素集={1,2,3,4,5}={設計元素的形式美感,色彩和諧舒適,設計元素識別度,體現文學主題的情節,表達文學主題的寓意}。
表1 2種敘述形式對比分析

Tab.1 Two narrative forms of tourist train design
2)確定評價因素的權重向量。邀請5名工業設計專業研究生對各評價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計算各因素所得的平均值,歸一化處理后得到評價因素的權數向量={1,2,3,4,5}={0.19,0.21,0.23,0.17, 0.20};
3)構建評價因素的隸屬矩陣。對各因素進行評價,得到評價因素u(=1,2,…,)對評價等級j(=1,2,…,)的隸屬度r,構建出評價矩陣:

4)建立量化評價集。將旅游列車設計方案的評價等級定為很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很差,量化評價集={1,0.75,0.5,0.25,0}。
計算設計方案的評價向量:

通過去模糊值處理,得到體現各指標的綜合滿意度評分,并根據分值確定評價等級,式中,=(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很差)=(100,75,50,25,0)

最終根據評價等級選取最佳設計方案,或是根據各項因素得分提出設計方案的優化意見。
本文以臺州CRH6F-A市域列車工業設計為例,驗證基于敘事性文學主題列車設計方法的可行性。該列車線路連接了臨海、仙居、杜橋等地,將臺州市內多處景點進行了串聯,對打造臺州市生態旅游和促進臺州旅游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設計目標為向本地居民以及外來游客展現臺州地區的特色地域文化,樹立臺州獨特的旅游文化形象。因此,本設計方案將對臺州地區文學主題進行設計表達,以展現臺州地域文化的獨特性。
臺州地區有著豐富的民間故事,如“劉阮遇仙”“和合二仙”“麥碎娘娘”等。通過對臺州地區特色文化的分析研究,了解到臺州是和合文化的發祥地,以“山海水城與和合圣地”享譽全國,并且“和合二仙”的故事對和合文化具有象征意義。因此,本設計方案將其作為敘事主題進行設計,通過“和合二仙”的故事來展現臺州地區的和合文化。“和合二仙”故事中的元素整理,見圖7。

圖7 “和合二仙”中的元素整理
1)文本內容轉譯。將整理的文學主題元素轉化為文本內容,見表2。文本內容如下:對臺州豐富的自然風貌進行色彩提取,從中提取出山青、海藍、巖黃3種色彩作為列車設計的主題色彩;天臺山是和合文化的發源地,對其進行抽象圖案設計;設計出能夠相互連接的圖形,表達和合文化中融合與和諧的概念;“和與荷”“合與盒”的圖紋設計;將和合、寒山、拾得作為圖標設計。
2)文本結構編排。在“和合二仙”故事中,寒山捧盒與拾得獻荷的一幕成為了廣為流傳的經典情節。設計方案的文本結構采用并敘的形式將空間分為2個主題——寒山與拾得,將二人重逢故事中的元素在列車空間中進行表達,用情節增強設計元素間的聯系。二仙的故事傳達著和諧與和睦的關系,將表達和合文化寓意的圖案與天臺山圖案運用于列車外部的涂裝設計中,強化了主題內涵。
表2 文本在列車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Tab.2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xt in train design
設計方案主要采用隱喻敘述形式,突出了二仙重聚的情節,并結合表象敘述對二仙形象與和合文化寓意進行了表達。文本結構以并敘的形式將列車室內設計分為寒山與拾得2個主題,在兩類車廂座椅圖紋設計上分別運用了象征竹編食盒的竹編紋理與荷花圖紋,暗示了重聚情節中二人手持的象征物,并分別置入了“二仙玄談”語句以及寒山與拾得的標志,構建了車廂主題形象。在列車涂裝設計中,將和合寓意的抽象圖案作為主題滿鋪在車體上,其中穿插著天臺山、和合二仙、壽字紋等圖案,使乘客能夠通過表象符號認知主題的寓意。設計方案如圖8所示。
設計方案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評價,被試者主要由有軌道交通工具設計經驗的設計師與碩士研究生組成。被試者根據自身的主觀感受對設計方案的5個評價因素進行滿意度等級評價,評價等級分為很優秀、較好、一般、較差、很差5個等級。共計收回有效問卷28份,設計方案的滿意度問卷調查數據情況,見表3。

圖8 “和合二仙”旅游列車設計方案
表3 設計方案的滿意度問卷調查數據

Tab.3 Questionnaire data of design scheme satisfaction
整理問卷的數據,由式(1)得到評價矩陣為:

根據式(2)—(3)求得各因子評分以及綜合評分,見表4。該設計方案綜合評分結果為76.23,評價等級為良好。整體上表明該方案在符合設計美學的基礎上兼具了敘事功能,有效地將“和合二仙”文學主題在旅游列車設計中進行了表達。由于評價因子4得分相對較低,在后續的方案優化中,情節的設計表達應與列車和乘客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從而加深乘客對產品的認知。
表4 各評價因子分值計算結果

Tab.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each evaluation factor score
旅游列車在滿足觀光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還需滿足乘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其進行地域化設計,有利于提升列車自身文化價值、豐富乘客情感體驗。為使文學主題在旅游列車中進行更好的設計表達,筆者圍繞敘事性設計要素展開方法研究,并以臺州旅游列車設計項目作為設計驗證對象。方案評價結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效地將“和合二仙”主題在旅游列車中進行了呈現,建立了列車與文學主題間的內在聯系,豐富了列車的文化價值,拓展了旅游列車地域化設計的表達途徑。
[1] 李飛飛, 田至美. 觀光列車旅游初探——兼論青藏鐵路開展觀光列車旅游的可行性[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0(2): 85-90.
LI Fei-fei, TIAN Zhi-mei. The Initial Research of Rail Travel—And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ail Travel on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J].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0(2): 85-90.
[2] 紀海燕. 通過創意設計將鐵路變為旅游觀光地——JR九州的觀光列車策略[J]. 美術大觀, 2019(5): 126-127.
JI Hai-yan. Turning Railways into Tourist Destinations through Creative Design—JR Kyushu's Tourist Train Strategy[J]. Art Panorama, 2019(5): 126-127.
[3] 龍迪勇. 空間敘事學: 敘事學研究的新領域[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6): 54-60.
LONG Di-yong. Spatial Narratology: A New Field of Narratology Research[J].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8(6): 54-60.
[4] 趙淑華, 張力麗. 博物館文創產品敘事性設計方法[J]. 美術大觀, 2016(5): 102-103.
ZHAO Shu-hua, ZHANG Li-li. Narrative Design Method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Art Panorama, 2016(5): 102-103.
[5] 李江. 本分·敘事·純粹——張劍的工業設計理想[J]. 裝飾, 2016(12): 52-57.
LI Jiang. Duty, Narrate & Pure: Zhang Jian's Industrial Design Ideal[J]. Art & Design, 2016(12): 52-57.
[6] 楊巖. 論空間的敘事性設計[J]. 藝術百家, 2007, 23(S2): 90-92.
YANG Yan. On the Narrative Design of Space[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07, 23(S2): 90-92.
[7] 吳劍鋒, 王夢, 朱昱寧. 基于空間敘事的展示設計策略研究——以房車體驗中心為例[J]. 建筑與文化, 2020(6): 50-52.
WU Jian-feng, WANG Meng, ZHU Yu-ning. Research on Display Design Strategies Based on Space Narration—A Case Study of Touring Car Experience Center[J]. Architecture & Culture, 2020(6): 50-52.
[8] 支錦亦, 沈千惠, 卜柳茹, 等.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中地域文化的設計再現與感知體驗[J]. 包裝工程, 2019, 40(24): 18-26.
ZHI Jin-yi, SHEN Qian-hui, BU Liu-ru, et al. Design Representation and Perception Experi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Urban Public Transport Imag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18-26.
[9] 周雅琴, 王宇晗. 基于文化特征的公共交通形象設計[J]. 綜合運輸, 2018, 40(10): 41-46.
ZHOU Ya-qin, WANG Yu-han. Image Design of Public Transport Based 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 China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8, 40(10): 41-46.
[10] 王年文, 梁堯堯. 基于中國古代詩詞意境的產品敘事設置步驟探索[J]. 包裝工程, 2019, 40(10): 169-173.
WANG Nian-wen, LIANG Yao-yao. Product Narrative Setting Steps Based on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10): 169-173.
[11] 王海亞. 基于體驗層次的文創產品敘事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16): 330-335.
WANG Hai-ya. Narrativ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Experience Level[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30-335.
[12] 康澄. 文本——洛特曼文化符號學的核心概念[J]. 當代外國文學, 2005, 26(4): 41-49.
KANG Cheng. Text-the Core Concept of Lautemann's Cultural Semiotic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005, 26(4): 41-49.
[13] 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SHEN Dan. Narrative and Novel Stylistic Studie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14] 劉慧珺. 敘事性:關于一種建筑空間設計方法的研究[D]. 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 2016.
LIU Hui-jun. Narrative: Research on a Design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Space[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6.
[15] 劉有泉. 表象符號在標志設計中應用的思考[J]. 藝術百家, 2011, 27(3): 237-240.
LIU You-quan. Application of Representation Symbols to Logo Design[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1, 27(3): 237-240.
[16] 束定芳. 論隱喻與明喻的結構及認知特點[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 35(2): 102-107, 161.
SHU Ding-fang. The Structural and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 and Simile[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3, 35(2): 102-107, 161.
[17] 杜棟, 龐慶華.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DU Dong, PANG Qing-hua. Moder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ase Selection[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
Narrative Design Method in Literary Themes Tourist Train
WANG Chao, TAO Zhi-xiong, ZHI Jin-yi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approach of a literary-themed tourist train based on narrative design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design theory, the following three elements of narrative design are summarized, namely narrative theme, text and form. Combined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esign case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se three elements and summarizes the narrative tourist train design method. Taking the Taizhou tourist train project as the design verification object, the "Gods of He-He" in the Harmony culture is applied to the tourist train design scheme as a literary theme. The scheme is evaluated through the fuzzy integrated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scheme satisfies the design aesthetics and narrative function requirements, and initiall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arrative tourist train design method. In conclusion, based on a narrative design approach, the design effectively establishes an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iterary theme and the tourist train, empowering a more profou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t train and the passengers. Furthermore, this method enhances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train and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passengers, and expands the ways of expression of the local design of the tourist train.
narrative design; design method; literary themes; tourist train
TB472
A
1001-3563(2022)16-0122-07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6.013
2022–03–28
王超(1983—),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工具設計方法與理論研究。
陶志雄(1996—),男,碩士生,主攻軌道交通工具工業設計。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