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委書記 劉國中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體。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質量、做大經濟總量是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要把創新驅動作為主攻方向,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抓好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建設,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優化構建陜西實驗室體系并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分子醫學轉化中心,推進先進阿秒光源、電磁驅動聚變等設施建設,打造更多“國之重器”。組建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推進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融通創新,實施“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行“揭榜掛帥”、技術總師負責制等制度,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建好用好秦創原,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持續完善組織架構、政策體系、運行機制。落實支持企業創新政策措施,強化國有企業創新活動考核,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大幅提高有技術研發活動企業比例,不斷提高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加強“科學家+工程師”、創新型企業家、科技經紀人隊伍建設,豐富產投、創投、風投等金融產品,強化科研、中試、產業化全周期支持,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催生更多科創項目、科創產業。發揮秦創原示范牽引作用,優化高新區、經開區等園區功能,使其向創新驅動發展聚焦,推動市縣、高校、院所、企業協同聯動,探索“創新飛地”、“離岸孵化”等模式,使創新成果轉化惠及更多市縣和市場主
做實做強做優制造業,以鏈長制為抓手推進延鏈補鏈強鏈,加強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有色、冶金、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推進能化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優煤穩油擴氣增電,加強傳統能源智能綠色安全開采和清潔高效深度利用,延伸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下游精深加工和終端應用產品,提高光伏、風電、地熱等新能源產業比重。加快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提升“陜西建造”影響力。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推動物流、金融、法務、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健康、家政、物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聚集區。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同各產業相互賦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網絡安全等數字產業,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打造共享經濟等新增長點。大力培育成長性企業,發展一批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
牢固樹立大抓高質量項目的導向,更加突出產業項目,加強謀劃、做足儲備、優化保障,持續提高產業投資特別是工業投資比重。適度超前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推進重大引調水、重點水源、重要防洪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電力骨干網架和外送通道、油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機場、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強智慧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供給與需求匹配性促進消費品質升級,打造中高檔轎車、名優食品等區域特色品牌,培育一批老字號特色街區,發展夜間經濟、假日經濟,常態化開展消費促進活動。加快餐飲零售等傳統消費線下線上融合發展,培育沉浸式體驗式等消費新業態。
以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做實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為主要抓手,推動關中協同創新發展。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龍頭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全國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基地。強化寶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和副中心城市地位,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產業。打造咸陽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等產業。加快銅川西部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建設,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現代建材、光電子等產業。推進渭南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重點發展增材制造、冶金建材、現代農業等產業。深化楊凌區校融合發展,做實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國際合作“國家隊”。圍繞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發揮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引領作用,推動陜北轉型升級發展。建好延安中國革命圣地、歷史文化名城,重點發展能源化工、果業畜牧、紅色旅游等產業。建設榆林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重點發展現代能源化工、旱作節水設施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陜南綠色循環發展。推進漢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文化旅游等產業。建設安康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重點發展富硒產品、生態旅游、新型材料等產業。打造商洛生態康養之都,重點發展休閑旅游、綠色食藥、新型材料等產業。
完善城鎮體系,提升西安特大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推進西安—咸陽國土空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一體化,拓展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增強中小城市發展活力,下氣力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劃定、嚴格遵守城鎮開發邊界,強化城鎮規劃權威,合理安排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強城市治理能力建設,積極破解“城市病”。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城中村、背街小巷改造,加強城市綜合管廊、停車場建設,提高人防設施利用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多途徑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
堅持分類發展,引導農產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城市化地區做強縣域制造業,做大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生態產品和生態產業。推進工業集中區、現代農業園區和物流園區整合,提高縣域產業園建設和專業化運營水平,力爭絕大多數縣形成1—2個百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健全農村電商和物流配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