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震豪,郭麗娟,李 烜,董其義,徐洪遵,王雪珂,陸敬伊
(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
在2015年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簡稱“城市雙修”) 理念,哈爾濱作為我國“城市雙修” 第二批實踐對象,是中國東北部平原的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樞紐節點城市,同時是中國所有省會城市中轄區面積最大、轄區戶籍人口第三多的特大城市,值中國共產黨發展百年之際,選取這座紅色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引入“城市雙修” 理念,以紅色開放空間為觸媒,構建新時代紅色歷史遺產與公眾生活結合,喚起民眾紅色記憶。
“城市雙修”這個概念是在我國現階段嚴峻的生態以及城市問題下由住建部提出來,是對城市未來的新要求,其分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主要理念是把整個城市里由點到面的整體修整。寒地城市則是指所在區域具有冬季氣溫通常在零度以下,晝夜長短不一,四季分明等特征的城市。基本包括我國東北及華北全域、西北部分區域,然而這種氣候特征對于“城市雙修”的策略實施有一定的影響,使其規劃設計不同于其他區域,因此通過城市雙修概念塑造適合于寒地城市的城市設計有重大意義(見圖1)。

開放空間是具有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含義。凱文·林奇認為:“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間自由活動的空間就是開放空間。開放空間可分兩類,一類屬于城市外緣的自然土地,另一類屬于城市內的戶外區域,這些空間供大部分城市居民來從事個人或團體的活動”[1]。基于以上對“開放空間”的分析,作者認為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為開放空間下一種特殊意義的存在,是一種從屬關系,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的存在既能喚醒城市紅色場所的活力,又能留住城市的紅色記憶,并提高城市精神活力,找回城市所丟失的紅色文化精神,營造和諧的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再生紅色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精細化設計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修復自然精細化設計,包括對水體,濕地,林地,工業廢棄地等的修復;二是修補城市精細化設計,包括了土地利用、空間功能、城市景觀、道路交通、城市文化等設計將以上有機的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和諧有機的空間場所,從而形成具體的、可實踐、能落地、重實效的優化策略,并能通過精細化的開放空間設計形成觸媒,與城市的紅色文化歷史更加的緊密相連,塑造屬于哈爾濱的紅色城市文化。
文獻調查法對寒地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研究見表1。

表1 文獻調查法對寒地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研究
哈爾濱太陽島風景區,屬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占地面積為88 km2,外圍保護地帶規劃控制面積為88 km2,坐落于美麗的冰城哈爾濱市松花江北岸,與繁華的市區隔水相望,是全國著名的旅游避暑勝地,是江漫灘濕地草原型風景名勝區。島上現有水閣云天、松鼠島、鹿苑、太陽瀑、新潟友誼園等20余個主要景點。多景點和多彩水景體系的自在地景的環繞,使其太陽島宛如一個天然的生態格局,構建了一個生態的人類家園,也為來游玩的人群提供一個身心怡悅、生態宜人的環境,不僅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時也促進了全民的身心健康(見圖2)。

島上還設有東北抗日聯軍紀念園場所,在雅各布斯先生看來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總是沿著線進行的,即人的活動可以活化場所的空間活力,留住場所的紅色記憶,即人們不僅只有在特殊紅色紀念性場所才能了解紅色文化精神的過去,在參觀太陽島風景區的東北抗日聯軍紀念園的時候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紅色文化精神。我們不僅是要對歷史遺產、歷史遺跡所進行保護,對于紅色文化遺址,紅色文化紀念性場所也要進行嚴格的保護,這對于紅色文脈場所的傳承和延續至關重要,多種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場所精神的延續,對于塑造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和紅色城市具有特殊意義。
中東鐵路公園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森林街至大新街段,公園現主要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以“鐵路與城市”為主題(見圖3),北區以“中東鐵路文化展示”為主題。通過鐵路線的路網和濱州鐵路橋、老火車站、鐵軌、蒸汽機等展示著中東鐵路的發展歷程和哈爾濱的發展史,中東鐵路印象館還通過一些場景還原和圖片之類,展現著哈爾濱的老城歲月和民族風情。

中東鐵路公園可以讓市民更好的了解中東鐵路的歷史,提高市民生活的環境品質,發展具有鐵路文化的特色旅游產業,同時還可以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景觀的公共活動空間場所。中東鐵路屬于交通運輸的工業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工業價值,也同樣見證了哈爾濱偉大的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哈爾濱是馬列主義向中國傳播的最早前沿陣地,這一傳播途徑主要也是靠中東鐵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中東鐵路向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東鐵路是當年沙皇俄國為了控制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而建的一條鐵路,背負著屈辱和血的歷史,更見證了哈爾濱受壓迫者的奮勇反抗精神。這一條紅色交通線,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偉大初心的誕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這一因人而存在的社會大系統也不斷發展、累積,而城市物質空間環境是城市社會的映像,承載著不同時代的人的活動與交往,當下,我們正處于極為深刻的社會轉型之中,我們不應遺忘那些原有的城市空間環境,修復城市,延續城市文脈,加強城市風貌建設,以緩解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恢復老城區功能活力,是如今我國的城市建設以快速發展和結構性的調整并行為特征的,轉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的重要舉措,應從優化開放空間土地利用,完善基礎設施,集約節約發展,提質擴容,服務水平,促進城市空間功能的復合多元,因地制宜,展現城市形象,留住屬于哈爾濱的紅色記憶。
兩處景區距離哈爾濱市中心的距離都很近,且都處于松花江上,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為建設南北交通肯定會對太陽島濕地及中東鐵路公園北區局部的生態造成破壞。在太陽島濕地修建圍堤在一定程度上讓太陽島濕地不用遭受汛期洪水的侵蝕破壞,但也會改變濕地與江水的內循環系統,使其自然功能減弱。
隨著祖國的迅速發展,國民對生態的保護越來越重視,而且生態保護是一項人類可持續發展長久利益的工作,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宣傳、引導、調動人們的保護意識,增強人們對“生態修復”這一概念的理解,讓每一名群眾成為生態保護的宣傳者,構建人類美好生態環境大家園。
兩處景區通過一條紅色的交通線——中東鐵路所連接,但兩景區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聯系,兩空間并未形成很好的呼應,而且兩景區的紅色精神略顯淡化,更多彰顯的都是一些旅游和景觀欣賞意義,對于其紅色文化無論是宣傳方面和開放空間展示方面都比較薄弱。
提起太陽島風景區,人們想到的幾乎是其優美的、宜人的和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提起中東鐵路,人們想到的幾乎是其運輸,交通流線的價值,而忽視了他們的紅色文化精神。兩景區可利用自身臨近,便捷的天然優勢,加強合作,在保護好景區現有的歷史遺產建筑的同時,加大其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延續和繼承紅色文脈的所在地,只有深入的了解了紅色文化背景和歷史,才能更深層次的傳承紅色文脈和紅色精神。
以上分析的兩處案例都屬于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但其植被覆蓋率并不高,在多處地方出現了空地、植被裸露等情況,應在開放空間內按照植物多樣性的方法,并體現植物景觀與自然和城市歷史文脈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地域特點,使得兩處景區中的植被實現優化。開放空間是城市中公眾的客廳,通過對公眾在開放空間的行為歸納(見圖4),而景觀正是人與空間的過渡,其不能離開不同植物景觀之間的搭配,針對不同氣候、文化、游覽設施等情況也應該靈活的搭配不同的植物,以人為的力塑造合理的植物,使其體現塑造特色城市的空間能力,符合所處空間的歷史特征及環境文脈特點。

圖4 開放空間類型及特征、功能等詳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弘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是普及體育知識、增加健身群體,改善居民生活習慣的重大機遇,要突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公眾參與的原則,統籌規劃設計寒地城市的運動設施,結合生態修復建設,廣泛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擴大寒地城市的冬季運動群眾基礎,傳播積極健康生活方式,引領全民健身文化,形成朝氣蓬勃的新時代共產主義青年群體。
多數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等在城市過度建設開發的壓力下,面臨著破壞嚴重、生態受損、土地利用不周等問題,從而影響到整個城市及生態。在“城市雙修”以及“冬季友好”雙背景下對寒地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設計要更注重和諧環境的營造(見圖5),植被使用上要適合于哈爾濱寒地氣候的本土物種,空間環境中其他的基礎設施等也一樣,而且要彰顯出民族珍貴的紅色文化,以創造充滿活力的紅色城市。

本研究以新時期城市設計思路出發,基于紅色精神的傳承,通過“城市雙修”的方法,著眼于哈爾濱寒地的特殊氣候,空間布局,風土人情,重點通過對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的精細化設計,漸進式塑造哈爾濱這座具有濃厚紅色文化的城市,激發傳承紅色精神新的生命力。通過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確定了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的設計重點,并提出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設計策略。可見,明確中國城市景觀上最重要的是人民,從多角度,多學科系統的思考,以城市公民在開放空間的生活行為為活力,實現因地制宜的紅色紀念性開放空間的活力提升,是落實哈爾濱“城市雙修”戰略的有效途徑,是構建哈爾濱城市名片的重要舉措,是因地制宜考慮文脈的設計策略,是傳承一代代中國人紅色精神的有力保障,是創建人類美好城市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