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月/文
現實主義奠基人福樓拜享譽世界的著作《包法利夫人》透過妙想天開的浪漫與平庸黯淡的現實的強烈反差這一主題,生動再現了資本主義在發展初期表面繁榮下暗藏的殘酷現實,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經過譯者的不斷努力與完善,在眾多的中文譯本中,許淵沖先生的譯本創造性突出,普及性很高。本篇將以《包法利夫人》許譯本為例,結合翻譯審美表現論闡述翻譯審美表現之模糊美、翻譯審美與移情、語言的形式美三大方面,來幫助大家了解文學作品翻譯中的審美表現。
20世紀80年代初朱光潛先生提出“翻譯美學”此術語,簡單來說,即翻譯學的美學模式,一方面突出審美感性在翻譯中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面重視審美理解在翻譯中的引導作用。傅雷言:“譯事雖近舌人,要以藝術修養為根本:無敏感之心靈,無熱烈之同情,無適當之鑒賞能力,無相當之社會經驗,無充分之常識,勢難徹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領悟。[1]”文學最強調語言和意境,而文學翻譯顯著的特征便是藝術審美與藝術再現。除了語言形式本身所承載的語義信息,文學翻譯還注重語言形式生成的美感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意象。所以,翻譯的過程亦即一個審美的過程。翻譯美學的審美表現論強調在譯入語中充分結合譯入民族文化,在遵循最佳審美態度“實事求是”和最大程度保留原文原作者寫作風格的基礎上,通過譯者“帶著鐐銬跳舞”,完成跨語言文化的飛躍。正確的審美表現必定會產生豐富多彩的成果,下面我們具體來看《包法利夫人》譯本中的審美表現。
“似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究竟是什么呢?我們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卻不可置疑的感受到其間的美。模糊美之所以具有強大的魅力是因為,創作者和鑒賞者之間會產生一種默契之上的神秘感,老子曾言“恍兮惚兮”,就體現出模糊之美。它極大地激發人的想象力和藝術參與的沖動,將人物帶入到所體會的環境氛圍中去。此外,模糊還有一定的“細節免除”功能,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通過藝術手法將細節描寫朦朧化,使譯文具有一種空靈感,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例]Paris, plus vague que l’Océan, miroitait donc aux yeux d’Emma dans une atmosphère vermeille.La vie nombreuse qui s’agitait en ce tumulte y était cependant divisée par parties, classée en tableaux distincts[2]...許將其譯為:“在艾瑪眼里,巴黎比海洋還更模糊不清,它在一片鍍了金的銀色空氣中,閃閃發光。不過這熙熙攘攘的蕓蕓眾生,還是可以分門別類的......[3]”“金碧輝煌,閃閃發光,模糊不清”,許先生通過這些詞語為讀者勾勒出來一個虛幻縹緲,若隱若現的上流世界,這個世界存在于愛瑪的腦海中,并愈發扎根,是她想入非非,道德淪喪的開始,譯者這里的描寫正是模糊手法的體現,使用具有無限感的詞語來勾勒這個社會的形態,給讀者留下朦朧的意象和無限的遐想空間。
“移情”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一種實際的審美感受,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興”(托事于物,借物抒情)相似。在翻譯審美表現論中,譯作達到讓讀者產生移情效果對于文學作品的傳播有重要促進作用。在文學翻譯活動中,譯者必須要將自身的審美情感投射到承載原作者審美情感的源文本中,仔細體會其蘊含的審美情感。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對原作動“情”,與作品相融合, 體會原著作家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氛圍與意境,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實現與人物的心靈交流[4];同時譯者要調動自己的情感、融匯貫通,充分發揮審美前結構的作用,體味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美學意蘊,真實地再現源文的所言之義。
[例]Les boutons d’oranger étaient jaunes de poussière, et les rubans de satin, à liséré d’argent,s’effiloquaient par le bord.Elle le jeta dans le feu.Il s’enflamma plus vite qu’une paille sèche.Puis ce fut comme un buisson rouge sur les cendres, et qui se rongeait lentement.Elle le regarda br?ler.Les petites baies de carton éclataient, les fils d’archal se tordaient,le galon se fondait; et les corolles de papier, racornies, se balan?ant le long de la plaque comme des papillons noirs,enfin s’envolèrent par la cheminée[2].“橘子花蕾上蓋滿了灰塵,已經發黃了,緞帶的銀邊也絲縷畢露。她把紙花扔到火里去。花燒起來,比干草還快。在灰燼中,它好像紅色的荊棘,慢慢的消耗干凈。她看著紙花燃燒,硬紙做的小果子裂開了,銅絲彎曲了,金線、銀線融化了,紙做的花冠枯萎了。好像黑蝴蝶一樣沿著底板飄起,最后從煙囪中飛了出去。[3]”愛瑪結婚禮花的枯萎和燃燒正是她本人內心對自己婚姻,對夏爾感情的真實寫照,心灰意冷,慘淡經營,譯者做到了將愛瑪的心情寫入到燃燒消逝的禮花中,以花寫人,傳遞的感情生動細膩。
“模仿”是翻譯審美表現的重要手段,可以說翻譯本質上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模仿,在傳情達意的層面原則上讓譯語模仿原語。在文學翻譯審美中,我們進行的最大量的模仿就是譯語與原語之間的意義轉換,這里我們主要來看除直譯之外的“代償性模仿”。由于雙語受到不同歷史文化,地緣政治,語用規范的制約,在對應式模仿很難再現原文語義的情況下,需要我們進行各種各樣的解釋,從而產生語義代償,達到語際轉換的目標。
[例]Des sarabandes à n’en plus finir se déroulaient dans sa tête, et, comme une bayadère sur les fleurs d’un tapis, sa pensée bondissait avec les notes, se balan?ait de rêve en rêve, de tristesse en tristesse[2].這句話是愛瑪站在托特家的窗邊由所見至所感,在轉換成目的語時,許譯為“沒完沒了、狂跳亂舞的音樂在她的頭腦里高低起伏;就像印度寺院的舞蹈女郎在花朵鋪成的地毯上跳舞一樣,她的思想也隨著音樂跳躍,左右搖擺,從夢里來,到夢里去,舊恨才下眉頭,新愁又上心頭。[3]”借用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引發譯入語讀者的真切感悟,展現主人公內心的痛楚,正是在翻譯審美表現中代償性模仿的生動詮釋。
在原作中,作者不遺余力的呈現給源語讀者源語的形式美,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也要盡量的通過翻譯審美表現出來。翻譯審美表現論強調要用恰當的方法表現形式美。展開來看,語言形式囊括語言的物質符號形式、語言結構形式、詞語及擴張方式、語言作品的情節、音韻及音律、體裁、風格等。形式美指上文所述多方面呈現之美,具體指和諧、對稱、協調、統一、規律性、多樣性等[5]。下面我們將結合《包法利夫人》許譯本從三方面來體會文學翻譯審美表現的語言形式美。
[例]Elle restait brisée, haletante, inerte, sanglotant à voix basse et avec des larmes qui coulaient[2].“她已經精疲力竭,氣急敗壞,如癡似呆,老是低聲哭泣,眼淚直流。[3]”原作者福樓拜語言簡潔質樸同時生動鮮明,平鋪直敘的形容詞的使用展現了愛瑪鮮明的人物特征以及神態,譯者在翻譯時連用幾個四字詞語,生動形象,使譯文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福樓拜在寫作描述的過程中主張避免摻雜情感色彩,在敘述的過程中避免帶入個人的價值觀和感受,盡量讓讀者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因此《包法利夫人》的敘述視角多為(第三人稱)人物內聚焦, 把觀察和感覺的權力交給了人物, 敘述內容為人物角色對人、事、景、物的描寫,側重人物的觀感程度。許淵沖在翻譯中忠實的再現福樓拜的敘述方式,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實現了文學翻譯審美再現這一終極目標。
[例]Elle est fort gentille!se disait-il;elle est fort gentille,cette femme du médecin!
De belles dents,les yeux noirs,le pied coquet,et de la tournure comme une Parisienne.D’où diable sort-elle?Où donc l’a-t-il trouvée,ce gros gar?on-là?[2]“她很討人喜歡!”他心里想,“她很討人喜歡,這個醫生的太太!牙齒很白,眼睛很黑,腳很迷人樣子好像一個巴黎女人。她到底是哪里來?那個笨頭笨腦的小子又是從哪里搞到她的?[3]”作者從羅多夫的視角來描寫初見愛瑪后的內心活動,在翻譯時通過“他心里想”以及對“她”的描述,生動再現原文的感情色彩。
[例]Son c?ur était comme eux: au frottement de la richesse, il s’était placé dessus quelque chose qui ne s’effacerait pas[2].愛瑪在結束沃比薩之行后,對自己現有的生活愈加不滿,對富貴愈加渴求,“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熏染,再也不肯褪色。[3]”譯者通過簡短的十二個字將原文更生動詮釋出來,語言簡短卻有令人回味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例]Enfin, il est là, ce trésor que l’on a tant cherché,là, devant vous; il brille, il étincelle[2].“總而言之,踏破鐵鞋無覓處,寶貝忽然出現在面前,它在閃閃發光。[3]”踏破鐵鞋無覓處,是富含漢語特色的短語,譯者在保留原文原汁原味基礎上,充分發揮漢語的優勢,讀起來更加明快,易于理解。福樓拜嚴謹客觀的態度,結合真實精煉的語言,給人留下深刻的體會。許淵沖譯本中繼承作者的表達方式,多采用短句,并充分發揮漢語的優勢,使目的語譯本更加貼合讀者生活環境,更為符合目標讀者的需要[6]。
對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只有被閱讀,其存在才有意義。文學翻譯透過不同語言的轉換,傳遞原著的情感。因此,達到譯本的審美表現(再現)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一部優秀的譯本,讀者可以了解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更容易形成包容多彩的審美情感,多元開放的世界觀。通過參讀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學作品,讀者可以感受人類共通的和普遍關注的問題,體驗人物的特殊經歷,進而推動社會各群體間價值觀的相互了解。■
引用
[1] 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理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 Flaubert.Madame Bovary[M].Paris:Librairie General Francaise,1972.
[3]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M].許淵沖,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4] 亢志勇.譯者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移情芻議[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13(4):117-119.
[5] 寧爽.以嚴復“信達雅”為標準——管窺《包法利夫人》的翻譯美學[J].語文建設,2015(36):95-96.
[6] 覃江華,許鈞.許淵沖翻譯理論思維的特征與傾向[J].外語研究,2018,35(5):51-56+6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