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 謝建武 田亞南 趙乃森
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企業也必須適應時代進步,對用人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在對企業調研中發現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技能,人文素質的需求已逐漸與技術技能相持平。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面對校企合作中的學生管理問題,企業合作深度問題,以及學生步入崗位前的認知、責任、態度等,需要從構建完善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提速技能人才教育改革著手,在人文職業道德培養、實習管理工作、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和多元化的教育培養模式上深入改進。并通過建立畢業生發展跟蹤體系,發覺并及時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問題,培養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現階段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已逐漸在我國職業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還承接著培養社會技術技能和企業認可的高素質、高技能、高潛力復合型人才的重任。職業素質教育是現代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其重要地位越來越明顯。在高等職業教育下,學生的職業素質是指作為即將成為職業人所應具有的與從事具體職業相關的、并且對本職業所關聯的活動起關鍵性作用,而非技能性的,也存在于學生內在的品質和能力。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需要通過教育培訓、技能考核、職業實踐等活動逐漸培養而成。
對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來說,除要求學生具有技能知識之外,還要有良好的職業素質,這也是高職院校重點培養學生的主要方面。但傳統的素質教育因其對自身職業教育特色的認識缺乏,長期使用著普通本科院校的素質教育體系,并沒有其所應有的職業性特色,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就業需求和企業的人才需要,而且整體的培養計劃和教育方式比較陳舊。現如今,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對人才的職業素質也有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的情況是停留于原有水平,無法滿足企業需要。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使命是通過合理地人才培養方案,激發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其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認識其將從事的職業領域,了解自己的職業,積極參加實習實踐,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素養,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筆者以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為例,對近三年合作的近100家企業開展了用人滿意度調查。調查目標主要圍繞提升校園招聘會等學校提供給用人單位的招聘服務質量和后期培養中不斷加強對畢業生自身的能力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持續提升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對合作企業的吸引度。調查內容包括:企業聘用學校畢業生的理由、聘用學校畢業生的途徑、對學校畢業生的整體滿意度、繼續招聘學校畢業生的意愿、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滿意程度、對畢業生個人素質的需求程度及滿意程度、對畢業生知識水平的需求程度及滿意程度、與學校有過校企合作的比例、對學校就業工作展開的滿意度、希望學校可以提供多種形式的支持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
1.校企合作深廣度有待加強。通過用人滿意度調查研究,雖然學院在校企合作,企業間聯系和行業間走訪上的努力在一定層面上得到了發展,取得了成效,但整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深入,目前校企合作還僅僅停留于與企業建立單純的框架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這一淺層位置,并沒有深入地、橫向地、有規模地展開,也沒有完全體現出校企合作在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學生畢業就業上的作用。
2.校企合作所面臨的的挑戰。從調查結果研究來分析整體情況,學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通過調研,可以明顯看到企業已經意識到與校園合作對其本身的意義和重要性,由于目前的政策和已存在的平臺還無法得到滿足。一是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上仍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長效合作機制,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企業在面對學生實習安全風險上望而卻步,所擔負的成本無法得到有效地彌補。二是學生實習安全缺乏有效地保障措施,學校在指導和管理工作上還存在不足。雖然學校在學生實習管理上制定了相關制度,但學生在企業的生活、安全、工作、人際交往、待遇及培養后的成本等因素,都影響著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的積極性。實習學生不是企業正式員工,企業無法享受用人政策的支持,所以對學生的安全和管理上不愿承擔過多責任,對于監管難度大,風險高的實習工作,往往希望學校承擔更多的風險。三是現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經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極大沖擊,給學校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3.重視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反饋的新問題。雖然在調查中,企業對于學校實習生的滿意程度比較高,但部分企業也存在對我們學生實習中的表現產生了困惑和憂患:學生們的自身發展方向盲目,專業技能不強、眼高手低等現象表現明顯,也讓企業為其發展規劃和企業定位產生影響。其原因歸結以下幾方面。①學生過于現實性,注重個人待遇,不去衡量自身能力水平和應得是否符合,對自身的定位不夠準確,從未考慮自己應該為企業帶來什么,更多的是考慮企業能給自己什么。②存在過高的期望,對所在的企業沒有正確認識了解,看中企業的工作環境、忽略工作強度、關注工作待遇,當其真正面對工作崗位時,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產生的落差,使其難以接受,于是采取離職或罷工等手段,甚至有的學生還返回學校并要求學校為其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同時還幻想后面會有更好地工作。③制度約束力不夠。因為沒有任何制度和措施來約束學生的隨意行為,所以縱容了學生這一系列的想法和做法。④對專業沒興趣。許多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并沒有切身實際考慮自己的想法,更多是聽取身邊人的勸說,對專業的選擇存在其家長的意愿,包括這個行業的收入情況、專業的學費多少等,而非發自學生內心興趣。⑤學生的年齡還無法做到擁有自制力和責任心,還不能為自己的崗位付出熱情。
1.完善校企合作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①由職業教集團牽頭,整合優質緊密型校企合作企業,完善合作企業準入標準,通過課程制定、教材編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方面對合作企業參與度進行等級劃分,優先選擇參與度較高的合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參照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標準” 政策文件和學校制定的校企合作制度,引導優質合作企業成為學院長期“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合作單位并納入儲備庫;讓企業享受國家政策紅利,讓合作企業有位、有利,使企業更加積極主動投身職業教育,起到引領示范作用。②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形態,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制定《校企合作企業評定管理辦法》,建設與修訂了《校企合作理事會項目管理辦法》《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合作企業優秀教師考核評定制度》《校企合作貢獻度評定標準和管理辦法》等,完善校企合作企業進退機制和校企合作獎勵機制,構建校企合作成本分析機制,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產教融合發展新模式。③建立完善的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理事會并下設二級分院理事會、聯合行業構建行業指導委員會、設立相關專業委員會、成立課程委員會等形成良好的組織體系及運行管理機制,拓寬企業參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計劃制訂和教學過程的渠道,確保合作企業全方位參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過程,最終實現企業的用人標準與職業學校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有效對接。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地方政府的職能優勢,通過對法律法規的正確解讀,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應盡的義務,主動與相關專業行業對接,推進校企共同進行職業教育;在政策激勵下,學校主動配合企業共建校企合作平臺,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通過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將政行企校有機的聯合來,明確各方在合作中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創造行業技能優勢,解決人才培養問題,為學生管理和學生安全提供了保障。
2.提速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①要加強學生人文教育,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培養。職業教育培養下的畢業生是否可以勝任其工作的崗位,不僅取決于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技術水平上不可滿足企業要求,可以繼續培養學習,但對工作缺乏責任心,不能吃苦,沒有鉆研精神則是致命缺陷。當今的行業發展飛速迅猛,企業間的競爭已經從商品的質量轉向商品的服務,需求已經不滿足于產品,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滿足,良好的購物體驗和售后服務已經成為主流,這就需要學生在擁有知識技能的前提下,還要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②要把頂崗實習落實到位。頂崗實習時職業教育專業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前的重要過渡期,但目前來看,頂崗實習已經成為企業解決用人問題的主要手段,這就使得實踐教學和實習管理不能有效地落到實處,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因此,學校和企業要重視學生實習管理工作,通過與企業建立溝通渠道,相互設立駐校駐廠教師,與企業共同落實實習管理制度,并將學生實習期間的校企雙方考核成績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將影響學生獲得畢業證書。③加強師資建設,培養有職業特點特色的專業師資隊伍。教師育人是教師的本質工作,與普通本科教育不同,職業教育要側重企業文化的引入。校企合作下,校企不僅在技術技能上進行培養,也要培養企業文化,行業文化,這就給教師提高了要求。加強教師在企業層面能力的培養,制定并落實教師定期下企業制度,也是校企合作重要環節。教師不了解企業,就會在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上出現空白,所以教師應到企業去學習,調研,參與企業活動或頂崗,親身體驗企業文化,不僅僅停留在技術技能層面。④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前的職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工作。職業教育不能一味重視技術技能,在文化素質素養方面應占有相當的比例。三年的職業教育很短暫,學生剛進入校園還充滿新鮮和好奇,正值青春,對自己的未來還只是美好的理想。但現如今的社會發展迅速,已不能有太多的時間去幻想美好為來。調研中企業反映較多的是學生職業態度和綜合能力,對美好未來存在幻想。學生職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工作是提升學生職業態度和綜合能力的主要手段,流于形式的職業道德培養出現一定的偏差,做好職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工作是讓學生認清自己,客觀的面對未來重要課程。⑤與企業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創人才培養新模式。校企合作首先要考慮企業提供的崗位與專業對口程度,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可以避免專業對口的單一度,擴大專業技能應用廣度。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溝通交流,分析崗位職能,了解崗位素質要求,按照崗位分工和任務,調整課程設置,制訂專業教學標準,形成以企業生產任務來引領課程內容為主體的教育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的行業技能培養真正落到實處。⑥發揮教育特色,構建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合作、自主工作、樂于助人,愿意為企業為社會考慮的多方位人才,需要采取多方位的教育培養模式,要培養能夠從容面對變化多端社會的能力,不斷獲得新職業技能和知識的能力,就要發揮職業教育的特點,開設選修課程,專業第二課堂等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學生專業興趣和綜合能力。學校可通過社區慈善機構做義工、志愿者的機會,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敬業和責任心等綜合能力,為以后進入崗位工作做好準備。
3.建立畢業生發展跟蹤體系。①
追蹤畢業生就業質量。一是對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去向情況進行分析,明確畢業生供給、勞動力市場需求、畢業生個人選擇這三者之間的匹配程度,是培養目標達成度在供求數量上的反映,可用于招生宣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舉證。二是通過畢業生從事的工作方向與所學專業是否相關、月收入水平、就業滿意度和適應性、就業穩定性,分析畢業生就業初期的就業質量,可用于招生宣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舉證。
②監測畢業生的社會服務貢獻度。一是區域貢獻度:絕大多數高校將對本地區的人才輸送作為基本定位,由此本項目對短期畢業生在本地就業的比例、在本地就業服務的行業進行分析,協助高校對學校的地區貢獻情況進行舉證。二是畢業生畢業短期從事的工作方向已較為穩定,職業行業的分布是否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一致,可以檢驗專業在行業職業定位上的精準程度,為專業定位調整提供依據。
③監測畢業生能力達成情況。一是通用能力達成:通過了解畢業生工作中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以及自身掌握的能力水平,分析畢業生的基本工作能力達成情況,可用于反映應屆畢業生對其工作崗位的適應性,以及高校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二是特色專業能力達成:分析工程、商科、師范、醫學類專業畢業生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為高校教學改革以及專業認證等工作提供有效舉證,并幫助高校了解工作崗位對能力的需求程度,為培養方案修訂提供數據依據。三是職業資格證書:通過了解畢業生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情況,了解1+X證書制度實施效果,可用于人才培養質量的舉證。
④畢業生培養過程反饋。一是教學效果反饋:了解畢業生對教學的整體滿意度,并對教師的調動能力和啟發性學習能力、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和培養效果進行評價,獲取對高校培養過程的反饋信息,可用于人才培養質量的舉證。二是實踐教學分析:通過對實習實踐效果、校內及校外實習實踐環節進行評價,獲取畢業生對高校實踐培養過程的反饋信息,為實踐教學改進提供依據。三是增值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的重點在于監測和評價學校對學生進步幅度的影響程度。通過分析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各項能力水平和素養的增值情況,反映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增值所帶來的貢獻,并反饋學生在校教育經歷對這些增值的影響程度。
通過研究發現,學生職業素質直接影響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企業用人滿意度的高低。職業院校可從能力知識培養和招聘服務質量上不斷提升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吸引度。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滿意度提升,有助于完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論體系框架搭建。在經濟飛速發展中,對于校企合作滿意度的及時了解有助于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和提高校企合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