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純 吳衛江 朱愛華 徐 杰 馬思源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急性缺血性中風(AIS)是臨床常見的中風類型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長,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復發率等發病特點,給患者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醫療負擔[1]。由于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與自由基損傷、梗死灶周邊半暗帶去極化、細胞凋亡等有關[2]。目前臨床治療AIS的關鍵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帶,同時予以控制血壓血糖、營養支持、吸氧、改善腦循環、抗炎、溶栓等對癥治療措施,其中溶栓是治療AIS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對治療時間窗要求較高,且不同地區的醫療條件和設施存在差異性,溶栓治療的推廣應用受到一定限制[3-4]。中醫學認為中風是在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的基礎上,臟腑運行功能失調,進而出現痰濁、瘀血、火毒、風邪等病理產物阻滯腦絡所致。現代中醫學家認為風痰阻絡在中風的發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本研究通過觀察祛風化痰方聯合針灸在治療AIS(風痰阻絡證)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關于AIS的診斷標準[6];中醫診斷依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7]風痰阻絡證的辨證標準。2)納入標準:符合AIS的中、西醫診斷標準,首次中風;年齡18~75歲;處于急性期,發病至就診時間在7 d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2~15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3)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同期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存在針灸禁忌證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8例AIS(風痰阻絡證)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13例;年齡44~75歲,平均(64.78±2.71)歲;合并基礎病類型為糖尿病11例,高血壓病18例,高脂血癥13例,其他2例;入院NIHSS評分平均(7.54±1.02)分。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47~75歲,平均(64.29±2.89)歲;合并基礎病類型為糖尿病10例,高血壓病21例,高脂血癥11例,其他2例;入院NIHSS評分平均(7.71±1.06)分。兩組性別、年齡、NIHSS評分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照相關指南[9]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調脂、降低顱內壓、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營養支持、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等基礎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祛風化痰方聯合針灸治療。1)祛風化痰方:鹽車前子15 g,姜半夏12 g,茯苓、黨參各10 g,膽南星、甘草、姜竹茹、橘紅、麩炒枳實、石菖蒲各6 g。水煎取汁400 mL,由本院中藥房煎藥室統一代煎制備,分早晚2次飯后溫服,每日1劑。2)針灸:使用蘇州天協針灸器械有限公司所生產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 mm×25 mm)進行針刺。主穴:水溝、百會、大椎、啞門、風府、腰陽關、上星、印堂。配穴:風市、風池、豐隆。穴位消毒后快速進針,上星、印堂、百會平刺;水溝斜刺向鼻中隔方向,以患者輕度流淚為宜;大椎向上斜刺0.5~1寸;腰陽關直刺0.5~1.0寸;啞門、風府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0寸,其他腧穴方法均參照《針灸學》中相關內容進行操作,在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并在針柄處加艾炷點燃。每周接受針灸治療3次。兩組患者均以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指標改善情況。
1.4 觀察指標 1)炎性因子:采集兩組治療前后的外周靜脈血樣本,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2)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評分(mRS)。3)中醫證候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7、14 d的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語謇澀、頭暈目眩癥狀進行量化評分,按照癥狀的嚴重程度從“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2、4、6分,得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4)安全性評價: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版)》[10]制定。臨床控制:中醫證候評分改善率>90%,NIHSS評分降低幅度≥70%,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顯效:中醫證候評分改善率≥70%,<90%,NIHSS評分降低幅度≥50%,<70%,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有所改善。有效:中醫證候評分改善率≥30%,<50%,NIHSS評分降低幅度≥30%,<5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總有效率=(臨床控制+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或%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7、14 d的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語謇澀、頭暈目眩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治療后7、14 d的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語謇澀、頭暈目眩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間點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半身不遂5.12±0.89 3.14±0.63*△2.33±0.36*△4.97±0.98 4.02±0.75*3.14±0.45*口眼喎斜4.88±0.87 2.58±0.74*△1.97±0.22*△4.72±0.91 3.66±0.68*2.48±0.51*言語謇澀4.31±0.62 2.11±0.36*△1.02±0.14*△4.48±0.69 2.95±0.47*1.85±0.36*頭暈目眩4.16±0.58 2.05±0.34*△1.03±0.16*△4.21±0.52 3.23±0.42*1.99±0.39*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TNF-α、CRP、IL-6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治療后TNF-α、CRP、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NF-α(ng/L)48.55±2.64 20.88±0.87*△48.87±2.55 29.54±1.09*CRP(mg/L)21.55±1.64 8.55±0.75*△21.79±1.59 12.54±0.97*IL-6(mg/L)27.88±1.65 7.15±0.65*△27.64±1.77 14.18±0.82*
2.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mRS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7、14 d的NIHSS評分和mR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治療后7、14 d的NIHSS評分和m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mRS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mRS評分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 NIHSS評分7.54±1.02 5.11±0.52*△2.18±0.21*△7.71±1.06 6.17±0.58*3.54±0.37*mRS評分2.53±0.69 1.67±0.32*△1.23±0.22*△2.51±0.68 2.03±0.43*1.75±0.51*
2.5 安全性評價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中醫學認為風邪貫穿中風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急性期風邪致病的特征則更為明顯[11]。風邪又分為外風和內風,其中外風直中臟腑,引動伏痰,如《靈樞·刺節真邪》中指出“邪氣者,虛風也,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而《千金方》中指出“賊風邪氣所中則傷于陽,陽外先受之,客于肌膚,傳于孫絡,孫絡滿則傳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中成病”。可見風邪作用于人體是一個由表入里、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加之患者素體痰濕體質,或因飲食不節等誘因導致痰濕不化,導致內外風邪兼夾痰濕,痰濕阻滯腦絡[12],發為中風。明代樓英提出了“今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進一步說明了風邪在中風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3],治療應遵循祛風化痰、通絡化瘀的原則,使邪去痰清,血行脈通。本研究所用祛風化痰方中姜半夏可燥濕化痰,膽南星祛風解痙、清燥化痰、開竅醒腦,半夏主祛中上二焦之痰濕,膽南星祛頭面之風痰;茯苓、黨參健脾燥濕化痰,石菖蒲豁痰開竅,枳實行氣化痰,甘草調和諸藥,合用共奏祛風化痰、通絡開竅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半夏所含成分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抗血栓形成等作用[14]。石菖蒲在降低血壓、抗血栓形成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同時石菖蒲提取物能夠通過減少自由基進而緩解心肌細胞的損害程度,具有良好的神經細胞保護作用[15-16]。
既往研究指出[17],將中藥內服與針灸聯合應用于中風急性期患者的治療中,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腦部血流灌注,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針灸是臨床常用的中醫特色外治法之一,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等作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18],針灸可通過保護缺血性腦卒中小鼠的皮質GABA能神經元的功能,進而減少缺血后神經元的興奮性毒性損傷,以發揮改善卒中預后的效果,可見將針灸運用于中風急性期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水溝穴為督脈和陽明經的交會之穴,百會穴為百脈之所會,均是醒神開竅之要穴;啞門為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穴,可疏風通絡、醒腦開竅;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脈氣交匯之點,內可通行于督脈,針灸之可通經活絡、狀全身之陽。本研究將祛風化痰方與針灸聯合于急性期中風(風痰阻絡證)患者的治療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治療后的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相較于西醫單純治療,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應用祛風化痰方聯合針灸治療AIS(風痰阻絡證)患者,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觀察組療后TNF-α、CRP、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NIHSS評分和m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應用祛風化痰方聯合針灸治療AIS(風痰阻絡證)患者,可降低TNF-α、CRP、IL-6水平,有助于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緩解病情進展。有研究發現[19],炎癥反應在AIS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TNF-α、CRP、IL-6等炎癥指標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嚴重程度,對反映機體病情嚴重程度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提示祛風化痰方聯合針灸在緩解AI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炎癥反應中具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應用祛風化痰方聯合針灸治療AIS(風痰阻絡證)患者,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TNF-α、CRP、IL-6水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