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麗,王 娟
(南京郵電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國務院在2010 年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七領域”并計劃在十年內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到我國GDP 的15%。這意味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明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發展路線。然而,目前我國產業結構水平較低、升級緩慢,亟須企業提高人力資源投入與研發支出來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研究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經營績效的因素,探究人力資源、研發支出與企業經營績效的關系,不僅在企業層面上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持續性發展影響深遠,也有利于政府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與實施相關的政策。
人力資源理論最先由Gary Becker(1962)提出,他指出教育、培訓和醫療等方面支出是對資本的投資。Riahi(2003)[1]對于企業人力資本對經營績效產生的重要影響所做出的實證分析表明,人力資本投入顯著地影響跨國企業的收入。Raja Adzrin 等(2009)[2]指出出色的人才能為公司帶來創造力的提升,有效的人力資源投入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李健英和高燕(2015)[3]的研究報告指出,提高企業員工的平均薪酬、加強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和改善員工滿意度等一系列激勵措施均對促進企業的經營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劉玉芽(2020)[4]以企業成長性為中間變量,采用面板模型得到的實證結果顯示,中小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人力資源計劃來提高企業績效。
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1:人力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經營績效正向促進。
在Solow(1956)[5]、Erik S 和Hugo(2015)[6]的研究理論中,研發創新被認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作用。Alam 等(2020)[7]的研究表明研發支出促進了企業技術的更迭,使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了企業績效收益。童廣印(2019)[8]研究結果表明研發投入對經營績效具有顯著的正相影響,即隨著研發投入增加,經營績效表現越好;管理層股權激勵與經營績效顯著正相關,且在研發投入對經營績效影響的過程中具有部分正向調節效應。王甲迎(2021)[9]的實證結果表明,就我國零售業而言,研發支出可以有效促進企業的經營績效。
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2:研發支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經營績效正向促進。
本文基于2018 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標準,剔除了ST 類企業以及部分數據缺失的企業。基于數據的可得性,考慮到部分企業2020 年年報尚未出爐,數據缺失較為嚴重,因此篩選收集2015—2019 年313 家戰略性新興產業A 股上市公司數據共計1 565 個有效樣本來進行分析。
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經營績效。選擇的指標是企業營業收入的對數(LNPROFIT),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采用對數形式。解釋變量為人力資本投入(LNHCAP)和研發資本投入(LNRD)。主要借鑒董佑起(2020)、王甲迎(2021)[9]等國內學者研究成果。控制變量為企業規模(LNSIZE),負債情況(DEBT),股權集中度(HI),企業性質(EQUITY)。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定義表
在有效地控制了企業規模,負債情況,股權集中度以及企業性質的情況下,考察人力資源、研發支出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估計,根據假設H1 和H2 設計的模型如下:

如表2 所示:(1)在被解釋變量方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經營績效的最小值為14.993,最大值為27.512。可以看出績效指數雖然經過對數化處理,但不同企業間差距依然較大。但由于標準差為1.381,波動較為穩定。(2)在解釋變量方面,人力資源投入的最大值23.063,最小值7.879,說明各企業在人力資源投入中存在較大的差異;研發資本投入的最大值23.491,最小值10.263,說明各企業在研發支出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綜合來看,不同企業間的經營方針差別較大,對人力資源與研發支出的金額差距較為明顯;(3)在控制變量方面,各企業資產規模的標準差為1.193,規模存在一定的差異;資產負債率的平均值為0.476,標準差為0.414,說明由于經營狀況的差異,各企業資產負債率也并不相同;同樣的,就股權集中度來看,股權集中度HI 最高者達到了90.361%,而最低者僅10.646%;就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國有控股比例超過50%的企業相對較多,而非國有持股企業也占有相當大比例。總的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各企業不論從經營狀況,資產規模或股權結構上看來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表2 描述性統計
為測試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力資源、研發支出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以及相關控制變量所帶來的促進或阻礙作用,對這些變量因素做了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相關性檢驗
相關性檢驗顯示:(1)從解釋變量來看,人力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表明人力資源投入的提高有利于企業經營績效的增長;研發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表明研發支出的提高有利于企業經營績效的增長。與之前的假設H1,H2 一致。(2)從控制變量來看,公司規模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表明企業的規模越大,企業經營績效也越好;企業負債情況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負相關關系,這表明企業過高的資產負債率可能會降低企業經營績效;相同的,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負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因為過高的股權集中度反而抑制企業經營績效;企業性質與企業經營績效系數為正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國有性質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
從整體來看,各解釋變量相關系數相對較小,可以初步排除共線性問題。據此,我們初步認為前文所提出的假設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是該分析法對假設不能給予足夠的支持,因此,我們繼續進行回歸分析和穩健性檢驗,來進一步充分證實上文所提的假設。
表4 顯示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力資源、研發支出對企業經營績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但由于考慮到模型的穩健性,我們在后面分別加入各個控制變量。隨著控制變量的增加,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顯著性也隨之增加且模型的擬合優度逐步增加。

表4 回歸結果
回歸分析顯示:(1)人力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回歸系數為正,即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人力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表明企業通過增加人力資源來提高企業人才儲備,幫助企業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從而顯著增加企業經營績效。(2)研發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回歸系數為正,即在1%的顯著水平下研發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這表明研發支出使企業獲得創新優勢,保持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企業經營績效。(3)企業規模與企業經營績效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規模越大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經營績效越好。在1%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是由于規模效應帶來的集成規模收益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經營績效。(4)負債情況與企業經營績效的回歸系數為負,這表明兩者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高額負債會影響企業管理者決策,無法進行最優運營選擇,從而降低企業經營績效。(5)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經營績效的回歸系數為負即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呈反比,說明過高的股權集中度會導致過高的控制權,無法形成多元化決策集團,反而會增大企業經營風險,從而影響企業績效。(6)企業性質與企業經營績效的回歸系數為正,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示在現有模型中,我國對戰略性新興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扶持程度基本相當,國有企業基本不存在特殊優勢。

表5 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變量替代的方法,使用總資產收益率(ROA)替代被解釋變量企業經營績效,進行穩健性檢驗,通過一系列檢驗后,得到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5 所示。可以看到,結果與前文的回歸性分析一致,這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力資源與研發支出均對企業經營績效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擬合效果較好,可以認為該結論是穩健的。
經實證分析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力資源有利于企業的經營績效的增長。說明企業人才資源越優秀,企業的效率就會越高,從而促使企業績效越高。這就符合本文的假設H1;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支出有利于企業的經營績效的增長,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支出影響著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由此促進企業的經營績效。這就與本文的假設H2 相符。
本文就如何提升企業經營績效提出以下建議:在政府層面,一是政府要加強培養與輸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人才。重視人才開發體制機制的改革,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緊缺的領域,以社會化機制來篩選、培訓和評價組織。二是政府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引導和強化金融資源的支持。可考慮建立產業發展基金,繼續推進專利質押融資業務和針對部分企業提供優先上市通道的政策。在企業層面,一是企業要建立學習型的團隊,完善人才激勵制度。要加強培養團隊人員的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本儲備,由此來提升企業的創新氛圍。促進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二是相關企業要增強創新意識,加大研發支出。通過引進經驗豐富,教育背景高的高層管理人員來調節研發支出的方向與力度,同時在組織管理過程中,更重視研發支出資金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