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強
全省大部分縣(市、區)、開發區(園區)已建立起“兩業融合”常態化推進機制和扶持政策,且推動主導企業“兩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比如臺州灣新區組建“兩業融合”專家咨詢委員會,全過程問診把脈新區“兩業融合”進展情況;北侖區成立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試點發展方案明確建設任務;永康開發區組建“兩業融合”工作專班,強化人才、金融、用地等保障支撐。
從2021年試點情況看,全省15個試點區域遍布9個設區市,42家試點企業全覆蓋各設區市。其中,12個試點區域(占80%)已建立起明確的“兩業融合”工作推進機制;39家(占92.9%)企業有清晰的“兩業融合”思路和推進工作模式。(見圖1)
圖1 2021年省級兩業融合試點分布情況
當前全省各地大力推進“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積極引進研發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助力形成了一批以制造企業為主體的“兩業融合”范本。比如“制造業+供應鏈物流”代表企業有振石控股、業洲供應鏈等,較突出的有一鳴、五芳齋、麗水農投、遠洋漁業等食品加工企業;“制造業+客戶服務”代表企業有瑞立、邁德醫療等,較突出的有顧家、方太、森馬、艾萊依、歐詩漫等輕工制造企業;“裝備制造+技術服務”代表企業有天喜、華海、貝發等,較突出的有實達實、捷創、思創醫慧、迦南、禾川等軟件信息技術優勢企業。此外,艾萊依的工業旅游、美康的檢驗檢測、天能的綠色制造等具有獨特性。
從2021年試點情況看,余姚市等12個試點區域(占80%)注重數字化賦能,布局建設區域產業大腦等;臺州灣新區等10個試點區域(占66.7%)注重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引進高端研發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等;42家試點企業均涉及產業鏈數字化,且均向上下游開展不同程度的產業鏈延伸,其中制造業試點企業共有38家(占90.5%),4家服務業試點企業為阿里巴巴、麗水農投、傳化智聯和實達實。
目前浙江省共有4個區域、6家企業入選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單位,占國家試點總數8.3%,位居全國前列,并涌現出不少創新探索和亮點案例。比如秀洲區探索不同類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及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創新“光伏制造+知識產權服務”模式;慶元縣加強香菇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品牌運作和宣傳等,探索“農副產品加工+品牌推廣服務”模式;實達實的“工業購”平臺是全國首家為生產型企業提供綜合服務的賒銷型電子商務平臺,創新工業品全供應鏈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模式;瑞立集團的商用車后市場服務平臺可為全國6萬多家汽修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形成“零部件生產+后市場服務”發展模式。
一是扶持政策有待提升。調研顯示,大部分區域尚未出臺“兩業融合”相關政策,企業反饋表示尚不了解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從試點區域看,僅有三家(占20%)出臺了“兩業融合”精準政策。二是標準體系有待成熟。除數字化改造外,更多獨特性的融合模式比如方太的智慧廚房信息化標準、森馬的柔性供應鏈標準、鳳登的環保服務標準等均存在缺失,不利于知識產權保護和范本案例推廣。三是盈利模式有待探究。諸多企業的“兩業融合”收益回報不理想,從試點企業看,超過50%的企業2020年服務業收入占比少于服務業投入占比,超過70%的企業2020年服務業投入占比少于2019年。四是定量分析有待完善。眾多企業在服務業和制造業統計口徑上尚未區分,以企業自己統計為主,且不同的行業領域對“兩業融合”程度衡量標準不統一,不利于政府定量監測和分析。
江蘇依托省級現代服務業專項資金支持“兩業融合”項目,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措施,著力消除稅費、融資、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不合理障礙;上海對“兩業融合”型企業按規定給予專項政策支持,同時探索“兩業融合”功能混合產業用地模式;安徽正在開展融合發展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研究,創新探索適應“兩業融合”發展的靈活用地政策和金融產品服務。
江蘇張家港積極搭建工業云基地、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智能水上物流服務平臺、電子口岸綜合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全市“兩業融合”提供支撐;江蘇連云港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建設連云港科技大市場,提供知識產權服務、知識產權運營、技術轉移、成果轉化、高企培育等服務;上海松江聚焦啟迪漕河涇科技園建設,集聚檢驗、測試、維護、科技服務、創業投資等服務機構,同時搭建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和儀器設備共享研發平臺,壯大企業服務功能。
江蘇常州天寧經開區超前布局工業互聯網、智能駕駛等新興產業,打造“兩業融合”高地;江蘇徐州經開區構建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現代金融、信息服務、人力資源等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其漢云平臺被評為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廣東佛山西站樞紐新城依托騰訊工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基地建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檢驗檢測等產業,打造國家級“兩業融合”試點示范。
江蘇的天楹、天奇、聚隆等龍頭骨干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布局產業鏈,強化“總集成總承包”功能,建立“產學研用一體發展的創新體系”的融合路徑;上海的中國商飛、柯馬等龍頭企業整合供應鏈企業建立協同服務生態,在數字化轉型、衍生制造等領域形成突破;安徽的奇瑞集團圍繞汽車后市場、移動出行、汽車及零部件認證與咨詢、金融服務等領域,聯動產業鏈企業構建服務業態。
通過問題導向和案例做法,本文研究提出以“軸向”省市縣高度聯動,打造政策要素充裕的優質發展環境,“橫向”數字化深度賦能,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數字化生態和“縱向”服務化延伸,強化服務新興業態能力的“兩業融合”立體化推進路徑,具體包括:
一是健全“兩業融合”推進機制。強化省“兩業融合”試點專班的作用,通過季度例會等方式解決“兩業融合”推進過程中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項,形成年度“兩業融合”工作計劃,進一步健全目標責任制,嚴格落實各項任務。做好國家“兩業融合”專項申報工作,研究制定省級“兩業融合”專項,鼓勵有條件的設區市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放寬交叉行業準入標準,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
二是深化“兩業融合”試點建設。全面推進各設區市“兩業融合”試點評選工作,重點支持和培育評選意愿較強、融合基礎較好、融合模式可推廣的試點企業。深化實行“創優制”,強化“機構庫+導師庫”雙庫支撐,對各試點企業的融合難點進行指導。各試點單位滾動建立“兩業融合”項目庫,支持成效突出的試點單位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省重大產業項目中給予優先支持。
三是加強“兩業融合”規范推廣。研究制定“兩業融合”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分行業評價和統計標準,重點支持開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全產業鏈統計體系試點。支持試點企業創新探索行業融合模式和盈利模式,形成受保護、可示范的行業標準。發揮媒體宣傳作用,常態化開展“一地一站”典型經驗宣傳工作,加強先進經驗和標準范本宣傳推廣。
一是建設綠色版“未來工廠”。培育數字技術服務企業,推動企業與數字技術企業合作,聚焦零庫存生產、能耗監管、綠色工藝、客戶定制等融合領域展開數字化探索。重點瞄準石化、鋼鐵等“雙高”行業,支持企業完成生產數字化改造,爭創省級“未來工廠”。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協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打造共享制造、協同設計等生態。
二是探索區域數字化監管場景。鼓勵區域圍繞自身產業需要建設多元數據融合應用的“產業大腦”,聯動“畝均論英雄”監管平臺,實現區域加工制造和管理監控的“兩業融合”,重點做好區域能耗監管和畝均監控,支持細分行業“產業大腦”應用試點建設。推廣北侖區“一庫一艙一圖一指數”經驗(即一個數據庫、一個駕駛艙、一張熱力地圖、一套融合指數),搭建融合路徑模式、融合主體培育、融合綜合保障、融合智能分析等功能體系和優勢行業應用場景。
三是騰退“雙高”產業,布局新興融合業態。利用新一輪“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行動,推進重點產業區塊整改或騰退“雙高”產業,培育發展互聯網微經濟等新興業態,鼓勵發展“5G+工業互聯網”“5G+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區塊鏈+物聯網”等融合產業。大力發展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醫療裝備、智能機器人等,構建數字技術與傳統優勢產品(裝備)集成生態,培育一批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和“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
一是鼓勵企業向上下游延伸。推動制造業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重點支持山區26縣的農副食品加工企業向電商平臺、冷鏈物流、智慧農場等領域延伸,打響功能型食品、健康食品等產業品牌。鼓勵生態工業企業拓展科技研發、工業旅游、客戶服務等環節,挖掘制造業“微笑曲線”兩端紅利。發揮政策導向 作用,省級兩業融合試點、兩業融合專項資金、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一地一站”宣傳活動等向山區26縣企業傾斜。
二是支持跨區域產業鏈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山海協作”“科創飛地”等建設經驗,鼓勵省內外行業龍頭企業與山區26縣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向中小制造企業開放研發設計、技術咨詢等服務業,重點試行“雙鏈長制”。發揮甬杭溫等高校院所集聚優勢,鼓勵高校院所在技術服務領域與山區26縣企業開展定點合作,輸送知識產權、專家咨詢等服務。
三是打造產業鏈升級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山區26縣聚焦“一縣一業”服務業融合需求,依托專業服務機構招引、龍頭企業開放服務設施、國資機構牽頭多方主體參與建設等模式,在“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特色小鎮、經濟開發區等主要產業區域,聚焦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創新孵化、現代物流、數字化轉型等領域,打造一批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現有產業創新服務機構升級擴能,打造一批標桿型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在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振作工業經濟運行等背景下,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既能促進重點行業綠色低碳化發展,也能加速傳統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是新時期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擁有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優勢和位居全國第一梯隊的制造業規模優勢,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新時期,有條件、有必要、有責任以“兩業融合”之鑰,開啟工業經濟提質增效之門,打造全國工業高質量發展浙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