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東,孫靜蕾,謝 可
(1.江蘇師范大學 圖書館,江蘇 徐州 221116;2.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300;3.亳州學院 圖書館,安徽 亳州 236800)
加快推進高校內涵建設,實現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是國家推行“雙一流”高校戰略舉措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1]?!半p一流”建設高校要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發展目標和規劃,能引導其他高校在自身建設發展的需求下,優化學科布局,創新學科組織模式,逐步形成特色明確、優勢突出的學科發展方向[2]。為響應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號召,本文依據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以下簡稱“蘇師大語科院”)學科設置特點,對標兩所“雙一流”高校學科建設,客觀評價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學科發展狀況及發展前景,強化優勢學科,打造優秀人才隊伍[3],更好更快地推動學院及學科發展。
本文選取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北大中文系”)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以下簡稱“北師大文學院”)作為對標學院,主要從學科設置和科研力量兩個方面進行評判。
在學科設置上,北大中文系擁有全國最完整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制,本碩博培養體系完整且科學,其“現代語言”和“語言學”在2021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分別位列第10位和第26位,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被評為A+。北師大文學院學科門類齊全,其“現代語言”和“語言學”在2021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分別位列第74位和第67位,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和“戲劇與影視學”被評為A+,“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雖不在北師大文學院中,但其因對標學科分析所需,此處也列明學科評估情況。兩所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也均在2017年被列入“雙一流”學科建設中。
在科研力量上,對標學院師資力量整體水平在全國中文學科中處于領先地位,設置的研究平臺多樣,教學與科研并重。除擁有多個教研室、研究所外,北大中文系還建有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多個虛體研究機構,北師大文學院針對學科發展也建有兩個交叉學科研究平臺,學科研究具有前瞻性。
本文數據來源于CNKI,蘇師大語科院所包含的學科存在交叉綜合,發文領域較廣,本研究僅從語科院學科建設及發文特點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對標院系除此之外其他專業的科研成果。因此,對標學院選取數據數量并不全面,以下分析結果僅供參考。
在對文獻分類目錄的選擇中,選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國語言文學、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新聞與傳媒8個分類進行限定,選定期刊目錄,并分別以“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發文時間=2016—2020”為檢索策略,采用科學計量的方法分析蘇師大語科院在CNKI收錄論文的科研績效、影響力、研究熱點前沿態勢。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在科研產出數量方面,蘇師大語科院202個作者共產出111篇學術論文,年均科研產出22.2篇,人均科研產出論文數0.55篇。北師大文學院年均科研產出54.4篇,人均科研產出論文數0.74篇。北大中文系年均科研產出13.8篇,人均科研產出論文數0.58篇。蘇師大語科院近5年科研產出量較為平穩,并有逐步上升趨勢,科研總產量高于北大中文系但遠小于北師大文學院,人均科研產出論文數量也低于北師大文學院和北大中文系。

圖1 蘇師大語科院與北大中文系科研產出年度分布

圖2 蘇師大語科院與北師大文學院研產出年度分布
科研產出比方面,蘇師大語科院與北大中文系和北師大文學院有一定差距,但最近幾年有所縮小。近5年中,蘇師大語科院與這兩個院系科研產出比起伏最大的一年均是2017年,這是由于該?!爸袊Z言文學”“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被列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基于國家政策的引導和重視,其發文量有所攀升,所以與蘇師大語科院的科研量對比明顯??梢姡蒲挟a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3.2.1 核心作者分析
研究領域的發展得益于作者的貢獻,尤其是高產作者和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是推動學術創新與學科發展的骨干力量,同時也是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以普萊斯定律[4]開展3個院系對標學科核心作者分布情況分析。在2016—2020年間發表的論文中,將3所對標學院學科高產作者合并統一計算,高產作者群中最低產作者的發文量為3.67篇,這里取最大整數4,所以把發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納入3個對標院系學科的核心作者群(見表1)。

表1 核心作者發文量分布(部分)
因此,在現有科研作者研究中,蘇師大語科院在核心作者群體中與北師大文學院差距雖不明顯,但核心作者群體依舊不足,在后續發展中,需注意引進并培育學院內學科帶頭人,擴大核心作者群體。
3.2.2 期刊分布研究
本文將3個對標院系學科2016—2020年間發文期刊匯總,署名單位為江蘇師范大學的第一作者或通信單位,包括學院科研機構署名。
經統計:《語言科學》載文量第1,其中14篇為蘇師大語科院發表;《漢字文化》載文量第2,蘇師大語科院和北師大文學院分別發表8篇和7篇;《中文信息學報》載文量第3,蘇師大語科院和北大中文系分別發表4篇和8篇;其他發文量高的期刊還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研究)》《中國語文》《民族語文》等。
從3個院系對標學科發文期刊分布可知,載文量高的期刊都是本校主辦或合作關系密切的單位主辦的期刊。蘇師大語科院發文的目標期刊較為分散且總體影響因子不高,后續需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多發文,促進該學院學術影響力的擴大。
科研合作能促進科研成果的增多,并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影響力,是高校進行科研生產、協同創新的重要形式。
3.3.1 作者合著共現分析
科學知識圖譜可以通過著者共現網絡直觀呈現復雜的科研合作關系?;谔K師大語科院、北大中文系、北師大文學院在2016—2020年發表的論文數據,利用CiteSpace[5]構建了3個對標院系學科論文的科研合作知識圖譜,以便分析該領域的科研合作情況。
從圖3可以發現:蘇師大語科院逐漸形成了以楊亦鳴為中心,顧介鑫、馬創新等高產作者的科研合作網絡,作者間合作緊密;北師大文學院則形成了以刁晏斌、李運富、王向遠等高產作者為核心圈的科研合作網絡,作者間合作較為分散,論文產出多以個人為主,個人成果較為突出,并未形成核心群體;北大中文系形成了以孔江平、陸儉明、劉揚等高產作者為核心圈的科研合作網絡,作者間合作緊密且以3個核心作者為中心各自分布。

圖3 蘇師大語科院CNKI論文作者合作共現網絡
在科研作者合作方面,依托學科領頭人的輻射影響力,可以帶動各學者之間的緊密合作,更快促進科研成果的誕生,攻克問題難點,加快該學科的發展。
3.3.2 學術機構科研合作
圖4為除本學院外的其他合作機構,包括學校內的研究機構和學院、校外的研究機構和單位。

圖4 3個對標院系科研機構合作分布
(1)蘇師大語科院校內合作比例為28.6%,高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4%)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3%)。3個院系校內合作機構均主要與所在院系建設的科研平臺密切聯系,蘇師大語科院與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合作較多。
(2)蘇師大語科院校外跨院校單位合作比例為71.4%,低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80.6%)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79.7%)。3個院系校外合作均以大學院系為主,少量為社會科研機構。蘇師大語科院與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合作密切,與校外社會科研單位合作較少,且學校間合作也以所在地區為主,如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北京高校的合作更多。
論文的“關鍵詞”是文章內容的高度凝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學術論文的研究主題。本文運用Ucinet分別繪制2016—2020年蘇師大語科院、北大中文系、北師大文學院3所高校的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進一步挖掘相關學科研究的熱點主題,并追蹤最新前沿研究問題。通過將原始數據導入Ucinet中進行分析,生成如圖5所示的熱點圖譜。
由圖5可知,在2016—2020年間,蘇師大語科院發表的111篇文章中,共出現444個關鍵詞,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有事件相關電位、考釋、動詞、類別詞等。經過Ucinet節點聚類,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6個方面:(1)神經認知,包括失語癥的康復治療、神經語言學的研究;(2)語法結構,包括語句和語意的研究、句式調整、語法功能等;(3)普通話,包括普通話推廣及應用、普通話音節規則等;(4)漢語方言研究,包括地方方言發展、方言結構變化、語言的地區化特色;(5)網絡語言及語言學研究,包括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與發展,網絡語言傳播規律、互動形式等;(6)播音主持,包括電視節目語言研究、播音發聲等。這6個方面主要是兩個點的集中:漢語語言語法句式的研究和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運用。

圖5 蘇師大語科院CNKI文獻關鍵詞共現聚類
2016—2020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發表的69篇文章中,共出現266個關鍵詞,其中,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有漢語普通話、雙字調、發聲、語法化、聲學分析等。經過Ucinet節點聚類,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1)語義構詞,包括語義構詞、語素概念、語義預測等;(2)普通話,包括普通話推廣及應用、普通話發音和聲調等;(3)漢語方言研究,包括方言發音、方言追溯、語言語法化等;(4)漢語教學,包括教師培養模式探索、教學體系、基礎理論學習等。
2016—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發表的272篇文章中,共出現941個關鍵詞,經過Ucinet節點聚類,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6個方面:(1)當代漢語研究,包括兩岸語言對比、語法化、兩岸語言融合、現代漢語史、詞性詞義發展等;(2)文學翻譯研究,包括翻譯學、文化翻譯、翻譯理論等;(3)漢語國際教育,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漢語職業教育發展等;(4)《現代漢語詞典》,包括外來詞釋義問題探究、語義泛化、語素義入典等;(5)普通話及方言,包括語言保護、語言認同、語言規劃等;(6)嬰幼兒及兒童語言,包括兒童語言發展、兒童發言、嬰幼兒語言習得、兒童語言習得等。
綜上所述,3個對標院系學科研究熱點大體相似,根據學校優勢學科設置的不同,其研究重點有略微的差別?,F階段,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中國語言學的句式結構、詞義表達、普通話推廣、發音以及方言的追溯、發展上,同時緊跟時代變化促進的語言多變,對出現在綜藝節目和視頻中的網絡流行語進行分析,豐富中國語言學研究內容。
本文基于“雙一流”高校建設目標,依據學院的發展狀況,采用科學計量方法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呈現2016—2020年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與兩所“雙一流”高校對標學院學科科研發展狀況,提出幾點關于今后加強學科建設的思考。
對標院系發展歷史悠久,成果積累深厚且均有博士點,蘇師大語科院專業設置少而精,更偏向于應用型。在后續的發展建設中:一方面,博士點的獲取更能滿足學生的繼續深造和科研的不間斷研究需求;另一方面,科研中心的建設也是“雙一流”高校建設中重要的一環,促進與國內多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聯系和交流,推動優勢學科的發展也兼顧交叉學科的融合。
在科研計量統計中,3個院系載文量高的期刊都是本校主辦或合作關系密切的單位所主辦的期刊,蘇師大語科院在其他目標期刊發文較為分散且總體影響因子不高,不利于擴大學術影響力;科研作者合作上,院系內作者合作交流明顯,逐步形成一個穩定的人才隊伍。今后,需依托學科領頭人的輻射影響力,帶動各學者之間的緊密合作,更快促進科研成果的誕生。
從對比和圖譜中可見,該學科領域研究熱點現階段主要集中在中國語言學的句式結構、詞義表達、普通話推廣、發音以及方言的追溯、發展上。但隨著時代變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語言學+人工智能會逐步占據重要位置,蘇師大語科院堅持交叉綜合的學術研究理念,結合語言本體基礎性研究和研究成果應用推廣的交叉綜合研究,促進現有優勢學科語言學(人工智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