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大慧(江蘇:宜興市潘漢年實驗小學)
《形狀改變了》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第三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對物體用力以后物體的形狀會發生改變。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能力,但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力”,學生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本節課通過三個有趣活動,逐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從而將教師知識傳授化為學生的能力。通過OBE 教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學生主體互動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最終形成能力的目標轉變。
通過OBE 教育理念,初步感知用力以后物體形狀的改變;
通過動手操作,了解拉、壓、彎、扭是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基本方法;
通過探究實驗,初步認識拉力的大小對橡皮筋拉伸長度是有影響的;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對力進行分析,比較傳統和現代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感受科技進步對人類生活生產的積極意義;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小組協作、合作進行研究的習慣,體驗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
重點: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難點:通過橡皮筋的實驗,探究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變化的關系。
橡皮擦、氣球各一個,海綿一塊,鐵絲、橡皮筋各一根,實驗板一個,鉤碼一盒。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形狀改變了》。
(板書,學生齊讀)
師(拿出皮球):它是什么樣的形狀?
生:圓形。
師:對,我們叫它球形。它會改變形狀嗎?誰上來試一試?真棒!這里還有那么多物體,它們會改變形狀嗎?它們在什么情況下會改變形狀?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
可以怎么做呢?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出示PPT)
你們會玩嗎?那么接下來咱們比一比,看誰做得最古怪最有趣,成為我們班的變臉大王?
游戲要求:兩人為一組,互相做,你做我看,并說出是怎么做的。
二年級學生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強烈,并且想象力非常豐富。通過變臉游戲,變出各種搞怪形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好奇心、求知欲進行思考,初步感受到力可以使臉的形狀發生改變。
師:剛才我們是在臉上用力,臉的形狀就改變了。這里還有許多物體(一根長鐵絲,一根橡皮筋,一塊海綿,一個帶氣的氣球)如果在這些物體上用力,它們會發生哪些變化呢?誰來試一試、說一說?
生:我用_______方法將鐵絲(橡皮筋、海綿、氣球)變成________樣子。
師:口說無憑,我將這幾樣東西帶來了,你們想試試嗎?好,我們一起做一做。
一起來看一下活動建議:
兩人一組,選取任意物品;一個學生一邊做一邊說:我用______辦法將橡皮筋(鐵絲、海綿、氣球)變成______樣子,另一個學生仔細傾聽;四樣物品全部變形則活動結束,整理材料。組長拿出材料,學生實驗。
師:如何改變鐵絲的形狀?
生:我用緊緊抓住鐵絲兩側再用力向中間彎的辦法,將鐵絲由直變彎。
師:往哪里彎?往哪里拉?
師:我們小朋友水平真高!用了這么多方法對物體用了力,使物體的形狀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改變。雖然我們看不見力,但可以根據物體形狀的改變知道它的存在。
在此采取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充分交流,用不同的活動方式,使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在體驗中發現,在思考中獲知。學生在頭腦中對看不見的力產生豐富的感性認識,將原來關于力的感性認識,發展成為比較科學的理性概念,為后面進一步研究力的教學活動做鋪墊。
師:假如力的大小發生了變化,那么你認為物體的形狀會跟著變嗎?比如這根橡皮筋,我用小一點的力和用大點的力拉,它會有不同的變化嗎?誰先來試一試?
(學生演示)
師:橡皮筋的長短變化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力的大小。
師:看來,用力的大小與橡皮筋長度的變化是有關系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師:力看不見摸不著,怎樣清楚地了解拉力的大小呢?(出示三個鉤碼)
生:用鉤碼代替我們對橡皮筋施加的拉力,鉤碼越多力越大,鉤碼越少力越小。
師:如何判斷橡皮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未懸掛時,在橡皮筋下畫線表示其原長,以后每一次懸掛再畫線,最后再比較。
師:猜一猜,實驗中橡皮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力大,變長得多;力小,變長得少。
(板書:力大,變長得多;力小,變長得少)
師:真的是這樣嗎?你覺得掛一個鉤碼橡皮筋可以伸長到哪里?
(學生手指)
師:這是我們的猜想,要知道對不對還需要實驗驗證。
(教師拿出實驗器材,邊講解邊演示實驗記錄的方法)
師:哪個學生說說完成這個實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學生總結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師:好,下面組長拿出鉤碼,進行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通過實驗,我們發現鉤碼掛得多,向下的拉力大,皮筋長;鉤碼掛得少,向下的拉力小,皮筋短。
師:如果掛四個鉤碼,橡皮筋會有多長?五個、六個......鉤碼個數越多,橡皮筋的長度會一直變長嗎?
生:不會,橡皮筋會斷。
師:因此橡皮筋承受力的能力是有限的,用的力不能超過其承受范圍。
科學素養的養成、發展、提高,既要重視學生動手,更要重視學生動腦。二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充分引導培養學生運用數據解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動手前先動腦作為良好的學習習慣來培養,那么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必將隨著習慣的形成而提高。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是的,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給物體施加力做出各種各樣的形狀來滿足生活的需要。生活中有沒有對物體用力來改變形狀的例子呢?(學生說一說)
(教師出示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方法的圖片)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張圖。第一組他們在干什么?對比左右兩邊有什么不同和相同點?(相同點:給了它一個力,形狀改變了;不同點: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你喜歡哪個方法?
小結并引發思考:科技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
教育不是講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培養人的創造力,喚醒生命感和價值感,故而不是讓學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行了,還要讓他們感受現代科學知識給生活帶來的便捷,激發他們學以致用,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改善我們的生活。
師:學習了這一節課之后,你們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談收獲。
由以往的“你學到了什么”到現在的“你有什么收獲”,反映了教學理念的轉變。“你學到了什么”,關注的是知識與技能,而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也有探究過程中的得失與心情,自己參與研究的態度、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感受評價。


本節課在學生初步認識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力的一種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體的形狀改變了。
第一個活動,玩變臉游戲。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讓自己臉部形狀改變。通過活動,學生初步感受到力可以使臉的形狀發生改變。
第二個活動,學生利用更加豐富的材料,通過“壓、彎、拉、扭”等方法讓氣球、海綿、橡皮筋等改變形狀,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力能改變物體形狀的認識。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能夠關注低年級學生語言描述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先讓學生做示范,并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說出“用什么方法讓誰變成什么樣子”,后面學生在回答時就能夠無意識地仿照這樣的句式進行完整回答。
第三個活動,學生在橡皮筋上分別掛不同個數的鉤碼,通過實驗現象的對比,感知拉力大小與橡皮筋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發現拉力越大,橡皮筋拉伸越長,為四年級深入探究相關內容,打下基礎。這個實驗,教師采用先扶后放的辦法,先邊引導邊讓學生介紹做法,最后放手讓所有學生一起探究。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經歷猜測—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活動的主體。
第四個活動,展示生活中人們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改變一些物體形狀的例子,在鞏固新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科學和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科技進步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這節課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和評價,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