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利鋒(江蘇:張家港市青龍小學)
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培育學生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更要在學習中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學空間。這就意味我們在數學課堂上,必須大膽創新設計教學,來凸現數學的獨特價值和獨特魅力,把數學課堂打造成凸現數學價值的主陣地、主戰場,因生而教,富有創造性地使用發掘現有數學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宜的、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環境。
在數學教學中,因為教師個人教學經驗的缺乏、臨場應變能力的不足,備課中對所設計的數學解決問題考慮不充分,進而在教學中產生一些意外狀況,這顯然有違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因此,學生、教師、教材這三個方面都是數學教學中必須重點利用整合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遵照科學性、應用性和綜合性這三個數學教學原則,恰當地開發和運用課程教學資源,致力于凸現數學的科學價值。
在校級數學公開課上,上課教師為全班學生即興出示了一道創編題:“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它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7 分米和6 分米,另一條邊為9 分米,斜邊上的高是多少分米?”這道數學創編題表面上看似乎緊扣了本堂課數學知識點,但仔細推敲,其實這道數學題違背了數學教學的科學性:通過勾股定理判斷這個三角形內角中沒有哪個角是直角。恰逢此時,被班上一位學生發現并當眾指出這個三角形并非直角三角形,于是課堂上一片嘩然,直接影響了這堂數學課正常教學秩序和效果。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基于素材的合理性進行開發,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要契合現實生活、有正當意義、富有挑戰性,這樣的教學內容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才能讓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凸現數學教學的科學性。
課標強調,讓“人人在數學活動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每個人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必須在現實數學操作活動中,自主理解和發展數學知識、技能、思想、經驗。作為教師,讓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客觀事實本身,為他們提供數學實踐學習活動并充分參與、相互探討,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解決方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創造能力得到不斷發展,努力凸現數學的發展性。
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課時,我運用課件出示生活中各個時期的鐘表,讓學生觀察、舉例、交流鐘表的作用,充分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認識時針、分針、整時等相關教學重點,然后運用“看、讀、指、說”四種手段和“擺、議、猜”三種教學活動,讓每位學生都在這些實踐活動中親歷、體驗時間,最后以“我的星期天”為主題,共同進行數學活動的設計,最終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才是主體。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與技能,同時,在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中,也發展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活動中,學生受到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充分凸現了數學的發展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樹立大的教育觀,發揮數學學科蘊含的其他功能,如德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進行數學文化傳遞,與其他課程之間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欣賞數學之美,努力凸現數學的文化性。
我在教學《簡單的統計》這一課時,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大膽地創新改造,提出“現實社會中,怎樣的人才最具發展的潛質,最受未來社會的普遍歡迎?”這個社會問題進行大討論。在廣泛的師生間、家長間的交流活動中,總結出以下觀點:善思考,會學習;善溝通;善創造;樂助人,有愛心;有特長,興趣廣。
在統計班級認可哪一觀點的人數時,學生運用畫“正”字這種統計方法,得出持“善思考,會學習”“樂助人,有愛心”“有特長,興趣廣”觀點的人較多,我順勢讓學生各自發表了看法、想法。活動結束之后,我再一次要求學生到學校教師隊伍中去調查統計相關情況,再繪制成統計表,結果顯示:教師認可“善溝通”“善創造”觀點的人較多。面對兩種不同的結果,學生很是不解,我鼓勵學生通過訪問相關教師、親歷過程來了解:未來社會,怎樣的人才最具發展的潛質、最受歡迎?
對于這樣獨特、別出心裁的教學設計和實踐活動,學生興趣盎然,從數學實踐活動中學到了有關“統計”的重要知識點,又從中深刻領會了統計要點及其價值。更可貴是,我在活動過程對學生滲透了思想教育、人文教育,更是對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次培養。
數學家華羅庚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為:“數學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就是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的思想。我們的數學課堂只有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終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所賦予的力量,才能凸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學習了《整數乘除法》一課后,我創設情境:學校組織師生春游,一起去公園游玩,其中教師22 人,學生151 人。公園售票處寫著“公園門票成人每人20 元,孩子每人10 元,團體50 人以上每人15 元”。問哪種購票方案更合理?寫出具體原因。學生根據情境設計出了如下可行性方案:1.全買團體票:(22+151)×15=2595元。2.不買團體票:22×20+151×10=1950 元。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2+28)×15+(151-28)×10=1980元。
通過以上三種不同方案的比較,可以激發學生有效理財的意識,并運用到數學問題當中,從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近年來,數學中考、高考的題型越發趨向于同實際生活問題相聯系,出現閱讀量較大的數學題,小學階段也有這種趨勢。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加強對學生數學閱讀的指導,深度閱讀領悟數學的內在邏輯性,讓學生真正懂得閱讀和表達。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一課時,出示這道練習鞏固題:用一個長為4 分米、寬和高都為3.6 分米的長方體紙箱來裝棱長6 厘米的正方體紙盒,最多可以裝多少個?不少學生的解法是:(40×36×36)÷(6×6×6)=240(個)。從理論上講,這種解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大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多少個小正方體的體積,就可以裝多少個小正方體。但這種解法錯在不符合實際情況。學生閱讀題目,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領會題中數學的內在邏輯性,徹底理解外顯性知識與內隱性知識。長40 厘米的一邊可以放6 個正方體,還多4 厘米,就無法再放了,也就是說,多出來的長是4 厘米、寬和高都是36厘米的長方體內,1 個正方體都放不下。正確解法是:40÷6=6(個)……4(厘米),36÷6=6(個),6×6×6=216(個),答:最多可以裝216個。與按體積計算,這兩種解法相差(4×36×36)÷(6×6×6)=24(個)。
正確解法出來后,對這類題目解法進行總結:先算長的一邊能放幾個,寬的一邊能放幾排,高的一邊能放幾層,再把三個數相乘就得到一共能放多少個。因此,學生在閱讀理解中,不能僅僅從數學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要考慮到實際生活中的情況,凸現數學的邏輯性。
在眾多的學生眼里,數學知識的傳授是枯燥乏味的,鞏固練習是機械、反復性的。要想改變這個觀念,就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好玩、好用、有趣,這就意味著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功夫在教學上,設計出更多生動活潑、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更強的求知欲及創新能力。
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這堂課的鞏固練習部分,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寫出下列成語中表示的百分數,并且說說這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百戰百勝( %);平分秋色( %);一箭雙雕( %);百里挑一( %);半壁江山( %);十拿九穩( %)。這道練習題瞬間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他們紛紛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爭先恐后地搶著答題。最后再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成語可以用百分數表示呢?學生馬上有了答案:癡心妄想、十全十美、一心一意、半信半疑、百發百中、竹籃打水一場空等等。
又如,我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這課后,課件出示兩幅人體圖(分別為穿高跟鞋和不穿高跟鞋),讓學生觀察哪幅圖帶來的美感更強烈,同時要想想為什么。學生一致認為,穿高跟鞋的更有美感。學生初步感受了黃金比的美,但不知所以然。此時我順勢隆重介紹“黃金比”。黃金比的比值約等于0.618,把黃金比應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給人以最美的感覺,因此,黃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畫家畫畫時,一般把一幅畫的主體部分畫成約占畫面的0.618,這樣畫畫的效果會令人賞心悅目;建筑設計師一般把建筑物的寬和長的比值設計接近0.618的長方形,被認為是最美麗的(講述時適時出示相關內容和圖片,讓學生欣賞黃金比帶來的美感)。介紹完后,要求學生能用黃金比的眼光審視周圍的事物。有學生發言:“身材高挑的時裝模特穿著高跟鞋特別美,芭蕾舞演員翩翩起舞時,要踮起腳尖,看起來特別有美感。是不是這里面都有黃金比的存在?”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這樣教學內容的設計,能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感到有趣有味,通過思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相關知識點,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課堂上深切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獨特的魅力,讓數學價值的種子在他們內心世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