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修遠(廣東:深圳市龍華區龍華中心小學)
科學課堂的組織和管理,一直是科學教師倍感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入職不久的新教師,在這個問題上常有嚴重的挫敗感。去年10月,在深圳某區面向新教師的問卷調查中,有41.5%的新教師提到,當前面臨的最大困惑是“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問題。很多教師在附言中寫道:上課時學生總是“吵鬧,無視規則”,“紀律很差,剛剛整頓好,不到一分鐘又鬧了”,實驗教學“總是收不了場”。求助“怎樣一直維持好的課堂紀律”“如何合理調控課堂秩序”等。
作為一個老教師,我的常規課堂同樣被上述問題所困擾。有些班級,上完課后,常常有身心俱疲之感。科學課堂的紀律調控令人頭疼的原因之一,是學生的天性使然。小學生不能久坐,需要頻繁的身體活動。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較短,三四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時間也才20~25 分鐘,且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注意的廣度小,分配能力差,具體、直觀、新鮮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多端,且多數學生不善于識別和調控。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以氣質為基礎,受到家庭氛圍、同伴關系、教學內容與方式、教師風格等多種變量的影響。在親子關系好、民主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指令,反之,可能會更霸道、愛抵觸、想控制別人。被關注與接納(歸屬感)是學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學生會感覺良好,并以積極的方式與人互動,反之,其行為就會背離人們的期望,以求獲得關注。學生通常都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他們爭強好勝,在小組討論或實驗時,經常會發生沖突和爭吵;另一方面,學生失敗后容易放棄。學生對未知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尤其喜歡天體宇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科學教室的布置發生了變化,教師穿了一件新衣服、說錯一句話,他們也會議論半天。
除了上述學生的特性,困擾我們課堂組織與管理的另一重大變量就是班額。心理學家認為,當班級人數超過30 人時,教師就會從對學生個體的關注轉向對全班紀律的控制。以我區為例,班額一般在50~55 人,且多數學校的班級中,有一些特殊的學生隨班就讀,這些學生往往會成為紀律管理的難點與熱點。科學教師周課時少,帶班多,無法深入了解和跟蹤教育每個學生。條件較好的學校,科學課一般在探究教室里上,這里活動空間較大,一般采用小組圍坐形式,學生之間更容易交流、發生肢體互動。科學課堂上,一般學習活動形式豐富,動手實踐和操作較多。這些問題疊加到一起,就造成科學課堂組織與管理困難。
為了對科學課堂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有經驗的教師會采取很多策略。如,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使它變得生動有趣;有的教師用幽默風趣的神態和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有些教師通過發放零食或小獎品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賞;有的教師通過獎勵積分或發放小星星,當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禮物的方式進行調控;有些教師對違反紀律的學生,采取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如,罰作業、到辦公室留置、寫檢討、請家長或班主任聯合管教等。以上方法均能收到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幽默風趣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學會的;采用物質獎勵不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對高年級學生尤其不適用;罰作業和留置容易觸碰紅線;請家長和班主任協助,會給他人增添麻煩,且借助外力施壓也有損科學教師自身的權威。
多年的教學和研究經驗使我認識到,科學課堂的組織管理問題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沒有任何單一的方法可以成為“靈丹妙藥”。于是從2019年我重新進入科學課堂起,就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來化解這個難題。最初,我一個人悄悄試驗,待取得進展后,就向同事介紹。目前,在新同事自發參與下,已在我校三年級部分班級進行推廣。我們的做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成立虛擬科學院所。我們將整個學校情境化為一個科學研究院,命名為“龍心科學院”。校長是總院長,每個班級是一個分院,科學老師是分院院長,按少先隊中隊名稱,命名為“××科學院”。以分院為單位,由教師主導,適當征求學生意見,在《龍心科學院章程》總體框架內,制定各分院學習管理規則。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情境化為一個研究所,由小組學生協商,自主取名為“××研究所”。為每個學生賦予“科技工作者”身份,學生的稱號等級,在一個學期中,根據積分多少晉升或降級。
第二,建立常態化合作學習小組。采用隨機方式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每小組5~6 人,合作周期為一學期。合作時段包括課內和課外,課內就是一個常規的探究學習小組,課外,則是線上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研究所)都建有微信群,通過群聊天或視頻會議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線上合作學習任務(多為某單元的實踐性作業的交流研討,1 個月1 次)。小組長(研究所所長)由選舉產生,副所長由所長提名,經教師確認后備案,協助所長開展工作。在一個班級中,采取組內合作提醒、組間競爭的方式,進行學習激勵和紀律調控。每節課,集體表現好、受到表揚最多的小組(研究所),全體成員可以加1 分;反之,全體成員扣減1 分。受表揚多的小組還可獲得優先領取實驗器材等資格。
第三,采用積分制綜合評價。我們擯棄了以往把期末考試分數簡單轉換成等級,并作為對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表現進行“蓋棺定論”的做法,采用綜合積分制,整體評價學生在科學學習上的表現。加分項目包括:遵守課堂紀律、提出或回答有挑戰性的問題、作業得A、團體表現優異、線上學習積極、實踐性作業優秀(學生的各種實踐性作業,如,科學小報、單元知識導圖、家庭觀測記錄單、科技制作等,均拍成照片,分門別類地存放在學生的電子檔案袋中,及時給予評分)、紙筆測驗按等級賦分等。扣分項只有課堂紀律一項。達到一定積分后,即可把照片貼在榮譽榜上。此后每節課,積分如有變化,便可立刻把照片移到相應的位置,所得即所見,非常直觀。每學期進行總結大會,對積分達到一定等級的學生,以頒發榮譽證書,戴博士、碩士帽,與校長合影留念等方式進行激勵。新學期開始,積分自動歸零。
除了上述三大措施,我們還采用了其他一些措施,來加強科學課堂的組織、管理與調控。如,加強科學教室文化建設,通過標語、科學家名言、每季好習慣、優秀作品陳列等方式,用科學文化涵養學習氛圍。對待課堂上違紀嚴重的學生,除扣減相應積分外,還采取在教室內相對隔離,如,坐到科學教室一角去畫畫或看繪本等辦法,保證他們不影響其他學生學習和整個班級的秩序。即便是采用了上面所說的各種措施,我們的科學課堂也還是常常出現狀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經常每隔5~10 分鐘就要停下課來,進行提醒、呼叫、表揚或批評等。從來沒有出現采用某種方法后,課堂紀律一勞永逸地好起來的情況。
以上是我們通過3年探索逐漸完善起來的科學課堂組織管理的“綜合治理”措施。通過3年的實踐改進,尤其是近1年的應用,效果明顯。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有所提高,很多家長微信留言說,學生越來越喜歡上科學課了。科學課堂的秩序也有所改觀。采用“綜合治理”措施的實驗班級,期末考試班級平均分在全年級中位置靠前。
學生的教育是極其復雜的,沒有一種方法能解決教育、教學的所有問題,更別提解決所有學生遇到的所有問題了。有效的教育方法必須建立在對學生身體、情感、智力以及社會性發展的了解之上,同時也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有效的教育應該是多方面的,它需要一套相當復雜的策略和措施。本實驗的最大亮點就是,將學生科學學習的整個活動以學期為周期,整體進行情境化處理,把班級甚至整個學校視為一個科學探索機構,賦予每個學生“科技工作者身份”,以滿足他們在科學求知道路上的歸屬感,利用身份晉級的方法激發學生自發向上的動能。此舉是杜威的“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因此,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的哲學觀點在科學教學和課堂管理中的具體應用。這種做法把科學課堂的組織管理目標與科學教育的最高目標,高度地統一起來,把科學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情境變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課程資源,并為他們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實踐是對認知領域情境化教學的有力拓展。
如果從教育評價層面來審視上述實踐,這些“綜合治理”措施也大大拓展了教學評價的應用方式。它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聯結在一起;把群體評價與個體評價結合起來,使得個體積分與團隊整體表現息息相關,涵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在等級評定時運用了綜合的等級評定法,對學生在學業成績、努力程度、學習態度、課堂表現、進步情況、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進行綜合評定;這些措施綜合運用了紙筆測驗、檔案袋評價等方法,發揮了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監督功能、管理功能、診斷功能和激勵功能;在評價周期上,這種評價方式將整個學期的綜合表現整體考量,把長期表現與短期紀律調控結合起來,克服了以往紀律調控和學業評價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這種評估方法以正面激勵為主,順應了學生的天性,簡單而易操作,獲得較好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