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洪山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廣西南寧,530031)
專業群是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1]建設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可以提升專業群發展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校辦學實力。因此,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正在努力建設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通過本項目的建設,學校可以在專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收獲成果,提升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業學校的辦學實力,為廣西制造產業發展提供優質人力支持,引領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的發展。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將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并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不斷激發制造業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因此,制造行業及相關技術服務企業需要大量從事機電設備的操作、安裝、調試、運行、檢測、維修及營銷等工作的技術工人,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對接產業鏈,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推動了廣西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進入“十四五”時期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提出實施機械工業二次創業,以形成廣西特色的智能制造體系為目標,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兩企三城”,全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廣西很多企業增添了大量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在今后長期發展中,廣西需要大批能夠操作、維修、維護、管理先進機械智能設備的技能型人才,這對廣西職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畢業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廣西教育廳為進一步提升廣西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決定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廣西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就是有針對性地對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改革與發展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改革建議,探索具有廣西特色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群資源共享,引領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改革與發展,為廣西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優秀人才。
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核心,組建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辦學,推動專業群整體發展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以主動適應和服務廣西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目的,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學校自治區級機電技術應用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機電技術應用品牌專業建設為引領,建設高質量的實訓實習基地,實現專業群資源共享。以專業群教學體系需要為導向,建設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具有最新職教理念、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以深化校企合作為目標,創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企業、師生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機制,構建高標準的質量保障體系。力爭經過三年建設,研究基地成為引領廣西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改革的示范基地。
第一,建立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通過調研,將與廣西制造產業鏈相關的專業進行集群、整合,成立專業系部。利用系部的統一管理,組建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實現專業資源整合、共享、教學聯動。
第二,探索具有廣西特色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制訂專業群符合職業崗位任職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對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改革與發展中遇到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實踐,服務廣西經濟發展。[3]
第三,加強校企合作。結合專業群現有實際,通過學校自治區級機電技術應用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機電技術應用品牌專業等項目建設,完善專業群實訓實習基地及教學資源,實現專業群資源共享。
第四,整合校內專業群專業教師資源,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通過學校和企業的“互聘、互兼”的學術和專業知識雙向交流,加強專業群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提高教師團隊的教研能力、教學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
第五,加強和行業、企業聯系。成立專業群指導委員會,建立和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機制和管理制度,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形成校企“共贏”局面。
學校組織專業教師到區內外制造類龍頭企業開展學生就業情況、企業用人反饋情況專項調研活動,形成調研報告;對專業群所包含專業的優勢與劣勢進行分析,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組建智能制造工程系;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國家級示范特色專業、自治區級品牌專業機電技術應用為核心專業,選擇制造大類中的數控應用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組成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組成及其邏輯關系如表1所示。[4]實現了在學校范圍內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促進了各專業之間的資源共享、教學聯動、信息互通。

表1 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組成及其邏輯關系
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為重要平臺,倫洪山名師工作坊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兩發動機,吸收企業、職業院校相關人員參與,構建“一平臺兩發動機”的廣西職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中心,內設項目部、研究部、外聯部、技術部,每個部下設工作組,組建研究團隊,制訂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
建立政、校、行、企參與共建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機制。聘請政、校、行、企專家,成立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專家指導委員會,做好發展研究基地的頂層設計;深化校企合作機制,以專業群的形式與企業合作,參與或建立職教集團(校企聯盟、校企合作伙伴),成立廣西職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中心,制訂政、校、行、企參與共建專業群的制度和工作方案,規范專業群建設的過程管理,實現校企共建共管專業群建設。
1.創新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以產教融合統領專業建設,制訂專業群“崗位引領、分層落實、教學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5],全面實行校企協同育人。一是建立專業隨產業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專業群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二是實施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建設,緊密對接產業鏈,推動機電技術應用專業集群式發展。三是開展校企聯合招生,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協同育人機制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推進中高職“五年一體化”培養模式,擴大中高職人才聯合培養規模。五是采取共同構建專業群專業設置、共同設計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開發教材、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平臺、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7個共同”,完善4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加強專業群課程體系整合優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進一步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構建以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基礎通用、模塊組合、各具特色”工學結合的專業群課程結構[4],如圖1所示。以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1+X”證書國家第二批試點單位為契機,推進專業群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促進中職與高職課程相銜接,加強專業群7門優質核心課程和特色教材建設,開發3門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一體化教學工作頁。

圖1 “基礎通用、模塊組合、各具特色”工學結合的專業群課程結構
3.改革專業及專業群教學模式與方法
公共基礎課教學要符合教育部有關教育教學基本要求,按照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專業技能課教學根據不同專業教學要求和課程特點,按照課程相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創設多元化教學方式,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特色。課堂教學中要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4.共建共享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資源
在職教集團和專業群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下,以專業群形式與企業合作,創新校企合作機制,依托學校自治區級機電技術應用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機電技術應用品牌專業建設等項目,校企合作共建專業群、共享實訓基地、共享課程,建立了7門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核心課程資源庫和2門精品課程,完善了校內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課程實訓室(車間)7個,建立了校外實訓、實習基地12個。制訂了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資源共建共享與交流機制,深化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的專業及專業群教學診改工作,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各類課程專項檢查的相關制度,規范教學過程,特別是實踐教學過程的監控,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共同監控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廣東海信科龍空調公司等企業、廣西建筑材料工業技工學校、博白縣職教中心等學校成立校企聯盟、校校聯盟,實現校內專業群之間、校校之間、校企之間實訓基地、課程、教師的資源共享與交流。
5.打造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師資隊伍
完善學校教師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以廣西職業學校廣西名師工作坊和廣西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平臺,發揮傳、幫、帶作用。采取內培外送等多種形式,培養了1名教學名師、2名專業(學術)帶頭人和9名骨干教師,形成了合理的教師梯隊。加強了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兼職教師占教學團隊總人數達20%以上。強化教師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培訓工作,專業群的教師主持申報相關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自治區級以上課題立項3項,結題3項,申報專利2項,發表論文15篇以上,獲得了2021年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雙師型”教師隊伍。
6.拓展專業及專業群服務能力
制訂和完善專業及專業群服務社會的制度,構建綜合化區域信息化技術服務平臺,加強專業服務與輻射能力建設,將辦學優勢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服務區域和社會經濟建設,繼續校企聯合招生,開設“海信”“長盈”“思榕”等企業冠名班,充分發揮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現有師資、實驗室、實訓基地的作用,為企業員工進行短期培訓,為客戶提供優質機電、家電等產品檢測、調修服務,對社會培訓年均300人次,向社會每年輸送人才550人左右。同時,依托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坊,開展對口支援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接納其他兄弟學校學生來校實訓,實施聯合辦學,對口支援了博白縣職校等3所學校,提高了專業群辦學實力。輻射帶動本地區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協調發展。
制訂4個基于“七個共同”培養過程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融入“現代學徒制”和“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完善4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校企共建了7門專業群優質核心課程,編寫3門一體化教材工作頁,完善了校內專業群課程實訓室(車間)7個,建立校外實訓基地12個,實現了專業群資源的跨界共建、共享與交流。建設了一支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雙師型”教師隊伍,其中,培養了專業群教學名師1名、專業帶頭人2名、專業群骨干教師9名,專業群“雙師型”教師比例達92%以上,兼職教師比例達20%以上。專業群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現在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每年辦學規模達到1200人以上。
學校深化了校企合作機制,成立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指導委員會,建立“一平臺兩發動機”的廣西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中心,組建了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完善了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共建了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解決了學校專業發展和企業技術攻關難題,如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學生獲得2021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通過專業共建、教師企業實習、在崗實習管理等方式,形成相對完善的人才質量監控體系和人才質量評價體系,提高了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教育教學質量,每年向企業輸送人才550人以上,實現雙方共贏。同時,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對口支援縣級職校3所,對外培訓年均300人次,輻射帶動本地區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協調發展。
依托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建設項目,建立廣西職業學校“一平臺兩發動機”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中心,現有校內外、區內外研究人員15人。堅持“為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發展服務”的宗旨,建設了一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發展研究平臺,關注廣西職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凝練研究方向,合力攻關,培養了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研究隊伍。這兩年推出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業發展研究與實踐成果,解決了困擾職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實習問題,不斷提升職業學校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發展與研究水平。
廣西職業教育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項目建設可以有效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始終圍繞職業學校可持續發展與專業建設主題,研究國內外一流職業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群建設的方法和途徑,整合、優化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課程資源,構建數字化校園,實現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建設面向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的實訓基地,包括校內外實訓基地。建立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團隊合作機制,優化教師組合,培養一個“雙師型”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教師團隊,服務于“中國制造2025”和“廣西工業振興”建設,努力推動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成為引領廣西職業教育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發展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