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戰 李 彬 荊曉紅 劉清泉△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北京 100015)
自2019年12月暴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面臨著嚴峻的防疫形勢。中醫藥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亮點[1],而針刺治療作為中醫藥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救治領域也越發受到重視[2]。目前新冠肺炎的針刺治療的相關研究主要以理論探討為主[3-6],定量研究的文獻不多,更是尚未檢索到針刺相關質性研究的公開報道。誠然,定量研究可以提供針刺干預的有效性、安全性的證據,但可行性的評價不足,而質性研究能通過與患者的互動,獲取其對針刺治療的認知、體驗、觀點、態度、期望、心理變化等,發掘針刺實施中的促進和阻礙因素,針對可行性/可接受性等方面提供有價值的信息[7]。新冠肺炎患者本身也存在其特殊性,他們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失落,甚至被拋棄、不信任等負性情緒[8]。質性研究將這些方面也納入分析范疇,更注重對整體的理解,這也是中醫藥“以人為本”理念[9]的內在要求。因此,課題組在赴北京地壇醫院支援期間,開展新冠肺炎患者量性研究的同時,引入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期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評價新冠肺炎的針刺療法。
納入標準: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修訂版)》[10](以下簡稱《診療方案》)的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分型標準;住院期間接受全程針刺治療;受訪前經臨床評價已滿足《診療方案》的新冠肺炎的出院標準;年齡≥18歲;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等影響信息采集的疾病者;因方言等溝通不暢影響信息采集的情況者;因情緒不穩等難以完成整個訪談過程者。
選取2020年10月29日至2020年11月26日北京地壇醫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共抽取了17例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52.41歲。具體見表1。

表1 受訪出院患者臨床情況
根據本研究的特點與實際情況,采用半結構化定性的深度訪談,并以扎根理論[11]作為資料整理和分析的指導理論。本研究要求每次訪談的持續時間20~30 min。資料分析采用研究者本人逐字逐句分析的形式,所有原始資料皆有備份,可以溯源。
1.3.1 抽樣 本研究采用強度抽樣,選擇具有較高信息密度和強度的個案,遵循“動態抽樣”和“信息飽和”的原則[12],選擇接受針刺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深度訪談。
1.3.2 訪談設計 1)成立訪談小組:組建由指導專家、博士成員等多層次人員結構的研究小組,討論擬定訪談提綱,并交流、培訓訪談技巧等。2)制定訪談提綱:結合研究目的,經研究小組討論,初步擬定預訪談提綱,并經2名患者的預訪談評估,對預訪談提綱的訪談流程、訪談問題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最終形成正式訪談提綱。3)訪談內容:訪談內容主要圍繞針刺的心理體驗、針刺療效、針刺安全性、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期待/建議等進行半結構化深度訪談。每次訪談前,將研究背景與目的、訪談提綱等方面進行簡要介紹。并在訪談中注意訪談技巧等的提升。
1.3.3 質量控制 在研究設計,資料分析和結果報告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13],根據定性訪談統一報告標準[14],進行規范化撰寫。
1.3.4 資料收集 經過患者同意后,約定合適的時間,患者處于安靜、單獨的隔離病房,保證訪談過程盡量不受干擾,因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要求,采用電話訪談的方式,并進行實時錄音與訪談記錄。
1.3.5 資料存檔 將訪談資料及時進行整理與規范化存檔,并按照患者姓名拼音縮寫首字母進行編號。
1.3.6 資料處理 采用QSR公司研發的Nvivo11.0軟件作為輔助分析工具。本研究范疇和概念框架比較清晰,在編碼時,按照針刺的心理體驗、針刺療效、針刺安全性、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期待/建議這4個維度下進行歸類。2名研究者分別在Nvivo11.0軟件中對訪談資料的內容進行編碼(code)并設計節點(node),包括樹狀節點和自由節點,并針對訪談的案例設計案例節點;如果同一段文字描述涵蓋幾個不同節點,則將其標記在不同節點中;編碼完成后2名研究者針對Nvivo11.0軟件下節點及子節點的內容進行深度討論補充,針對一些節點進行合并重組,形成相對一致的編碼節點,之后由第3名研究者就節點邏輯性再次進行核查完善,并在組內專家指導下經討論后達成一致。從第1位訪談資料整理成文字后即開始資料分析工作,當訪談分析資料至已無新的理論產生的最后一名患者,即資料達到了飽和,停止訪談。考慮到受訪者隱私,本文編號與訪談順序無關,在全部資料收集、分析后,將受訪者打亂順序重新編號,以保護訪談對象的隱私。
見圖1。本研究共納入17篇文本訪談材料,基于Nvivo11.0軟件對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文本訪談材料進行詞頻分析,清洗反饋結果,去除沒有意義的單個字和數字,對前15個高頻詞匯繪制柱狀圖如下。

圖1 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訪談資料的前15個高頻詞匯(%)
對原始訪談資料分析基礎上不斷概念化和范疇化,本文利用Nvivo11.0標記共獲得4個維度下的7個樹狀節點和21個子節點。分述如下。
2.2.1 針刺的心理體驗 見表2。在“針刺的心理體驗”的維度(主題),對納入訪談資料分析篩選后,構建2個樹狀節點和7個子節點。

表2 治療前后對針刺認識的數據分析表
2.2.2 針刺的療效 見表3。在該維度下,構建“癥狀改善情況”“針刺療效的體會/認識”2個樹狀節點和7個子節點。

表3 針刺療效的數據分析表
2.2.3 針刺的安全性 見表4。在該維度下,構建1個樹狀節點和1個子節點。

表4 針刺安全性的數據分析表
2.3.4 對開展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期望/建議 見表5。在該維度下,構建“感謝與推薦”“建議與期望”2個樹狀節點和6個子節點。

表5 開展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期望/建議的數據分析表
高頻詞匯是“針灸”“害怕”“擔心”“失眠”以及“第一”“感謝”等。其中,“針灸”和我們的研究主題相符。“害怕”“擔心”以及“感謝”均是心理體驗或感受,“失眠”是癥狀,“第一”是頻數副詞,將結合質性研究的結果具體分析。
患者針刺前一般有4種心理反應,參考點排序依次為“認可與嘗試”“緊張與恐懼”“茫然與回避”“擔心與顧慮”。患者基于既往的見聞或親身體會,對針刺治療的療效是認可的,感染新冠肺炎之后,愿意嘗試針刺治療;同時由于大多數人是平生或者近年來“第一次”針刺治療,對針刺了解不多,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但在真正體驗過針刺治療以后,患者切實感受到針刺帶來的效果,真正解決了其痛苦,而且針刺過程可以耐受,態度就轉變為“肯定”并全程接受針刺治療,甚至熱忱地信任針灸,并期待針刺治療。
特別提出,在針刺過程中,要注意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或波動,患者會產生相關疑問,除了常規情況下對“針刺后酸麻脹痛是否正常”等針感方面及“針刺后是否可以洗澡”等調護方面的疑問以外,患者面對新冠肺炎這一“新”出現的疾病,也常常對針刺是否能治療新冠肺炎以及如何辨治產生疑惑,針灸醫師需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充分建立更加信任的醫患關系。
癥狀改善方面,對于肺系癥狀,《診療方案》基礎治療包括止咳化痰中西藥,針刺療效評價時混雜因素較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但是我們在針刺治療中,依然收到“針刺后咳嗽、咽干咽痛明顯緩解”的反饋。而在改善非呼吸道癥狀等方面,如消化系統癥狀、精神情緒、睡眠、痛癥等,針刺治療表現出顯著優勢,起效迅速,療效確切,這也在我們的定量研究中得到進一步證實。在“針刺療效的體會/認識”方面,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針刺與其他治療手段能夠發揮協同作用,綜合起效,且針刺治療特色優勢明顯,沒有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促進疾病恢復。另外,從受訪者本身的體驗來看,普遍自覺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癥狀不重,反而深受失眠、納差、頭痛頭暈等癥狀的折磨[15-16],這也與“失眠”是高頻熱詞相符。這些癥狀不是新冠病毒直接產生的靶器官損害,但是往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針刺干預能夠顯著改善這些癥狀,快速減輕患者痛苦,得到患者的普遍認可。此外,有2例受訪者認為針刺后沒有特殊變化,其原因在于癥狀很輕或沒有癥狀,但仍然完成了全程的針刺治療,并認為針刺治療對病情恢復有幫助。針刺安全性方面,全部受訪者未報告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一致認可針刺的安全性。
在對17例受訪者關于“開展針刺治療新冠肺炎的期望/建議”的質性分析中,結果顯示,對新冠患者開展針刺治療,患者滿意度高,反響強烈,普遍不吝溢美之詞,并且提出了能夠住院期間加強針刺治療、出院后繼續針刺治療等期望。這充分體現了患者對針刺治療和針灸醫師的信任,在新冠肺炎治療的特殊背景下,這兩種信任有時候是很難完全分開的,是交融在一起的。因此,更強調醫患溝通、更充分發揮針灸醫師的主觀能動性,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另外,針刺治療過程中,醫患近距離的、長時間的接觸本身就是一種鼓勵,這種鼓勵不是故意為之,是針刺中帶來的附加效應,甚至比言語安撫更有力量,極大地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針刺干預具有獨特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尤其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是真正“一對一、面對面”的治療,個體化、操作性強,更強調醫患互動,注重人文屬性。因此,我們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重點對新冠肺炎患者對針刺干預的看法、關切的健康問題、針刺的療效體驗以及針刺的接受程度、可推廣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針刺治療能夠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相關癥狀,尤其在改善非呼吸道癥狀等方面,療效顯著,明顯減輕患者痛苦,切中患者關切的健康問題,促使新冠肺炎患者從針刺前的持保留態度到積極態度的快速轉變,并且針刺安全性好,得到患者的普遍認同和推薦,患者依從性、滿意度高。另外,本次研究納入的病例以輕型、普通型為主,后續有待擴大納入病例的范疇并結合定量研究的相關成果,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