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瑞雪(江蘇:昆山市花橋集善小學)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必須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對知識和問題進行主動探索。所以,小學科學教學必須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基礎之上,幫助學生主動進行各類科學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可以在不斷地自主研究過程中尋找和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并進行交流表達。
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培養要求教師對傳統教學方法做全面的改革和優化,為學生提供良好且充分的自主學習機會。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發現探索以及研究認知能力凸顯出來,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擴展與超越,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目的。
問題意識是人在認識現實社會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強的學生能夠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世間萬物將會產生不同的疑問,進而推動其對世界進行探索。這類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自我探索欲望,能夠促進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集中精力主動投入,還能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思想。在提倡以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必須意識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利用科學教育內容不斷完善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為其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探索,積極發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經常思考,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創造創新能力。而思考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問題,如果學生不會提問,那么也就意味著其綜合思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拓展。一切思維的開端都源于問題。只有問題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可以脫離課本,暫離教師,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個人學習過程進行自主完善,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從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問題,保證學生科學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更注重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希望通過詳細的課堂講解,將理論知識完整地傳輸給學生,讓學生所學內容更為完善。這樣的教學模式看似高效,實際上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導致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導者,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能接受往往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無關聯的理論性知識,很難提起精神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而且,學生也將認為科學知識就是教師口中的一條條理論和經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思維被逐漸固化。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質疑,并且勇于提出問題。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將會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積極探索課本中的知識,以解決內心的疑惑,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解決問題時逐漸掌握學習方法。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由傳統的被動式轉換為主動思考式,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小學生年齡小,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比較片面,但是科學知識本身具有極強的邏輯關系,如果學生所學知識完全處于片面化狀態,那么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認知也將停留在粗淺層次,很難通過知識構建獲得新的問題意識。如果想讓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就要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為了解決問題而調動自己學習過的知識,主動思考,積極討論。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中也可能出現新的問題,對同一個問題,有時也需應用多種知識進行解答。學生的思考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一種回憶,能夠幫助學生將所有相關知識串聯起來,構建成為學生腦海中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而促使學生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往往會采用較為嚴厲的態度面對學生。這會讓小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情緒。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即便有問題,也不敢或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互動,壓抑了學生問題思維的萌發。因此,要想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要的步驟就是要在教學中強化師生關系,為學生構建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才會不再把教師作為自己的上級來對待,教師也會以更為真誠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平等的,這樣學生也就愿意與教師交朋友,將自己心中的困惑與教師進行溝通互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才能夠感受到心理上的輕松。
要在教學中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許多教師目前已經開始著手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幫助學生萌發問題意識。小學生年齡小,思想意識比較簡單,天馬行空,在思考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較為幼稚的想法。當學生愿意將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與其他學生和教師分享,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導時,先不要急著糾正學生的想法,而是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讓他們準確表達內心的想法,隨后再結合理論知識和科學內容對學生的想法加以糾正,保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避免采用批評的方式面對學生,即便學生的想法不科學也不能直接批評,否則不僅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問題意識的開發,甚至會導致學生更加害怕教師,從而封閉自我,產生心理問題。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觀性的思維,所以要讓學生提出問題,就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具體的情境,才能夠讓學生置身于問題的研究氛圍中,誘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讓學生勇于討論。
首先,問題的創設要設計在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學生受到生活經驗的啟發,會產生探索問題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主動性。學生的學習處于個人生活情境中還能激發其生活經驗,讓學生以生活經驗為案例,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點,降低學習難度。
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自主動手實驗項目,讓學生觀察實驗結果達到激發問題意識的目的。例如在有關于溶解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白糖、奶粉、咖啡等溶劑作為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將這些粉末倒入水中觀察粉末的溶解狀態,從而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提問,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
第三,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完成游戲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有關空氣與空間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往瓶子里吹氣球的游戲。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發現自己吹的氣球竟然占據了整個瓶子,就會意識到空氣實際上也是有體積的。這樣,就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認識沖突入手體驗問題、發現問題,進而再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研究問題機會,引導學生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師在傳統教學中也會提出問題,但往往直接自問自答。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反而會導致學生出現思維惰性,任何問題都等著教師來回答。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結合課本內容隨機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按照個人主觀思維加以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能是課本中已經有答案的,而需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提問,讓學生在解答問題時經歷思考的過程。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自我表現欲望,希望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教師的關注和表揚。教師應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反應加以反饋。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變化和發展,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評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我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再根據教師的針對性評價,完善個人的學習思維和問題意識。小學生本身更需要教師的鼓勵,教師的褒獎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強化知識體驗。教師要在學生提出問題時認真聽取并加以鼓勵,避免采用否定的方式評價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要多采用鼓勵式評價。
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除了要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外,還需為學生構建問題互動和問題分享的教學活動,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就成了學生分享問題的主要方法。教師在劃分學習小組時要避免按照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劃分,而是要盡可能將有不同學習思維個性愛好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學習小組。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問題理念各有不同,這樣學習小組成員就可以進行有效合作。學生將問題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加以解決。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相互引導,相互影響,也有利于完善學生的問題意識。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小學科學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要以學生問題意識為基礎設計課堂教學過程。要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問;要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基于主觀思維完成問題探索;同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樂于提問,以有利于打破學生思維定式的局限,增強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