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縣脫貧的效果如何,與縣鄉干部群體的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密切相關。
對縣域黨政領導者來說,要調動縣鄉干部同樣不容易。縣鄉干部一般居住在縣城之中,城市是他們的生活舒適圈,完成日常性的管理職能是他們工作中的舒適區。讓縣鄉干部到村莊中落實脫貧政策,就要讓他們離開城市生活的舒適圈和日常工作的舒適區。通過實地調研,在山西省岢嵐縣黨委和政府的管理中發現了三種重要的機制,其激勵和約束了縣鄉干部的工作表現,從而提升了村莊脫貧的成效。

第一種機制是表率。縣鄉干部群體受到同事尤其是上級領導行為的影響。在岢嵐縣調研中,我們經常聽到縣鄉干部說:“人家縣委書記不是咱這里人,都這樣努力干,咱能好意思不干嗎?”或者說:“以前大家都不這樣干,你多干一點還不好意思。現在大家都這樣干,你不干哪好意思。”
縣鄉干部嘴里反復出現的“不好意思”,代表了一種組織文化壓力,也揭示了中國基層治理的一種普遍機制。僅僅把這種現象描述為“面子文化”或者“羊群效應”,并不足以讓我們了解這種機制是怎樣運轉的。關于縣鄉干部群體中的這種表率機制,我們有必要補充三個觀點。
綜上所述,供給側維度下的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就業教育改革對于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政府部門要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從旅游管理專業就業指導供給側方面進行有效優化,從而為畢業生的有效優質就業提供廣泛契機,也為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黨政干部的培訓也是高度機制化的。岢嵐縣鄉干部日常工作之余貫穿著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傳統的敬老文化和現代政府的公共服務文化,是中國國家治理中的政治資產,根植于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傳統之中。
村莊內部的小社會和縣鄉干部的小社會,都是熟人社會,關于一件事的消息和對一個人的評價在熟人社會中會快速傳播,形成集體性的知識,受到共有價值觀的評價。身處其中的人很難不受這種環境影響。熟人社會的屬性是我們理解縣鄉干部群體中的表率機制的基礎。雖然模范的表率作用在任何人類群體中都存在,但在熟人社會中最能轉化為有強大約束力的組織機制。
其次,表率機制的前提是社會群體共享的正向價值觀和組織文化。在村莊的案例中,孝親敬老是村莊的共有價值觀。在縣鄉干部群體中,執政為公、奉獻群眾是正向的價值觀。
桑:對于這漫長而殘酷的戰爭來說,所有文字都是輕薄的。《德克薩斯》人物眾多,事件眾多,我進行了全視角的表述,力求賦予它們更深的含義,我希望人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去欣賞它,只有心中所思,才是心之永恒。《德克薩斯》不是一個框框,讓讀者囿于其中的,它只是一雙翅膀,可以帶您進入一個全視角的19世紀60年代,讓您看到您想看到的一切。
從圖書館電子文檔開發和管理的調研中發現,目前開展的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電子文檔資源搜集的范圍小,資源保存管理部門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條件差,工作人員相關技術不過關,電子文檔保存和歸檔缺乏統一標準,以及電子文檔使用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缺失等。
最后,領導者的率先垂范是激活表率機制的關鍵。政治共同體中的權威人物以自己的行為做出示范,常常會決定性地激活共有價值觀對人們的影響。
在岢嵐,激活鄉村傳統組織文化的是村莊精英,而激活縣鄉黨政組織文化的是縣域的主要領導者。群體的共同文化被激活之后,群體中的人們就不僅僅是在政治行為上敬佩和模仿權威人物,還會從廣泛的社會評價中感到壓力。這就是從“縣委書記都這樣”到“大家都這樣”的飛躍。反過來,錯誤的表率也是如此。這讓我們再次看到權威精英在熟人社會中的特殊影響。這也是我們將這種機制稱為“表率”機制的原因。
加強跟蹤問效。跟蹤指導整合示范縣工作,探索典型經驗示范帶動。指導各地適應整合權限下放的新形勢,做到接得住、用得好。落實縣級實施主體責任,提高統籌整合工作在扶貧開發績效考核中的分數權重,評價、考核結果以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名義通報。對統籌整合工作開展好、資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在分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時給予獎勵和傾斜。對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做到財政涉農扶貧資金使用的精準、安全、高效,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
第二種機制是反饋。要讓縣鄉干部投入村莊的扶貧中,就要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公正的獎勵和懲罰。在中國的干部管理制度中,干部一般不會因優秀的工作表現得到額外的物質獎勵。對干部來說最重要的獎勵就是獲得晉升。
柳眉倒豎,杏眼圓睜的蕭瓊見老者沒有絲毫惡意,又震驚老者出神入化宛若陸地神仙的身手才收起怒意噘嘴道:“怎要命了?我是誰的姑奶奶?您又是誰的老哥哥?”老者嘆了一口氣道:“你羽弟是老哥哥的師弟,所以我就是你的老哥哥;老哥哥的師弟特別關照不能讓你有閃失,你就是老哥哥的姑奶奶。姑奶奶大清早沒頭沒腦的縱馬奔騰不是要了老哥哥的命么?”看到蕭瓊驚愕地瞪大眼睛老者松開馬的韁繩嘆息道:“老哥哥游倉海,受你羽弟之托駐守于此。你羽弟叮囑老哥哥:除了老哥哥的徒子、徒孫,任何人不許靠近,也不允許任何人獲悉蕭家人去向。姑奶奶這會要去哪里?”
如果在村莊脫貧事業上勤勉工作、卓有貢獻的干部得到晉升,其他干部就會競相效仿,形成正向激勵的機制。由于縣鄉干部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熟人圈子,他們對彼此的工作情況和個人品德洞若觀火,因而這種激勵作用尤其準確和直接。什么樣的人因為什么樣的原因得到了晉升,就像球隊里的隊友用什么樣的技術動作取得了進球一樣清晰無比,會迅速地影響整個縣鄉干部群體的心理和行為。
全世界的政府和大企業一般都有內部培訓機制。這些培訓包括組織文化、紀律合規和職業技能等許多方面。培訓活動構成了現代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
要提升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動力,就有必要建立一套與村莊減貧有清晰關聯的晉升標準。選拔能夠在扶貧工作中融入村莊、做出貢獻的干部,給他們晉升的獎勵,這個責任主要落到了縣委班子的身上。
山,還是那些山;人,還是那些人。通過改革創新,青山迸發活力,云嶺大地上滿是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改革邁新步,林區展新姿,綠色云南繼續積蓄著綠色發展新動能。
實際上,被選拔到更高職位的機會對干部來說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賞。在更高的職位上,干部的工資會有所增加。但更重要的是,更高職位意味著干部會在身邊熟人社會的小圈子中得到更多尊重。
關于縣鄉干部的反饋機制還包括懲戒。在這里我們可以更多看到公權力的影子。最常見的懲戒方式是公開或者私下的批評。
公開批評一般是在會議、工作考察現場和其他公開的公務場合針對干部工作的口頭批評。縣鄉干部所形成的熟人社會對公開批評和對同僚獲得晉升一樣反應敏感。被批評的干部在熟悉的同僚面前感到羞愧,會有效地激發其干事的動力。
(1)機械性能:PPS纖維長度對濾料強力影響較大,本實驗中使用76 mm纖維的PPS濾料經緯向強力均明顯高于使用51 mm纖維的PPS濾料;
上級對下級的批評,有時候會讓下級感到這是上級培養自己的一種方式——因為上級至少沒有當著其他人提出意見,讓他沒面子。但有的時候,上級的私下批評也會讓下級擔心自己晉升的希望變小,因而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相比之下,公開工作場合作出的批評,至少可以通過具體工作的改進來公開地證明,而私下批評會讓下級更緊張,認為自己需要做全面調整來重獲上級的滿意。
同級干部之間的私下批評也會產生作用。因為干部晉升過程中有廣泛征求意見和無記名投票等程序,一個干部如果不能回應同僚對自己的意見,就可能使自己的晉升機會受到影響。
【病因】海水魚的魚波豆蟲病的病原是動物性鞭毛蟲類的魚波豆蟲屬(Ichthyobodo sp.)。該蟲與寄生在淡水魚和逆水性鮭科魚類的板口線蟲屬魚波豆蟲在形態上極其相似,但是,通過感染試驗等可以進行種類判定。這種寄生蟲體長8~10μm,小型,通常有2根鞭毛(偶見4根),寄生時呈紡錘形,離開宿主自由游泳時呈橢圓形。該蟲在體表和鰓上皮細胞上固定寄生,細胞口突起伸向宿主細胞內攝取營養。被寄生的宿主細胞壞死,體表上皮層廣泛崩解,使魚體滲透壓調節發生障礙。
我們前面談到的都是非正式的批評。中國政治制度中還有一些正式的懲戒制度,這往往是書面的,構成了黨的執紀管理的“多種形態”。正式的懲戒意味著干部犯了較為嚴重或很嚴重的錯誤。違法行為還會交由司法機關審判。這些嚴厲的懲戒會對干部群體產生震懾效應。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了數量更大的、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的非正式批評所構成的反饋機制。
在當前中國的政治體制中,縣鄉干部在工作中頗感壓力。在一個治理成功的地域,通常會看到黨政體系內部有效的壓力傳導和對壓力的積極回應。
第三種機制是培養。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中國干部晉升機制中包括日常培養。對此我們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對比。
當下級干部不知道怎樣才能夠獲得提拔的時候,他們可能不愿多做任何事情,只是被動等待達到一定的資歷;也可能什么方法都去嘗試,比如想盡辦法和上級干部建立私人關系,或者用一些夸張的宣傳和華而不實的成果來獲得名聲。但無論如何,他們多半都不會選擇去解決村莊貧困的問題,因為這種工作投入大、見效慢、矛盾復雜,容易給他們惹來非議。
首先,表率機制在熟人社會中效果更顯著。岢嵐大一點的村莊大概有幾百口人。縣里的主要干部坐到一個禮堂開大會,也是幾百口人。這些干部就如一個村莊的村民一樣彼此熟悉,在工作和生活中密切往來,形成了熟人的圈子。
一銨新單成交放緩,但企業受影響不大,目前待發充足,加之庫存低位,成本支撐下,一銨報價依舊高位堅挺,短期企業挺價心態較強,下游冬儲市場政策不明朗。
縣鄉黨政領導者在實際的工作中也會做出非公開的、常常是一對一的口頭批評。從表面上看,私下批評會比公開批評帶來的社會壓力小,但兩者其實只是發揮懲戒作用的機制不同。私下批評的作用機制,要和中國基層政治中日常培養、嚴格選拔、激烈競爭的干部晉升制度結合起來理解。
第一種形式是黨組織的例行學習活動。比如縣委常委會這個核心小班子定期開會集體學習國家的扶貧政策和領導人講話。縣城鄉村的各級黨組織也會日常性地開展這類學習研討性質的活動。
第二種形式是專門組織的課程培訓。比如從發達地區邀請學者和政府管理專家到縣里給干部授課。
第三種形式是利用互聯網開展的線上學習。干部在互聯網上閱讀文獻、學習課程,有時候要完成專門的學時和學分。
第四種形式是外出學習考察。這種實地考察讓干部印象深刻,因為他們可以直觀地觀察其他地區的工作方法,感受到其他地區干部的工作狀態,對理論學習形成了印證和補充。
這些形式多樣、頻繁進行的培訓不僅是知識性和技能性的,也是政治性的。具體來說,這些培訓為表率機制和反饋機制提供了補充,進一步提升了縣鄉干部開展脫貧工作的動力和能力。
培訓并不能體現干部培養機制的全部內涵。培訓是讓一個工作者獲得勝任特定工作崗位的能力。培養則更像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理念。
自古以來,中國的政府官員就不只是一種工作崗位,而被認為是社會的表率和精英,用儒家學者的話來說是君子和賢人。當代政治中,這種政治人才觀念更加現代化。
如果一個外國人翻開中國黨政干部的培訓方案,或者打開中國共產黨的網絡學習課程軟件,會很容易感受到在教育內容和風格上與一般的機構職業培訓的差別。我們會在里面看到大量的人文、社會科學乃至科學技術普及類的課程。這些內容看起來不太像政府機構的培訓方案,更像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它的目標不是以具體工作為核心的,而是以人的成長為核心的。黨要培養的是社會的領導者、改革者和服務者。
通過對縣域黨政體系內部管理中表率、反饋和培養機制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岢嵐的縣鄉干部怎樣被動員起來投入村莊扶貧工作中。這些機制并不是專為扶貧工作而設計的。因此通過了解這些機制,實際上也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基層政治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