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蒙,關 明
(新疆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探究性、創造性、創新性人才。針對傳統的評價方式,新課標更加倡導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1]傳統評價方式多為終結性評價,主要以學生的成績、掌握知識點的多少作為最終結果評判教育質量的優劣,不注重學生的階段性及整體發展。基于此,彼格斯等人對教育評價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研究,并最終提出SOLO分類理論。[2]作為一種新的評價理論,SOLO分類理論在國際社會廣受關注。1998年,SOLO分類理論被引入我國,便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的考評,作為一種質性的研究工具,將學生的思維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進行量化分析。本研究通過梳理前人的研究結果,總結SOLO分類理論在中學化學教育領域的具體研究內容,對現階段SOLO分類理論與化學相結合的研究進行思考,進一步為未來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SOLO分類理論是一種有效評判學生學習質量的工具。1982年,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彼格斯首次提出SOLO分類理論,并出版專著進行系統的分析和闡述。SOLO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的簡稱,意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3]。其主要特點就是以等級描述作為基礎的質性評價方法,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并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復雜的學習過程提供一個可以通用的框架。起初,在國際上該理論多應用于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近年來逐漸拓展到課程設計、教學等領域。[4]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表現判斷他們的思維水平,并針對學生思維的差異性,適當采用分層教學或因材施教等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通過SOLO分類理論監測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層次的目的。因此,彼格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五大層次的分類,且各層次之間層層遞進,最終達到高階思維水平。[4]各層次及具體表現如表1所示。

表1 SOLO分類理論評價層次、具體表現及內涵
《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法》這本書是由彼格斯和其同事合著,并在此詳細描述了SOLO分類理論。[2]該理論內容也包括整理的英語、數學、歷史、地理等學科的學業資料。1986年,柯特妮以地理學科為例,將SOLO分類理論首次應用于實際教學中。[5]1989年,彼格斯和柯利斯建立了基于SOLO分類法的校本課程開發和評估模型,并且提出了描述學習語言的復雜性框架。[5]1995年,博爾頓·劉易斯論證了SOLO分類法是塑造和評估高階思維的一種手段,提出了評估學習成果的模型。[5]在2018年,卡尼利亞和米歇爾將SOLO分類法應用于職前教師解決問題的策略分類中。[5]
通過閱讀文獻,得出當前我國對SOLO分類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和學科兩方面。吳偉寧于1998年首次將SOLO分類法引入中國,對其由來、基本含義以及成績評定進行詳細介紹,并從學生的回答中判斷出其思維所處的SOLO結構層次。[5]最早發表在中國知網上的期刊文獻為2005年宋潔等人的《SOLO分類評價法及其應用》,該文在對SOLO分類法進行詳細闡述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在化學教學中,并基于氨的噴泉實驗設計問題判斷學生的思維水平,提出其對課程教學具有直接指導的作用。[6]此后,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SOLO分類理論與化學相結合,文獻數量也逐年遞增。
對SOLO分類法的理論和學科研究,國外已趨于成熟,國內雖起步較晚,但也有顯著成果。近些年,國內研究更加重視SOLO分類理論和各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SOLO分類理論,不僅可以有效判斷學生的思維層次,調整課程安排,還可以改變終結性的評價方式。SOLO分類法在我國中學化學教育領域的研究有五大方面。[7]
化學試卷中試題的呈現方式主要為客觀題和開放型試題,其中客觀題目包括選擇題、計算題、基礎填空題。開放型試題主要包含工藝流程、實驗探究類。將SOLO分類理論應用于選擇題編制中,可以通過編制選項的思維層次,觀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層次,更好地區分學生的思維水平。在編制實驗類和開放型試題時,更應當從學生了解的情境素材入手,例如,陸庭鑾以實驗“蔗糖物質燃燒的現象分析”編制原創試題[8],以課堂問題的思考為素材來源。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有機物的概念,試題分別探究實驗的蔗糖的燃燒現象、蔗糖催化劑性質以及蔗糖實驗組分。在編制試題的過程中,從生活生產實踐出發,多個知識點相互聯系,設置的問題層層關聯且相互遞進,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水平。原創試題的編制更加考驗出題人的整體知識把握水平,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程度。利用SOLO分類理論編制原創試題,不僅可以通過學生的答案判斷其所在的思維層次,還可以提升教師自身的PCK(學科教學知識)水平。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不斷思考問題,并挖掘問題背后的知識,成為具有問題性思維的新型教師。再如,劉凱釗等人將教材內容作為情境素材編制有機合成題[9],對學生而言,有機合成路線圖題是較難的,因此,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概念并建構起框架至關重要。他從教材出發,整合書中的素材,不僅讓學生熟悉教材,也能將以前未聯系起來的知識點相互串聯。最終通過SOLO分類理論設置難度、區分度合適的試題。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以來高考命題的趨勢,降低學生對課外資料的依賴程度,真正達到“減負”目的。綜上所述,將SOLO理論運用于試題編制,對教師的整體知識能力要求較高,但是能夠區分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在試題編制過程中,需要教師之間交流溝通,組成試題研發小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或者分層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對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行動態評價,因材施教,從而與學生共同進步。
中高考不只是人才的甄選,也希望通過考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分析歷年中高考試題至關重要,通過判斷中高考試題中知識點考查的思維層次,可有效指導教師教學。將SOLO分類理論應用于分析中高考試題層次主要包含兩大方面。①選擇題:對選擇題、計算題客觀題型,可以通過判斷試題選項的思維水平來確定SOLO層次,若選項中既存在單點結構,也存在其他SOLO層次時,以正確選項考查的思維水平得出該知識點考查的SOLO層次。②主觀題:主觀題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要求學生知識點整合能力要強。可具體分析每道試題中考查的思維層次,構建強大的知識模塊。例如,趙雪、畢華林以2013—2015年山東卷為例對高考化學主觀題進行結構分析,通過試題劃分,得出每道試題的SOLO層次。判斷不同結構在試卷中所占分值及分值比例,并對比研究近三年試題難度及區分度是否平穩。[10]總體而言,高考試題考查的核心知識體系比較平穩,這也表明高考重點考查化學基礎知識。同樣,還可以用來評價中澳化學試題之間的差異性,分析各自優勢和特點,便于教師能將這種優勢運用于教學中。[11]通過研究每年的中高考真題,可以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科學備課提供參考。但是對試題結構進行分析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位教師對知識點思維層次的把握程度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一堂好課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也考驗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以及教學知識的深度。基于這些要求,如何設計一堂優質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將SOLO分類理論應用于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文獻數量較多,無論是新課、復習課,還是實驗探究課,都可以利用SOLO分類理論進行設計。從最初單一使用SOLO分類理論,到現在與其他理論如化學核心素養、思維導圖、概念圖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凸顯出更高的實踐價值。例如,尤林穎、謝永榮將其與化學核心素養相聯系,設計了關于金屬化學性質這堂課。首先進行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的思維水平基本處在單點結構和多點結構,但是本章內容在初中階段已有所涉及,這也說明學生初中時對該知識點的學習不牢固。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生活實際為出發點創設情境,并回憶初中所學習過的知識點,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不斷思考,依據學生整體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或針對性教學。[12]劉志華、謝潔純基于SOLO分類理論指導思維導圖設計,以電解池原理為例,設計一系列電解池思維導圖框架。從建立概念到總結電解池原理,引出電解池中陽離子的放電順序,最終完成電極方程式的書寫,將電解池概念運用至實際中。在思維導圖框架下知識點更加清晰、邏輯性更強。[13]基于SOLO分類理論,對問題進行嚴密的設計形成問題鏈,這能有效增強教師和學生在探究問題上的靈活性。將二者相結合使用,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綜上所述,在設計教學的過程時,可以采用SOLO分類理論首先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制訂有效的教學策略。
周純認為,學生的學習心理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習類型等。[7]而SOLO分類理論可以得出學生在某個知識模塊的思維水平,從而對SOLO層次升級進行策略研究。例如,姜艷秋等人運用概念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以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為例,繪制概念圖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將前后知識點緊密聯系,從而達到順應或者同化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14]化學知識的兩大類為概念原理類和實驗探究類。概念原理類的知識相對抽象,學生不易理解,需要從宏觀、微觀、符號三方面進行表征。在這方面,學生理解水平相對較低。如何讓學生建構化學概念圖,準確理解化學概念,并將其運用于實際中,需要教育專家繼續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只采用教師全程教授的方式,教師只是指引者,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利用原有知識體系進行回答。課堂中應設置探究問題環節,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頭腦風暴,共同學習研究。學生本身對化學實驗比較感興趣,可以自主動手做實驗。但如今出于各種原因,大部分實驗都是采取多媒體演示等。有些實驗即使學生能夠操作完成,但基于客觀因素,學生無法進行實操。對實驗現象,學生也是一背再背,無法理解。基于SOLO分類理論對學生實驗理解水平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對化學實驗理解總體不高。對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應當與其學過的知識進行串聯,合理利用遷移,比如硅酸的制取就可以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得出思路,由于兩個實驗關聯性非常緊密,因此學生相對更好理解。申燕等人基于SOLO分類理論探究思維水平與學生成績之間的相關性,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備考建議。[15]其總體目標是基于SOLO分類理論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當前,我國教學評價改革仍在進行,希望擺脫傳統的“唯分數論”評價方式。重點關注學生的整體、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發展的階段性、動態性,強調形成性評價。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方式可從課前小測評估學生的思維水平,課中通過課堂回應及反饋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課后通過完成針對性作業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總體理解情況,將三者結合起來多角度、多方位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觀測。在評價學生思維水平的過程中,教師也在自我反思,自我進步,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目的。因此,通過SOLO分類理論開發評價工具和評價量表,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例如,SOLO分類理論與FLOWMAP流程圖相結合進行評價,準確性大大提高,具有較高的靈活性。[16]但是基于SOLO分類理論研發評價量表及工具,對一線教師而言,具有較高難度和時間要求,由專家學者代為開發又存在脫離一線教學實際的情況。因此,大家應當寄希望于二者相結合,使量表工具根植于理論基礎,也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最近幾年興起了有關SOLO分類理論開發評價模型的研究,但是對此方面的研究文獻數量較少,研究途徑尚不清晰,但也是未來繼續深入探究的主要方面。
SOLO分類理論在我國發展已有20年,從最開始的研究內容單一,到后期研究多元化,不僅在各個學科都有所涉及,而且在多個領域都有所發展。在中學化學教育領域,SOLO分類評價理論還需深入發展,針對傳統化學評價方式,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進。在未來與化學學科相結合方面,SOLO分類理論還需進一步發展和深化。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改革,SOLO分類理論在我國的發展也在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并運用此理論。但是,單一的SOLO分類理論指導教學實踐,通常是通過判斷學生思維層次的方式,但是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需要與其他理論結合使用,例如,與思維導圖理論相結合,使知識點簡單、清晰,學生更容易理解。與PISA相結合評價學生的思維層次,準確性、針對性更強。與化學核心素養、理論模型等相結合,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策略。
如何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一直都是研究的熱點主題。希望擺脫傳統的評價方式,基于SOLO分類理論可對學生進行系統、量化的評價。但基于SOLO分類理論并未有具體的量表和模型可供借鑒。未來,大家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教學評價方式。
SOLO分類理論在中學化學中的研究主要凸顯于上述方面,其與學科相融合的實用性較強。結合我國教學現狀,一線教師仍以經驗主義為授課依據,缺乏理論層面的指導,一線教師是教學實踐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透徹,如果一線教師能夠立足于教學實際,深入了解SOLO分類理論及其他理論的內涵,并將其運用到具體教學中,對教師自身而言能不斷成長進步,對學生而言,更具有教學針對性。未來,還需一線教師和教育學者一起深入研究,將SOLO分類理論應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