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毅,覃如瓊*,王瑞琦,田海濤,陳 紅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職業教育發展逐漸向“深水區”邁進,職業教育在獲得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為了順利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升級,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 條”,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啟動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是“職教20條”中的一條,是我國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所做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我國推進職業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把證書技能考核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作為一種課證融通的新模式,在高職教育中備受關注。筆者通過1+X 證書制度的執行,調整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改進和完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煉環評課程的內核,建立證書技能與專業知識間的聯系,對培育污水處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行大量創新與實踐,取得突出的課改成效。
基于企業用人的最新需求,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1+X 證書標準,學生從發現、發掘的角度去確立目標,教師從課標、學情的角度去調整目標統籌教學。以根基—知識目標導學,激發能力情感;以收益—能力目標導練,提高技能應用;以價值—素質目標導行,樹立職業使命三個方面統籌教學目標,最終回歸目標、實現和超越目標。
“污水處理技術”是高職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組以崗位能力輸出為導向,根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對接《1+X 污水處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重構基于工作過程要求的職業崗位核心能力模塊課程。授課對象為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包括以下2 個學習項目,對應8個工作任務,共16 學時,對接1+X污水處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技能8 項,融入水處理技能大賽國賽模塊8 項,實現“崗課賽證”融通課程結構(圖1)。

圖1 模塊化“崗課賽證”融通課程結構
通過教學資源共享來實現課程教學一體化。根據行業企業崗位需求,與企業共同編制活頁式共享教材。打造資源聚合,形成5G智慧教室、云網絡教室、職教云平臺、虛擬仿真教學系統、水處理實訓室、管道工程實訓室,省級教學資源庫(本校主持)等“智交互”教學資源一體化平臺,發揮智慧型學習平臺資源優勢,構建校企教師教學、學習共同體,提升課程教學資源的交互和共享,網絡信息空間的應用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教學活動形式,提供教學評價數據支撐,是在教育環境重塑的基礎上對師生關系的重構。
2.3.1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職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目標崗位為供水、污水處理企業技術管理人員,通過對就業單位走訪調研、往屆學生學習數據分析及職教云平臺學生學習數據、課堂評價等綜合,學情體現為:
知識構建系統性不足。能夠對原理等新知進行有效吸納,但對知識的轉化應用能力不夠,對污水處理流程中參數控制缺少自主探究。
問題應對探究性不足。學生均來自中職生源,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對工藝結構認知、原理分析、指標參數、因素控制,難以理解,缺乏系統分析的能力。
實踐操作全面性不足。學習傾向于儀器使用,忽略操作規范要求;終身學習提升缺乏主動性;安全意識、規范意識等職業素養不足。
職業規劃主動性不足。職業目標規劃不明確,專業認知度較低,為學分而學習,未能對職業能力持續發展形成助力。
2.3.2 重難點落點著力
基于學情分析結論,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高等職業學校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污水處理技術”課程標準、《1+X 污水處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城鎮污水處理技術人員職業技能標準》,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水處理技術”賽項評分標準的教學與培訓要求,緊扣課程標準,靶向教學重、難點。
2.3.3 構建“三聯三化”教學模式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習金字塔理論,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情分析,依托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三聯三化”教學模式:打造全系統“知識核心”第一課堂,拓展全建制“技能實踐”第二課堂,延伸全方位“交互云上”第三課堂,重視能力培養且兼顧學生的差異,實現課程思政貫通三個課堂。通過知識體系任務體驗化、能力素質培養情境化、終身發展延伸持續化,賦能激活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三聯三化”型課堂融會貫通,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機制。
打造全系統“知識核心”第一課堂:利用智慧教室、實訓基地,營造“理、虛、實、考”四位一體學習環境,借助職教云、虛擬仿真軟件等信息化手段進行理論知識傳授。通過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項目教學法、虛擬仿真等引導學生體驗實際崗位工作要求,構建本模塊知識與技能體系,知識體系任務體驗化解決學生知識構建系統性不足的問題。
拓展全建制“技能實踐”第二課堂:將系統知識與實踐運用融通,強調職業素養,將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技能大賽,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通,把職業習慣的養成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學生懂專業、愛專業,通過課堂思政、匠心傳承,提升專業使命感,能力素質培養情境化,解決學生問題應對探究性不足和實踐操作規范性不足問題。
延伸全方位“交互云上”第三課堂:依托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線上參考相關模塊職業技能等級課堂的學習,加快個人“學分銀行”系統建設,延展多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寬職業生涯通道,終身發展延伸持續化,提高職業能力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意識,解決職業規劃學習主動性不足和疫情防控突發式危機的問題。
充分發揮1+X證書試點單位、校企合作優勢,以“崗課賽證”融通為目標,構建“多維態”評價體系,通過引入1+X污水處理證書考核標準,行、校、企三方共同參與,評價以促進和改善學習效果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評價,實現學生互評、教師考評、企業導師點評等形式的多維評價。從課堂的評價三個維度,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鏈接,結合課前探究、互動教學、理實一體、雙向指導、知識拓展五個層面,使用職教云平臺實現全過程數據采集和即時評價,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和實施。
共情吸引:激勵和支持學生成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學習內容聯系學生生活,有機整合學生的需求與經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團隊合作和競賽貫穿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學習目標明確,自主學習頻率、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課程學習期間有18 名學生參與到課件設計比賽、微課拍攝,參與社會水質調研實踐活動(圖2)。

圖2 學生學習效果對比
綜合考核評價結果驗證教學目標有效達成。課前測試的平均及格率,課中學生的參與率、課后測試的優秀率均顯著提高。“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結構讓學生在實踐中牢記知識點。“三聯三化”的教學模式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深層次學習。1+X 污水處理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合格率名列廣西前茅,列入省級1+X證書工作典型案例。
以“弘揚工匠精神、投身國家水環境保護事業”為思政要素,基于真實工作過程構建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培育污水處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效果明顯。再以本課程發散第二課堂,在用水困難的大石山區水質調研共12處,設計、安裝水質提升系統共3 套。參與各級別技能大賽、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成果豐碩,榮獲國家級榮譽5 項,省級榮譽6 項,校級榮譽11 項。
“崗課賽證”融合課程結構與“三聯三化”的教學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通過企業反饋,學生課后的工藝開發展現出較強的應變能力和素養,增強了職業認同感和專業信心;學生在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水處理技術賽項中斬獲佳績,表現出較強的專業技能水平;知識習得和技能應用模式入圍全國活力團支部風采展示,被廣泛點贊。
將“生態建設、綠水青山、鄉村振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工匠精神導入至“污水處理技術”課程內涵中,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實施教育部職業院校1+X 污水處理證書試點工作,對接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水處理技能”賽項,形成了“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結構。依據《 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學分轉化管理辦法》,創新學業評價體系,實施學分認定,達成課程“導學、導練、導行”的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學情分析,崗位能力輸出為導向,實施理實一體教學策略,實施“三教改革”,達成德技并修。打造全系統“知識核心”第一課堂,拓展全建制“技能實踐”第二課堂,延伸全方位“交互云上”第三課堂,通過知識體系任務體驗化、能力素質培養情境化、終身發展延伸持續化,賦能激活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形成“智交互”一體化教學資源,很好地解決了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差異化教學和終身學習的難題。
以“弘揚工匠精神、投身國家水環境保護事業”為思政要素,基于真實工作過程構建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培育污水處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效果明顯:參與各類級別技能大賽、創新創業、社會實踐佳績豐碩,驗證了“三聯三化”教學模式強有力的實踐性。
據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和發展潛力,與區域供排水行業建立緊密聯系,通過多種模式推進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將該課程融合成果用于全省供排水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培訓、考評工作,培訓批次共36 期,社會服務輻射范圍廣,社會影響力強。
學生在進行虛擬仿真小組學習過程中,很難快速獲得的其他小組互評學習反饋和及時有效組員的評價,影響學生小組學習狀況。部分學生沒有得到及時的小組學習反饋,但是又期望自己能夠取得優秀的成績。在今后的教學中,增加其對客體評價能力提升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總結和互評能力,以用朋輩互評形式促進學習效果。
1+X證書試點工作為“污水處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該等級證書考核標準具有普適性,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差異,下一步擬推行“污水處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高級)”的證書考取提高機制,運用信息技術的新成果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差異化輔導、精準指導的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