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輝,閆躍峰,姚亞飛,朱俊霞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子癇前期是妊娠常見疾病,臨床分為多種類型,多發生于妊娠20 周之后,臨床常伴有多臟器功能損傷,同時子癇前期的凝血-纖溶系統失衡,血液呈高凝狀態[1],處理不當極易影響母嬰安全,增加妊娠不良結局的發生,目前已是孕產婦死亡的第二大死因[2]。子癇前期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臨床治療以解痙、改善微循環、擴充血容量為主。硫酸鎂作為治療子癇前期的基礎藥物,臨床已經證明其解痙作用可有效控制子癇發作[3]。近年有研究指出,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與子癇及子癇前期發生發展密切相關[4-5],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復合維生素聯合硫酸鎂對子癇前期患者的胎盤血流動力學、凝血功能以及母嬰結局的影響,為子癇前期治療用藥提供參考意見。
研究對象為2020 年2 月至2020 年11 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診治的182 例子癇前期患者,入選標準:(1)首次出現子癇前期;(2)子癇前期診斷參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發布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20)》;(3)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抗凝等相關藥物對血流動力學、凝血功能參數造成影響者;(4)無嚴重藥物過敏者。對照組為硫酸鎂治療組,試驗組為硫酸鎂聯合復合維生素治療組,每組91 例研究對象,基線資料見表1,在年齡、胎次、孕周、體質量指數(BMI)、谷丙轉氨酶(ALT)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對照組及試驗組基線資料對比()

表1 對照組及試驗組基線資料對比()
注:兩組比較,aP>0.05。
正確評估對照組和試驗組研究對象整體情況,孕婦休息鎮靜,積極降壓,預防抽搐等常規治療。對照組給予硫酸鎂注射液(杭州民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961,規格:10 mL∶2.5 g)治療,負荷劑量硫酸鎂2.5~5 g 快速靜脈滴注,維持劑量硫酸鎂5~20 g 緩慢滴注。試驗組給予硫酸鎂聯合復合維生素治療,硫酸鎂用量及方法同對照組,另每日晨服復合維生素片(Bayer S.A.,國藥準字J20140155,規格:30 片/盒)一片,1 次/d。均連續治療2 周后觀察效果。
(1)血壓:安靜狀態下測量三次取均值;(2)胎盤血流動力學參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3.5 Hz),測量臍動脈、螺旋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包括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收縮末期峰值/舒張末期峰值(S/D);(3)凝血因子:采靜脈血5 mL 作標本,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與24 h 尿蛋白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下降(P<0.01),但治療后兩組血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試驗組24 h 尿蛋白與試驗組相比下降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及24 h蛋白尿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及24 h蛋白尿對比()
試驗組及對照組子癇前期患者均能顯著改善PT、APTT、FIB 及TT(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試驗組對PT 的升高比對照組更大(P<0.05),但對FIB 的降低不如對照組(P<0.05),而APTT 和TT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子癇前期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因子變化()

表3 兩組子癇前期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因子變化()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臍動脈和螺旋動脈PI、RI 及S/D 均有較大改善(P<0.001),而治療后臍動脈的RI,螺旋動脈的RI、S/D 試驗組改善更大(P<0.001)。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胎盤血流動力學參數變化()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胎盤血流動力學參數變化()
試驗組子癇前期患者母嬰結局在產后出血、低體重兒優于對照組(P<0.05),但在其他指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對照組及試驗組子癇前期患者母嬰結局(例)
妊娠高血壓全球發病率為3%~10%,每年可致70 000 孕產婦和500 000 圍產兒死亡,是導致孕產婦和圍產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子癇前期作為妊娠高血壓的一種類型,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7]。子癇前期的病因復雜,可能與氧化應激、胎盤缺血缺氧、免疫耐受失衡、血管活性物質失衡等多種因素有關[8]。雖然子癇前期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胎盤臍動脈、螺旋動脈作為提供胎兒生長發育的通道對子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凝血及纖溶系統功能紊亂,子癇前期患者體內的高凝狀態也是損害母嬰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故研究選取血流動力學與凝血系統參數作為主要的考察指標。
硫酸鎂能抑制神經肌肉接頭鈣離子和乙酰膽堿的釋放,進而阻斷神經-肌肉傳遞并解除骨骼肌痙攣,可有效預防、緩解子癇的發生,硫酸鎂還能夠促進前列環素的合成,使機體對血管緊張素Ⅱ敏感度下調[9],從而緩解小動脈的痙攣,降低血管的阻力,改善血流循環,故而硫酸鎂已成為子癇前期預防子癇發作的一線藥物。
必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幾乎參與所有生命代謝活動,可調節細胞信號傳導,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功能,并對胎兒正常生長發育起到重要作用[10]。微量元素通過參與酶的構成、調節酶的活性參與機體生理功能。若孕期缺乏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子癇前期、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11],而本研究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證實可降低產后出血和低體重兒。如鋅與人體酶活性、蛋白合成聯系緊密,有報道血清鋅含量與子癇前期發生呈負相關[2];銅在代謝中起催化劑作用,胎兒發育過程中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鐵、鋅、銅等缺乏會導致腎臟、脈管系統等異常[12],本研究觀察到試驗組與對照組臍動脈阻力指數(RI),螺旋動脈阻力指數相比,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流行病學研究也提出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可能預防子癇前期[13],如維生素A、C 可直接清除體內氧化自由基,抑制細胞炎癥反應,保護胎盤血管內皮細胞,減輕子癇前期的病情[14],缺乏則可能導致低體重兒的發生[15],而本研究也發現了試驗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孕婦血清中低水平鈣和維生素D可增加子癇前期的發病風險[16]。維生素E 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功能,進而保護妊娠作用[17]。故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母嬰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也進一步佐證了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對子癇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和胎盤血流動力學部分指標得到顯著改善,凝血系統的變化是子癇診斷和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胎盤血流動力學也可直接反映胎盤血液循環和血流變化情況,對判斷子癇發生、胎兒缺氧等情況有重要參考意義。并且試驗組在產后出血、低體重兒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方面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可能直接或間接參與子癇的發生發展。
由于目前對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研究多數限于選定的單一或少量元素,未能同時研究可能對圍產期有影響的其他元素,也難以評價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之間的聯動關系[5],但復合維生素包含多種人體必需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初步研究顯示可對子癇前期患者受益。本研究限于樣本有限,有待進一步大規模臨床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