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森,尹海艷
(哈爾濱廣廈學院,哈爾濱 150020)
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的人才培養應充分考慮審計專業的特點,除知識目標及能力目標外還應設計符合專業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教學目標,根據專業總體思政教學目標并結合審計學專業具體專業課的特點,設計具體專業課的思政教學目標,將專業課的思政教學目標細化至每一次課程中,最終形成單次課思政教學目標。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應從三個層次遞進式進行設計,宗旨是能夠從總體上把控審計學人才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教學內容的開發及教學方法的選擇明確方向。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高校審計學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程專業教師合作,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考慮。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重點克服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相沖突的問題,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首先,充分挖掘審計學課程體系中相關專業課蘊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等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進行有效梳理,形成審計學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框架。其次,調整審計學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教學進度,保證審計學專業課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呈現能夠通向同行,保證審計學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與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協同實現。最后,注重不同專業課與同一思政元素之間的有機分配,注重不同專業課理論知識層次遞進與思政主題層次遞進之間的內在邏輯, 注重理論課課程思政與實踐課課程思政之間的聯系等問題,從而構建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體系。
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應對每一章節的思政教學目標有所呈現,從教學大綱層面明確章節思政目標能夠有效保證審計學人才培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貫性、系統性及嚴謹性。在設計具體思政目標時,首先應充分考慮審計學人才培養的總體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體系對于該門課程總體思政元素的確定,將總體思政元素細化至每一章節中,進而確定每一章節的思政教學目標。其次,對每一章節的思政教學目標進行梳理,形成具有一定邏輯性的思政教學目標體系。在形成體系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各章節理論知識的遞進性與思政教學目標遞進性之間的邏輯;注意思政元素與各章節理論知識之間的契合度,包括分析思政元素的視角與各章節理論知識之間的契合,以及思政元素的主題與與各章節理論知識的契合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為課堂教學,將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細化至每一章節并落實至每一知識點,從中挖掘蘊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以能夠有效支撐該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體系的構建。在挖掘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時需要針對以下幾方面加以重視。首先,思政元素的挖掘應基于學生的學情。思政元素的呈現及與知識點的融合需要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對思政元素與知識點的融合應做到描述清晰、利于學生理解,對于該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應做到可以評價。其次,思政元素的挖掘應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單次課程的思政元素應符合該次課授課時的時效要求,應適合知識點對于思政元素的承載能力,契合課程類型及教學手段。單次課思政元素的確定能夠推進單次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保證單次課思政教學目標的可調整、可實現、可評價。
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體系開發應基于教學目標的設計展開,根據遞進式的教學目標體系開發具有一定邏輯性、系統性的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體系的開發應按照“整體—局部”的路徑展開,將審計學專業的思想政治元素進行挖掘并堆積,將較粗放的元素進行梳理、整合,形成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并對該體系不斷改進優化,落實至每一次課程中。基于教學目標的三個層次對教學內容進行開發,能夠有效保證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能夠保證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之間內在邏輯的遵循,保證審計學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頻出教學成果。
高校專業課教師應在思政教師的幫助下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與梳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與梳理工作應從以下三個階段展開。首先,初步挖掘思政元素階段。高校專業課教師結合審計學專業課程特點對思政元素進行挖掘,由于部分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而部分課程思政元素比較匱乏,因此需要對挖掘出的思政元素進行初步的模塊化整理。其次,模塊化思政元素的整理及優化階段。高校專業課教師要在思政元素挖掘的基礎上對初步梳理的模塊化思政元素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在該階段需要考慮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內在邏輯,對模塊化的思政元素進行系統協調,形成專業課程群思政教學內容體系。最后,將思政元素先挖掘再梳理,從而使審計學專業思政教學內容體系更具有邏輯性,為解決審計學專業課與課程思政兩張皮現象奠定基礎。
開發單門課程的思政教學內容體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高校專業教師以挖掘出的審計學專業思政元素形成的審計學專業思政教學內容體系為依托,從專業總體層面向單門專業課層面延伸,開發更具象的專業課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在這一動態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深化模塊化思政元素。按照單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對思政教學的要求,明確各理論知識點與各思政知識要點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重難點,其中還需要考慮專業課理論知識重難點及思政重難點的匹配問題。其次,注重各思政元素間的內在邏輯。思政元素與理論知識的結合需要考慮該門專業課程的具體特點及價值觀的體現,在融合思政元素與理論知識點時除了要考慮理論知識點的內在邏輯,還應考慮思政元素的內在邏輯,兩者應相互協同融合,形成雙線體系。
單次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開發應基于上述單門專業課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展開,應注重更加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注重思政元素與該次課知識點的有機融合等問題。首先,單次課思政教學內容要結合學情展開。在專業課思政教學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開發單次課的思政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學情,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及學習目的等。基于學情對單次課的教學內容更細致地進行挖掘與梳理,對于非重點的思政教學內容應做出適當的取舍,對于重點的思政教學內容應向更深層次延伸。其次,單次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需要考慮有機融合的問題。為使單次課的思政教學內容能夠得到有效的呈現,需要在前述深化思政元素的基礎上設計理論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入點及呈現思政元素的切入點,使課程思政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巧妙地發揮作用,達到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在素質培養的基礎之上實現的效果,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同時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會專業技能。
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人才培養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教學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充分發揮審計學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對學生價值引領的作用。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應相互配合,按照思政內容的性質及特點分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注重思政內容在專業課知識點中的呈現力、注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及生活經驗等,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專業知識背后蘊藏的思想政治問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運用講授法,引導學生明確思政教學內容的深刻含義,堅持該思政內容的政治性,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從思政理論層面信服、從專業課理論層面對該思政內容深度理解。
在授課過程中設置案例,將實務中經常發生的現實問題通過案例的形式呈現,通過分析現實狀況引導學生主動意識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在立足于實務中的真問題培養學生自我約束意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明確自我約束的深層意義及自我約束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審計職業。參考部分高校“思政五分鐘”的教學方法,將規范類思政內容設置成與該節課專業教學內容相關的微小案例,課前組織學生討論,從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專業課程中的具體現象將問題延伸,借助多媒體將學生帶入相應的家國情懷、職業認同感的情境中,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及精神共振。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講授為主、案例為輔的形式,首先讓學生對于一些耳熟的精神涵養能夠做到能詳,尋找該精神涵養的教學切入點,解析該涵養的深層含義,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去思考,深刻領會精神涵養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意義,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對于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并分析審計專業領域問題的思政內容,應運用研討式教學或課堂辯論的形式展開。高校教師在立足專業的基礎上設置研討主題或課堂辯論主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辯論或研討,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明確立場、表明態度并確定應對策略,培養學生敢于批判錯誤觀點,敢于站在理性的角度明確處理方法,培養學生立足專業、樹立勇于突破、甘于奉獻的理想信念。
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人才培養的效果需要得到應有的保障,建立科學的審計學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需要充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因此,應將課程思政教學成果作為首要的評價標準,將學生的發展過程作為重要的評價項目。
首先,對思政知識的學習進行考察。一方面,應注重考察學生對思政知識本身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應注重立足于專業考察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深度及將兩者結合的程度。其次,運用思政知識的能力考察。主要針對審計學專業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應對審計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考察。可以將專業知識與方法結合思政的程度劃分等級來確定考察標準。最后,學生素養的考察。主要體現在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樹立及內化情況。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對于學生素養的考察,應該作為課程思政視角下審計學人才培養的教學評價核心。
首先,多個評價主體參與學生思政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評價主體應包含同年級的同學、學生輔導員及該門課程專業課教師等。其中,專業課教師應負責過程性考核材料的設計,應包含客觀量化式的評價,也應包含主觀描述式的評價,且主觀描述式評價一定要有對學生短板的描述。其次,采用過程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的方式進行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專業課的思政考核與思政課的專業考核要明確區分,考核方式不能重疊。因此,專業課的思政考核應注重過程性考核,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從不同維度對學生思政學習成果進行記錄,主要包括學生參與研討的過程描述、學生撰寫章節結課論文的情況,以及參與調查或調研的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