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美 趙 惠 許永乾
1.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云南輕紡職業學院,云南 安寧 650300
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是通過引進體育賽事、發展體育產業等助力脫貧,在貧困地區構建“體育+”或“+體育”的發展模式,營造體育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的良好局面,促進體育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融合,使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精準脫貧,共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提到目前我國仍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扶貧重點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精準扶貧”的基本要求是精準的扶貧對象、精準的項目安排、精準的資金使用、精準的扶貧措施、精準的扶貧人員、精準的脫貧成效等。彝族目前與之相關的傳統體育項目有50多項。近年來,在國家脫貧攻堅指導意見、國家扶貧政策背景下,各地方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大力開發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本文探索楚雄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的協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
“精準扶貧”的本質是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瞄準貧困戶進行識別,采取精細化的靶向方式幫助貧困戶達到“精準脫貧”。在實際情況中,對于貧困戶的識別依然存在不準確的情況,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是楚雄少數民族傳體育產業與“精準扶貧”的必然選擇,通過利用大數據的形式調查了解彝族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等對貧困戶進行收入和消費水平的精準識別,找出貧困的原因、貧困的類型以及貧困等級,深入了解扶貧對象的確切需求,瞄準需求解決貧困。特別是對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者、繼承者進行深度識別,根據類型、等級制定相應治理方法。
“精準扶貧”與體育產業的融合是時代背景下國家資源整合的有效途徑,脫貧是我國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徑和應有之義。2018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美麗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通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國家旅游局、國家發改委等職能部門制定的政策文件。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體育工作,先后制定出臺《楚雄州建設民族文化強州規劃(2013年-2020年)》《楚雄州“十三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楚雄州“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等,楚雄州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對文件內容的了解,主要內容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承和發揚農村優秀文化;“體育+旅游”的深度融合;新興產業帶動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
楚雄彝族擁有多種多樣的傳統體育活動(見表1),不同種類的傳統體育活動在不同的生產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具有各自的價值意義。通過對彝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分類整理,可以有效的分析彝族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的發展路徑。使用GIS或文化空間地理信息技術對不同類別的彝族傳統體育活動進行定位并構建空間分布圖,可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喜好和實際情況準確尋找各自對應的彝族傳統體育產品。
表1 楚雄彝族傳體育活動統計表
通過對彝人古鎮、石羊古鎮、光祿古鎮、黑井古鎮等旅游景點的調研發現,目前楚雄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基本上是以體育活動展演、銷售紀念品為主,體育產品的開發較單一。若要楚雄彝族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還需要深究不同地域環境中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以及實現脫貧的最有利需求,根據不同生存環境分析基礎設置狀況、地方人均國民收入、傳統體育活動的布局形態特征等開展不同類型的傳統體育產業。
利用“杠桿平衡” 原理通過市場的方式開發彝族傳統體育產業促進彝族傳統體育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賽事資源臨時炒作、保護管理意識不強、綜合效益價值開發差、破壞性開發嚴重”等情況嚴重阻礙楚雄彝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關鍵之處在于如何保護處理好與資源利用的關系,在彝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如何保持好原生態文化、動作行為、展演過程等,在參與人員中如何落實貧困人口、如何幫扶貧困對象,在彝族傳統體育展演過程中應該幫助扶貧對象在運動認知、生命與生活教育、情意智中形成對本民族的認可。就有關彝族傳統體育產業開展要素而言,應從整體上保護彝族傳統體育賴以存在的的生態環境、民族習俗、民族節慶活動等。
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復雜多樣,需要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并制定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規劃與政策文件,如教育局、文體局等相關部門。除此之外還需要一些服務行業的合作形成固定的產業鏈或者產業集群區,并通過各行各業的優勢與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形成穩定的結構體系,如各地著名景區、餐飲業、住宿業、加工業、開發行等。
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若能最大限度的實現彝族體育產業化、達到最大利益化需要通過合理的結構布局和資源整合。從當前貧困地區來看,楚雄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區域應集中在未脫貧地區,即牟定縣、姚安縣、雙柏縣,以楚雄其他縣為延伸區域;從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來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項目為重點開發對象,(如2017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楚雄市的“紫溪鎮岔河村板凳山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彝族葫蘆笙舞”“彝族大三弦舞”等。)其他項目為輔助開發對象;從扶貧對象來看,主要以這兩類人群為主:一類是彝族傳統體育繼承人中的貧困人口,另一類是掌握彝族傳統體育運動技能的貧困人口;通過對這兩類群體的幫扶帶動其他群體。
旅游扶貧是能夠促進脫貧的一種旅游發展方式,它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使貧困人口從中獲得收益和發展,最終目的是通過旅游扶貧達到脫貧致富和協同發展。體育精準扶貧主要依托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屬性及文化活動,在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和體育資源優化的同時培育民族體育,使其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帶動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是開展體育精準扶貧的現實意義所在。隨著當前國家政策對鄉村體育旅游的支持,楚雄貧困地區開展的彝族傳統體育活動是鄉村體育的主體,在體育旅游業中起核心作用。
3.1.1 彝族傳統體育旅游業
(1)經營模式。經營模式類型可分為四類:民族村寨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文化公司主導模式;NGO模式。(2)展演模式。彝族傳統體育實施展演模式的場所主要有旅游景區、彝族特色村寨、特色農家樂等,這些區域中可安排具體的店面對彝族體育服裝、道具等進行銷售;在特定的時期里雙柏縣還會有大型民俗或者展演。當前隨著“流量APP”的興起,網絡直播平臺具有較高的熱度,由于地理區域和交通情況的限制,扶貧對象可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將彝族傳體育活動的展演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從而獲得“打賞”收益。(3)旅游產品。彝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可將重點放在對體育產品的開發。(4)受益方式。門票收入;清潔衛生收入;表演收入;入股分紅收入;彝族傳統體育旅游業帶動的餐飲、民宿、加工制造業等勞動收入;扶貧對象的土地轉租收入。(5)社會責任。政府精準扶貧的對象是貧困人口,政府通過各級相關部門對彝族傳統體育旅游業參與精準扶貧提供政策支持(國家文件的下達與執行)、資金支持、人才支持(制定相關彝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的策劃、營銷、產品設計)、幫扶支持(幫扶人員根據市場需求對扶貧對象建言獻策,如制造銷量暢銷的體育產品或服務水平的提高給予建議等)、秩序監管支持(對彝族傳統體育的舞臺展演的實時跟蹤、現場秩序的維持等)。在政府與全體幫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幫助扶貧對象精準脫貧。
3.1.2 彝族傳統體育競賽表演業
(1)展演主體。將彝族傳統體育競賽表演的主體放在扶貧對象身上。讓“以點帶面”形式使貧困地區的村落與彝族傳體育賽事相互交融、相互受益,使更多扶貧對象受益,或是獲得連續經濟效益。(2)受益方式。扶貧對象在參與體育競賽中獲得的優異成績時的獎金收入,如三街鎮多衣樹村委會舉辦“脫貧攻堅杯”農民運動會、挖銅彝山舉辦農民運動會提升脫貧攻堅“精氣神”等。再者,售賣視覺感官類較刺激項目的門票。(3)社會責任。當地政府、教育局、體育局、旅游局、文化站等對彝族傳體育賽事的策劃與管理。如廣告公司、新聞媒體、電視臺等主要負責對彝族傳統體育賽事的宣傳與包裝;不同區域的村委會級民間組織負責彝族傳統體育賽事的承辦和管理;個人則通過維持現場秩序或體育消費的形式為彝族傳統體育賽事產業的發展做貢獻。
3.1.3 彝族傳統體育培訓業
(1)受益方式。政府相關部門可以與當地學校合作建立創客基地,進行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的交流場所,聘請彝族體育運動技能較強的扶貧對象進行技能傳授,政府相關部門可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抽出經費支付給扶貧對象。(2)社會責任。政府相關部門對扶貧對象的資金的支持、協調好政府和學校建立的創客基地、協調好傳習基地以及各類學校對幫扶對象的需求,同時構建好有關扶貧對象各類工作的評價體系。
3.1.4 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創意產業
(1)產品構成。彝族體育動漫產業,根據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區域和體育資源優勢,積極開發體育動漫產業,如可以將彝族射藝類(射箭、射弩、火槍射擊)、武術類(棍術、刀術、拳術)等作為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活動元素,以民間神話故事為素材創編動漫人物,通過故事情節的塑造動漫人物等。(2)受益方式。通過彝族體育動漫、電子競技產業獲得的收益按比例設置成精準扶貧基金;從彝族體育影視業中獲得的收益按勞動分工的形式發放給扶貧對象,如主演、群眾演員等;對構建彝族體育建筑施工人員。(3)責任劃分。普通高等學校可以與當地政府合作,免費培養扶貧對象或子女接受相關教育知識,畢業后回到村寨從事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傳播工作;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負責各種產業開發的審批手續、安全監督及質量監測等。
3.2.1 廣告
相關政府部門通過對彝族傳統各類體育產業的活動內容、組織形式等進行介紹,有針對性地對各項體育旅游活動精心的包裝設計,以宣傳海報的形式在當地火車站、汽車站、公交站、風景區等地進行宣傳。
3.2.2 營銷
借鑒其他省份少數民族參與精準扶貧的成功案例,將楚雄彝族傳統體育旅游業與云南省內各地方的旅游博覽會、旅游交易會進行“捆綁”展宣傳;或者通過聘請營銷專家和體育旅游策劃負責人定期的交流并探討有關楚雄彝族傳統體育旅游業的精準扶貧營銷策略。
3.2.3 經營
一種是通過實體店的形式對彝族體育服裝、器具、紀念品等進行零售批發銷售;另一種是通過線上銷售的形式,如彝族傳統體育場館門票、表演門票、體驗式活動套餐門票等。
3.2.4 “互聯網+”
(1)對于住宿業可通過線上銷售的形式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2)通過線上平臺將彝族體育用品、服裝、器具、紀念品等通過抖音APP、快手APP等直播平臺進行銷售;(3)通過美團、大眾點評、貓眼等APP對楚雄彝族體育影視作品、電子競技產品進行銷售;(4)通過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向全國各地推送彝族傳統體育旅游業的信息。
3.3.1 目標達成度
將預估經濟收入與實際經濟收入情況進行對比后進行評估;將扶貧對象的規定時間與實際脫貧時間進行對比,看是否達到精準脫貧的要求。
3.3.2 條件滿意度
對比楚雄市各地方政府制定的關于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的政策文件和執行情況;從彝族傳統體育開發的項目、產業與扶貧資金的各方面做比對,楚雄市為彝族傳統體育參與精準扶貧的建設狀況等方面進行條件滿意度的評估。
3.3.3 價值實現度
從扶貧對象的經濟收入、相關產業鏈等方面對彝族傳統體育參與精準扶貧的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從體育產業規模、參與人員、文化價值等方面對彝族傳統體育參與精準扶貧的價值進行評估;從就業崗位、貧富差距等方面對彝族傳統體育參與精準扶貧的社會價值進行評估。
3.3.4 風險控制度
從彝族傳統體育產業與精準扶貧的融合發展情況對扶貧對象是否達到精準脫貧、是否改善扶貧對象的人際關系、對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是否有質量上的提升、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成本是否增進等方面進行風險控制度評估。
該文基于楚雄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的路徑分析,伴隨著國家政策方針的提出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無論是扶貧對象、項目的安排、資金使用、扶貧措施、扶貧人員、脫貧成效等,彝族傳統體育產業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彝族傳統體育的開發需要遵循這些原則,即:因地制宜原則、保護利用原則、協同發展原則、點面結合原則。在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途徑與方式選擇中,重點發展體育旅游業、競賽表演業、體育文化產品業等。為此結合著各類不同的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在政府的監控管理制度下的發展趨勢,為楚雄彝族傳統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的發展路徑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