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鵬,梁 曄,徐曉娟,許龍飛,張 玥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北京 100082)
我國是核能與核技術利用大國。多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創造了“兩彈一艇”的輝煌成就。我國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運行數量世界第三,核工業鏈條完整,設施門類齊全,放射源量大面廣,監管任務十分繁重。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了環境污染和惡劣的社會影響。該事故雖然對我國核工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但也促使我國的核安全監管體系進入了高速、高質量發展階段,各項監管制度不斷完善,進一步促使我國核電建設朝著更加安全的方向邁進。
近年來,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快速發展,并始終保持良好的安全業績,我國核電廠沒有發生過嚴重的核事故或2級及以上核事件。201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綜合評估報告認為我國的核安全監管有效和可靠。
截至2022年4月底,全國54臺運行核電機組、19座民用研究堆、各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均保持良好的安全運行記錄,未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2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核設施和鈾礦冶設施周圍環境電離輻射水平、電磁輻射發射設施周圍環境電磁輻射水平總體無明顯變化。
本文概括性總結了我國近年來核與輻射領域的發展現狀,重點概述了我國核電廠和研究堆的建設和運營情況,總結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方面的歷史和現狀,匯總了我國核安全領域的法規體系。
截至2022年4月底,我國共有54臺運行核電機組、17臺在建核電機組。我國具有控股運行核電資質的企業有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電投和華能集團4家。中核集團目前控股在運核電機組25臺,在建核電機組7臺;中廣核集團在運核電機組26臺,在建核電機組6臺;國家電投在運核電機組2臺,在建核電機組2臺;華能集團在運核電機組1臺,即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在建核電機組2臺。我國核電廠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圖1 我國核電廠分布情況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China
總體上,運行核電機組和研究堆繼續保持良好安全記錄,未發生危及公眾和環境安全的放射性事件。在建核電機組和研究堆建造質量總體受控。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核電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全球第一。我國在運核電廠數量和裝機容量全球排名第三,直追排名第二的法國,預計不久將超越法國。2021年我國核電全年發電量首次超越了法國,僅次于美國,全球排名第二,部分國際數據見表1。 此外,我國核電的大發展對節能減排、“雙碳”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貢獻巨大。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4071.38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5.02%,相當于節約燃煤12315.9萬噸,CO2減排32267.7萬噸,SO2減排104.7萬噸,NOX減排91.1萬噸。2021年,我國核電機組平均負荷因子為88.94%,平均能力因子為92.25%。

表1 部分國家核電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nuclear power in some countries
近年來,我國核電在運機組裝機容量逐年攀升。從2012年的16臺機組額定裝機容量 12626 MWe發展到2021年的53臺機組額定裝機容量54646.95 MWe,近十年間,我國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增加37臺,同比增長231%;裝機容量增加333%。浙江秦山核電基地機組數量最多(9臺),福清核電基地額定裝機容量最大 (6678 MW),石島灣核電基地額定裝機容量最小(211 MW)。近十年在運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發展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我國近十年在運核電裝機容量Fig.2 Nuclear power installed capacity in operation during the last decade in China
2012年至今,我國核電機組發電量維持高增長,發電量占比持續提升。2021年,核電累計發電量為4071.38億千瓦時,同比上升11.17%,全國發電量占比5.02%。2021年,我國核電機組核能發電量前五的核電廠分別為:陽江核電廠(12.85%)、田灣核電廠(11.92%)、福清核電廠(10.42%)、紅沿河核電廠(9.73%)和寧德核電廠(8.67%)。全國范圍內,廣東省核電機組發電量最多,為1204.1億千瓦時。
近十年間,我國核電技術發展迅速。EPR、AP1000等第三代核電技術被有序引進,并在國內陸續開工建設。截至2022年6月,兩種堆型在國內運行狀況良好,安全可控[1,2]。中國實驗快堆建成和運行為我國核工業的高速發展和產業鏈的升級打下堅實基礎[3]。小堆、微堆的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使我國在該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4]。海上浮動核電站研發建設工作逐步開展,成果顯著[5]。在充分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核電國產化進程成效顯著,“華龍一號”研發、建設成功,運行狀況良好,為下一步的核電建設和核電“走出去”奠定基礎[6]。
我國共有民用研究堆和臨界裝置19座,其中101重水研究堆安全關閉,氫化鋯固態臨界裝置、DF-VI快中子臨界裝置、屏蔽實驗反應堆、 5 MW低溫核供熱實驗堆長期停堆。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我國研究堆和臨界裝置基本情況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reactors and critical assembly in China
我國研究堆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記錄。2019年至2021年,研究堆營運單位分別報告運行事件14起、17起、9起、6起,均未對反應堆廠房外環境造成不良后果。事件數量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總體而言,我國研究堆安全狀況良好,為我國核工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職能由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承擔,負責全國核安全、輻射安全及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對全國民用核設施和核技術利用實施統一、獨立的監管,通過許可審查與批準、監督檢查和監督性監測等,確保許可證持有者依法開展核活動。
1984年,國家核安全局成立,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1987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地區性核安全監督站,即上海核安全監督站。隨后,我國陸續成立了廣東核安全監督站、成都核安全監督站、北方核安全監督站。為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和技術力量,蘇州核安全中心、北京核安全審評中心等一批技術支持單位相繼成立。1986年,核安全專家委員會成立。1989年,北京核安全中心成立,此機構為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前身。
1998年3 月,國家核安全局整體并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3年,中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這是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領域的第一部法律。在此期間,中國的核安全監管組織體系更趨健全,設立了六個地區監督站,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核安全監督總體格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等技術支持單位先后增編或升格,技術力量顯著增強;形成了包括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等十多所科研院所及高校在內的長期穩定的技術支持隊伍。
2008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
2011年,國家核安全局業務職能部門從一個司擴充為三個司。
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實施,為優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進一步增強監管獨立性、權威性和有效性夯實了法治基礎。2018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原環境保護部的全部職能和其他部委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相關職能進行整合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對外保留國家核安全局牌子。
經過3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逐步壯大,在結合國外先進監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狀,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道路。
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中央本級由總部、6個地區監督站和2個內部技術支持單位(一個直屬單位、一個掛牌單位)共同組成,其組織結構如圖3所示。地區監督站和技術支持單位相對獨立運作,在行政及業務上接受總部的領導、管理和監督。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也承擔部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職能,負責各地方核安全、輻射安全和放射性廢物、核事故應急處理、輻射環境事故應急處理等方面工作,組織實施所轄區域的輻射環境監測以及對國控和省控重點污染源的監測等。外部技術支持單位來自核能行業的主要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如核設備安全與可靠性中心、蘇州核安全中心、北京核安全審評中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各省以及部分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也建立了相應的輻射環境監管技術支持單位,形成了一套覆蓋全面、層級清晰的核安全監管技術支持單位組織體系。

圖3 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系統Fig.3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法規體系、模式機制等方面都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在充分研究外部經驗做法的基礎上,逐步開發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體制機制,做到了后來居上[7,8]。
我國構建了以國家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指導性文件、其他監管要求文件為基礎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法規體系。部分文件如圖4所示。為了保證核與輻射安全法規的高質量,國家核安全局對核與輻射安全法規采取兩審制的原則,即法規送審稿和報批稿(初稿)相關文件需提交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審議,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的部分委員會議包括每季度定期組織召開的季度專題例會和不定期召開的臨時專題會議。

圖4 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法規標準體系Fig.4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regulation and standard system
經過30余年的探索實踐,我國形成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與核技術的國家政策,始終貫徹“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根本方針,逐步形成的一套較為完善的理念、方法和經驗。
我國構建了監管大廈“四塊基石、八項支撐”理論體系,確立了“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根本方針,提出了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兩個現代化”目標,形成了“獨立、公開、法治、理性、有效”的監管理念,形成了審評、許可、監督、監測、應急、執法全過程全鏈條的監管機制,傳承了“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總結了堅持文化引領、堅持依法行政、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從嚴管理、堅持依靠機制、堅持接軌國際、堅持持續改進、堅持夯實基礎、堅持團隊協作、堅持從我做起“十個堅持”的基本經驗[9]。
接下來,我們要以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堅持黨建引領、穩中求進,依法從嚴監管,加強風險防控。為進一步做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促進我國核工業健康發展,一是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二是要繼續提升監管能力,加大技術支持投入;三是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加速核電“走出去”;四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全力保障科研經費,逐步提高人員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