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徐國棟 魏本亮
(濟寧市能源綜合執法支隊 山東濟寧 272000)
綜采煤礦全稱煤礦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綜采過程包括破煤、裝煤、輸煤、采煤支護、廢渣處理5個環節。在這5個環節中,煤礦工作人員都是必須做的,同時,地下作業意味著非常高的風險。如果煤礦突發事故,不僅會中斷正在進行的煤炭開采工程,而且特別容易給工人帶來生命危險的威脅。因此,在綜采中,綜采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直接影響到煤礦企業的經濟效益和企業形象。
在煤礦生產過程中,不同水體進入礦井表面的過程稱為礦泉水噴發。單位時間進入開挖板的水量稱為進水量,單位為“m3/h”或“m3/min”。可根據綜采立面的進水口和排水高度選擇排水泵。
2.2.1 地面水
綜采作業面在抽取位于河流、湖泊、水池等地表水滲透區的煤層時,地表水可以通過層狀裂縫流向礦井表面。
2.2.2 地下水
當來自地下礫巖、一層流沙或一層石灰巖的孔隙水、裂隙水或溶洞水通過裂隙與工作面相通時,流入工作面。
2.2.3 斷水層
斷層、非碳柱和相鄰的巖石相對破碎,很容易與地表水和地下水含水層相通并傳播到工作表面。
2.2.4 老空積水
廢棄的老空水多屬于過去的礦井或長期不能排干的井、水道,就像一個地下水庫,收集了大量的地下水并到達其深處。地表以下100~150m,但特別是因為積水的位置和規模不容易了解,突然涌入的水量非常大。當礦井的沖擊突然撞擊工作面時,會冒出積水,壓力很高,作用力很大,而且經常夾有有害的沙子或紗布,具有腐蝕性,對工作人員造成很大的傷害[2]。該礦甚至引發了當地的洪水事件。
出現突水的工作面位于研究對象煤礦中段。砂層的標高為-367~-243m,平均深度為331m。工作面煤層傾角約為20°,煤層平均厚度為6.9m。采煤方法是綜合機械化厚崩落法和短壁后退法。工作面的地質結構相對簡單,有4條斷層,位移范圍在3~25m。綜采工作面是位于第二層理斷層下盤的中部礦區第1個工作面,如表1所示。

表1 礦井開采工作面綜合柱狀
煤層底部突水是水害最突出的一個方面,要正確認識到含水層的富水性,還要考慮煤礦斷層構造和力學性質對水源的路徑影響,只有全面、清晰地了解了突水的具體情況,才能做出預防措施,保證開采的安全。含水層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3.2.1 第四系砂礫含水層
(1)上組。第四系砂礫含水層總溶解固體(TDS)約為500mg/L,水質類型為HCO3-·SO42-·Ca2+·Na+。
(2)中間組。砂孔含水層與水含水層沒有水力聯系。
(3)下層。TDS 的水質類型以HCO3-·SO42-·Ca2+·Mg2+·Na+為主[3]。
3.2.2 頂部和底部的砂巖含水層
TDS 為400~741mg/L,屬于HCO3-·Na+型水。第三個石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TDS為667mg/L,第10層石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TDS 為3347mg/L,屬于HCO3-·Na+型水。水質類型為Cl-·Ca2+·Na+·Mg2+。
3.2.3 奧陶紀形成的石灰石巖溶裂隙含水層
TDS 為1052~5366mg/L,水質類型為Cl-·Ca2+·Na+·Mg2+。當這一含水層發生突水事故后,要立刻看是否有裂隙形成的水位上升或下降,避免地表水從空隙回灌。如果水位和之前保持一致,那么,不用擔心其他水層水量的輸送和補給,黃土和沉積物所在區域的水量是和鈣質層相對應的,如圖1所示。

圖1 礫石層泥巖電鏡掃描圖
所有地下開采都要注意斷層的分析問題。因為土質不同,加上地殼的運動,斷層的形成十分復雜,構造也呈現多樣性,并且受外在的溫度和物理化學壓力影響,容易產生斷裂,在煤礦開采中是格外重視的一塊區域。具體開采時,一定要先研究清楚斷層的具體走向,看是否與巖層走向一致,從而快速判斷受斷層影響的斷裂帶具體范圍和位置,還要考慮兩側的土層壓力。例如,圖2呈現了斷層與巖層斜交走向,中間形成了煤層和斷裂帶,這樣在具體采礦時,容易觸發斷層的二次活動,與地下水層交換位置,讓煤層和水層在同一平面,開采極其容易發生突水事故。

圖2 斷層和導水斷裂帶結構示意
因為水害給礦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所以我國相關技術人員通過長期探索和多年經驗,逐漸認識到防止水害要從勘探做起。對不同類型的水害進行預防和治理提出更好的方法,首先就是必須明確發生水害的位置所在,對易發生災害周邊進行全面排查,找出出水口,尋找礦區含水層和導電地質構造的特征,尤其應考慮如下方面的影響。
(1)建設礦山前,要讓專業人員先對礦山整體規模、地質結構以及開發條件等進行全方位的勘探,對地面土壤濕度、地下異常區域等做全面識別和規劃。鑒于地質數據勘探的結果,水文學應側重于闡明潛在的水危害。
(2)通過深部開采和技術探測,確定礦區水文地質的特點和導水性,明確可能發生突水事故的因素。同時,還要檢測水域的導電區域,利用鉆孔法確定異常區域的水情,為治水措施提供具體參考。
煤礦開采是必須在地下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地面部分的防水是非常重要的。在采煤過程中,使用土壤保濕保溫需要注意4個方面。
第一,在土壤保溫和排水工程建設上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確保在雨季第一時間排除雨水,防止泄漏等。
第二,采掘井、工地的選擇要科學合理,盡量在地勢相對低的地區調整井、工地。只要有可能,就應該準備好所有組件,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第三,如果煤礦位于河道內,則必須在煤礦內部標出泄漏點并進行填充,通常采用粘土、水泥等材料進行填充;同時,可以利用排水將河水引流到其他地區,以減少水量過剩的問題。
第四,對于煤礦現場容易出現的積水問題,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導致泄漏,從而引發大洪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挖排水通道進行排水,在沒有實際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打開隧道進行排水。
在清水災害的情況下,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治水施工方案。治水施工應按照《煤礦安全規程》中煤礦治水作業規則進行,如有疑問,應檢查是否有入侵發生,防止礦井進水。當在塌陷柱或斷層附近進行開采時,首先通過探水鉆探確認塌陷柱或斷層內部的水狀態,然后決定采用疏水設計還是阻水方案。當工作臺底板裝有加壓水時,底板通常采用注水加固,以防止水侵入。注水控制的關鍵在于,在含水層注水時,由于含水層有上下含水層邊界,如果在構造發育區注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整個注水過程是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的,如果實際的注漿量在構造發育區進行注漿時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會導致成本出現浪費的情況[5]。
綜采近地表地層及煤礦上覆層含水量綜合細節,工作面注水時,主要判斷綜采活動與富水區的距離、集水區的水入滲程度、底板阻水層、層水壓力極限分析等,分析雷場作業過程中可能導致水災及相關數據的臨界值,有助于煤礦綜采面水情防治。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上述信息和數據的清晰性,一般對綜采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在判斷結果時,主要是在含水層[6]。在水侵入程度高于正常或更差的地區。當臨界進水量較高時,后胎面容易出現進水問題,并因水壓過大進入,底部含水層降低了綜采煤礦表面的安全性。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更加明確水害對煤礦帶來的危害之深,它不僅是一場大的災難,還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在礦山開采中,是不容忽視的內容,一定要在整個開采過程中都非常重視。現在,我國煤礦也更加關注對水害的分析和預防,更加注重采取強排積水、邊治理邊生產的方法,既注重水文地質的條件勘測,又加大對防水害設施的投入,但整體力度還不夠保證安全和穩定。在專業人員指導和理論知識普及以及勘探技術提升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探討空間。本文也主要從水害預防研究的原因和措施進行探討,提出一定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