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來訪!
又有這句諺語:“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過胃。”是說男人好吃,碰上會做菜款待他們的女人,容易上鉤。于是就有人說:“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據說是民國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學者說的,名字她叫不出,就曉得他替中國人多妻辯護的那句名言:“只有一只茶壺幾只茶杯,哪有一只茶壺一只茶杯的?”
最近,安徽省潛山市黃鋪村十分熱鬧,來考察“取經”的人是一撥接一撥。“有省領導來指導的,也有市領導帶隊調研的,更多的是來自全省各地的村一級‘組團’來學習,有時候一天要接待4撥人以上。”全國人大代表、安慶潛山市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告訴《決策》。
來黃鋪村取什么“經”?“他們有的帶著農田建設的問題,有的帶著土地流轉的困惑,有的帶著工作機制的疑問,均指向了黃鋪村正在開展的小田變大田改革。”
2022年,黃鋪村在全省率先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截至目前,已完成1500余畝,實現了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變美的良好成效,成為踐行安徽“兩強一增”行動的生動寫照。
黃鋪村是怎么做的?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黃鋪是個泥巴崗,泥土板結禾不長,三天不雨苗發黃”,這是黃鋪并村前傳唱的一句民謠。
在“戶”層面,針對農戶田塊之間“大小不一、質量不一”現狀,黃鋪村創新“戶權確畝、消除四至”做法,組織農戶對整治后的“大田”逐塊測量面積,以土地二輪承包發證面積為基數,將農戶零散承包面積并入“大田”,最后由“村民小組會議確定、農戶簽字確認”確定農戶承包面積。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和農業機械的廣泛運用,黃鋪村的農業生產特別是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又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村黨委會經過深入調研發現,主要存在三大難題。
一是規模經營不足。黃鋪村農田地塊散、面積小,每塊田地都有分隔的界線,群眾不愿意、不同意消除界線,導致機械耕作難、經營成本高,農業經營主體也望而卻步。“田塊太小了,大戶不愿意承包,村里倒貼錢也不干。”王紹南告訴《決策》。
二是農田存在撂荒。黃鋪村整片的田、平畈的田能夠流轉給種植大戶,但邊角小塊的“補丁田”“巴掌田”,卻因機械化耕作難、經營成本高,大戶不愿流轉,一度出現“有地無人種、有人無地種、有人有地還難種”現象,一些小田被動撂荒。
三是基礎配套薄弱。黃鋪村地域廣大,基礎建設歷史欠賬很多,農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存在農田灌溉“引水難”、農業機械“通行難”、精耕細作“管理難”、糧食產能“提高難”,田間產出率低、勞動生產率低、資源利用率低“四難三低”窘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IBM SPSS Statistics 21)對比使用前后擬合水光指數變化是否顯著;通過ANOVA分析(IBM SPSS Statistics 21)對比3款面膜擬合水光指數提升值、擬合水光指數提升百分比是否有顯著差異來進行區分能力的驗證;通過Pearson相關分析(IBM SPSS Statistics 21)3款面膜消費者自我評估水光感的強弱和擬合水光指數提升百分比進行可靠性驗證。

怎樣有效破解“小田制約”的困境?
“只有小田變大田,才能有效破解丘陵地區農業發展的困局。”王紹南告訴《決策》。
最后是高效化耕種。整治后的所有“大田”由農戶委托村集體合作組織統一經營,村合作組織擇優選擇種糧大戶耕種,并擇優選擇種植安徽省農科院張效忠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研發的“瑧香絲苗”優質水稻。同時,組織施工隊配合種植大戶,對整治田塊進行跟班作業,保證了項目區夏種進度。
深入思考后,今天3月,王紹南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給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寫了一封名為《關于在黃鋪村開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試點的建議》的信,很快得到了鄭柵潔的批示。
“省委書記的批示,更加堅定了黃鋪要做好小田變大田的決心和信心,為全省闖出一條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之路。”王紹南鏗鏘有力地說道。
隨后,一場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在黃鋪村正式拉開序幕。
一走進黃鋪村黨群服務中心,一張黃鋪村全域全景圖映入眼簾,王紹南指著地圖說:“黃鋪村按照‘規劃引領、村社一體、村企共建’發展思路,做出規劃圖,分年、分片推進實施。”
2021年,黃鋪村兩委換屆后的新一屆班子,將小田變大田列入今后五年工作目標和工作計劃,并依托《黃鋪村村莊規劃》等,編制了《黃鋪村“小田變大田”三年建設規劃》,對農田地塊開展“小并大、短并長、陡變緩、彎變直”改造,從頂層設計層面保障改革順利實施。
有了規劃引領,接下來便是具體推進,首先要將農戶手中的田地流轉過來,這時難題出現了。
“在推進小田變大田過程中,最大難點和阻力是如何妥善解決好農田‘組界’和‘戶界’的問題,打消農民的顧慮。”王紹南告訴《決策》。
怎么辦?黃鋪村探索出“組界確界、戶權確畝”新方法。
在“組”層面,針對村民組田畝之間“參差不齊、交融互滲”現狀,按組界“線條清晰、自然美觀”原則,由所涉村民組理事會現場協商調整,當場明確新界限、測出新面積。
黃鋪村全域以丘陵地形地貌為主,農田耕種條件差,自2006年開始,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引入市場主體,成片流轉田地和山場,農業產業化在這塊“黃泥巴”土地上蓬勃發展。
目前,黃鋪村已將9個組的1500余畝、1942塊“零碎田”,變成了517塊“大塊田”,農田個數縮減率達73.4%,優化布局3-4米“區間道路”,配套實施溝渠、管道水系連通和引流灌溉配套工程,項目區田間道路通達率達100%,有效灌溉面積達90%以上,基本實現旱澇保收,“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初步成形。
對于夫妻雙方同為相同致病基因攜帶者的家庭,在夫妻雙方充分知情并同意情況下進行產前診斷,經超聲介導行絨毛穿刺術或羊膜腔穿刺術取得胎兒樣本,進行產前基因檢測。

在進行給排水設計中,合理的安排空調的安裝位置,根據實際情況統一設置。對于空調凝結水的排放要合理安排,將其引導到鄰近的雨水井中,避免因為設計原因而影響到鄰居的生活。
為了更好獲得農戶支持,黃鋪村還探索出“雙向承諾”機制來穩民心。
一方面村里對群眾承諾“一不變兩就高”:一是小田變大田后保證每家每戶實際所承包的畝數不變;二是土地流轉租金保底,同時比照周邊村市場行情不設上限,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付給群眾土地流轉租金。同時,土地流轉租金與糧價掛鉤,以每畝300斤稻谷市價結算,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兌現流轉租金,讓廣大群眾吃下“定心丸”。
醫護人員都是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去做科普,從來不計報酬。有的醫護人員被一些單位邀請去做科普,哪怕冒雨也會準時前往。羅杰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動,表示,服務于社會的事應當鼓勵,以后遇到這種情況,醫院可以安排接送。同時給宣教隊伍補充人力,使他們能適當休息。
另一方面,群眾也對村里承諾“一項內容”:同意消除自家承包農田四至,支持改革。
在實踐中,黃鋪村還創新出“五議三公開兩參與”工作法,即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議事會初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過程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理事會參與、村務監督委員會參與,并邀請農民代表、“五老”鄉賢、婦女代表等共同參與改革全過程,確保改革每個環節和過程都體現出“群眾主體性”。
“我們組今年搞農田改革,村里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充分尊重了村民意見,大家積極性特別高,都支持這個事”。黃鋪村林老屋組村民傅遠鵬高興地說。
構建一個線上展廳,此展廳涵蓋:新疆博湖縣大型節日的時間地點、安排節日期間需要展示的非遺商品,以視頻展示該節日當日盛況。
《元史·天文志》載:“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穿于其中,畫作小方井,以計幅員之廣袤,道里之遠近。”[23]七分為水,則指七海,其意則為環繞陸地之海的分布。元代初期七海觀念已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80天。
這是黃鋪村首批1500畝小田變大田建設從項目啟動到完成平整、耕種的時間。
“雖然前期黃鋪村推進了高標準農田整治,但由于資金量少,整治覆蓋面小,整治標準不高,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小田變大田問題。”王紹南對《決策》分析說。
為實現項目建設規范與種植需求相匹配,黃鋪村小田變大田堅持規范實施,“三高”同步推動質效提升。
首先是高效率建設。黃鋪村按地形地貌不同,每100畝左右設置片區,組織村組代表因地制宜現場設計,讓施工隊參與現場會議協商,現場確定各片區供排水系、機耕路網、土方量和資金量,各施工隊現場議價、抓鬮確定施工片區。
同時,倒排工期、確定完工時間,對不能及時交付使用、影響糧食播種的,在工程款中按照300元/畝予以扣除。各施工隊日夜趕工期,沒有一個因工程施工耽誤耕種農時。
“讓村干部積極帶頭引導、農戶主動參與設計,施工隊全程參加協商,這樣的民主協商會既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高效率,也能從源頭上杜絕腐敗問題。”潛山市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董汪林告訴《決策》。
其實不然,蘆笙不是一般的樂器,甚至其意義遠遠超出音樂的范疇。就葬禮上的蘆笙而言,它是通靈的媒介,其吹出的調子是與亡靈溝通的語言。
在自己所講授的課程中嘗試使用。但這也只是一種教學模式,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要根據每門課程的特點,遵循“宜翻則翻”的原則,并非所有有關高等教育翻轉學習的研究都有積極的效果[12]。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特點,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培養目標。
其次是高標準實施。黃鋪村邀請安徽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從技術上指導施工隊“保留30公分耕作層,回收復填”,保護寶貴耕作層和犁底層不被破壞,并組建“包片村干+理事會成員+‘五老人員’+老農民”組成項目實施小組,與專業監理單位一道實行“雙監管”,聘請審計單位全程跟蹤審計,保障小田變大田工程質量。
1、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需要具體的財政事權清單。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應在收入劃分既定的基礎上,列出財政事權的具體清單,將財政事權按照中央事權、地方事權和中央地方共擔事權進一步劃分,根據財政事權劃分的屬性原則,盡可能劃分出具體清晰的事權清單。財政事權的清單,是與行政部門的行政事權清單有機統一,是“錢”與“事”的有機統一,所以每個領域的事權清單都要體現業務管理部門的主體責任,體現行業的特殊屬性,與此相結合,形成錢事統一的事權清單。
同時,通過降低田埂系數、優化減少溝渠數量,將群眾部分分散的自留地、菜園地,通過“旱改水”方式并入大田,農田實際播種面積較項目實施前增加3%左右。
“我承包種田14年了,飽受小田痛苦,水系、機耕路都不行,免費讓我種我都不想要;現在田大了、路通了、水暢了,今年我承包了郝沖組農田260畝,我對今年山沖田的收成有信心”。種糧大戶李神送感嘆說。
一般定植20~30 d后待植株扎根土壤,4~6對葉展開后,摘去上位1對葉,留2~3對葉,促使側莖萌發,提高產量。
李神送的信心滿滿,來自于農田明顯增量。小田變大田后,黃鋪村“單塊田”面積明顯增大,目前11個項目區的每塊農田平均面積由0.77畝提升至2.9畝,極大提高了土地流轉率。
“‘組界確界、戶權確畝’后,農戶之間沒有了現實的田塊界限,只有概念中的畝數,既保障了群眾的利益不減少,同時為改革試點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黃鋪村黨委副書記聶達強說。
“‘三高’建設后,大戶搶著承包農田,項目區耕種率達100%,從根本上改變了規模經營不足、農田撂荒嚴重、基礎配套不足等現象。”王紹南告訴《決策》,相繼引進有余跨越、韻達農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余家。
農田增量的同時,農業也在增效。黃鋪村基礎配套的完善,使得群眾告別了人力畜力耕作、人工肩挑背馱等傳統生產方式,項目區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100%。
“通過耕作層剝離回填、增施有機肥、機械深松等措施,項目區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董汪林測算,小田變大田后,田塊畝均產糧可由以前的550公斤/畝增加到650公斤/畝,同時通過“良種、良法、良田”相融、“農機、農技”相合,項目區基本實現“一稻一油二茬輪種”,復種系數提升至1.7左右。

更重要的是,黃鋪村通過小田變大田實現了廣大農戶、種糧大戶、村集體的三方共贏,增收顯著。
郝沖組老黨員郝漢青算了“一筆賬”,贊嘆收益明顯增加:“我們郝沖組是個小山沖,大戶嫌我們組田小成本高、不愿種,每年給我們組農戶田租2萬多元,今年小田變大田后,租金提高到7萬多元。”
讓郝漢青沒想到的是,后面收益還會增加。黃鋪村承諾項目區土地流轉租金頭前三年為300元/畝,后增至450元/畝,建立租金逐年增長機制,得到村里廣大群眾支持。
(四)隊伍建設不夠,缺乏綜合型人才。缺乏土家文化挖掘、提煉等學術型人才;缺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策劃編制、產品建設打造及相關宣傳營銷等專業型人才;缺乏既懂旅游又熟文化的“雙面”型人才。
農民增收了,種糧大戶效益怎么樣?
“小田變大田是我們最盼望的事,以前三四分畝的小田耕作要三四十分鐘,小田變大田后3畝地也只要這么長時間,以前小田一天只能機插15畝,現在能一天機插60畝左右,效率高了、產量也高了。”種糧大戶韓鄭友嘗到了科技種糧的甜頭。
小田變大田后,更加有利于機械強農,耕作畝均節約成本190元左右;通過科技強農,調優種植品種和栽培方式,種植大戶畝均可增收120元以上。
“現在,農業經營主體都搶著來,村集體經濟的‘輪子’轉起來了。”目前,黃鋪村已建成年產能2500噸的糧食加工中心,正在打造農產品展銷中心,并謀劃五彩稻田、觀光棧道、鄉村民宿等鄉村旅游項目,預計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840萬元、約增長4%左右。
判斷標準可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其中治療后心絞痛癥狀基本消失,靜息心電圖恢復到大致正常范圍為顯效;心絞痛癥狀有明顯減少,靜息心電圖缺血ST段降低后回升大于0.15 mV,或缺血性T波改變大于25%為有效;心絞痛癥狀沒有緩解,心電圖治療前后沒有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由公式可知,數值越大,治療效果越好。
更重要的是,黃鋪村在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持續進程中,鄉村面貌明顯改變:村莊面貌更靚了,干群關系更近了,鄰里之間更親了,成為安徽“兩強一增”行動在鄉村一線的成功實踐。
從黃鋪村的一個示范點,擴展到安慶市來看,目前已實施小田變大田面積31萬畝。安慶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方修義告訴《決策》:“安慶將深入實施小田變大田改革,堅持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發揮黃鋪村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市形成小田變大田建設新熱潮。”
放大到皖南地區來看,黃鋪村小田變大田改革,有效破解了皖南丘陵地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和農業機械契合發展的困局,為皖南地區推進“兩強一增”行動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黃鋪模式”。
在黃鋪村黨群服務中心,王紹南對“黃鋪模式”進行了概括:“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始終堅持抓黨建促振興這個‘根’和‘魂’;二是堅持群眾參與,每個環節和過程都體現出群眾主體性;三是堅持資源整合,突出政策、項目和資金的整合,充分發揮‘1+1>2’的放大效應;四是堅持擔當奉獻,始終把保障大戶、農民利益放在首位,這是一套系統的基層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