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龍(甘肅:正寧縣榆林子鎮榆林子小學)
數與代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基礎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根基所在。只有充分掌握這部分內容,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后續知識點。這部分的學習與核心素養的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了基礎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為實現學生全面、長遠、可持續發展,教師必須抓住每一次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素養,讓學生形成優秀品質。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夠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一切挑戰,迎難而上,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教師首先應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教師設計作業往往以鞏固知識點、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為根本目標,而缺失了對學生各項素養的培養。教學與育人本是一體,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應將兩者緊密結合,以此為主要目標。
教學的開展首先需要理念的支持,教學理念也是教育的初心所在。只有將教學建立在初心之上,才能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偏離方向。學生品格作為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關鍵性意義。良好的品格是走進社會、融入社會的基本條件,也是在社會中有發展的重要保證。一個人的品格隨著年齡的增加、經歷的豐富,會逐漸固化,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品格的最好時期。
如何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對學生的品格培養呢?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品格的基本組成。好的品格主要包括細致、耐心、積極、熱心、勇敢等。通過認真思考,不難發現,這些品格都可以有效體現在學生的作業練習中。
就以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 課《萬以內的加減法》為例。在此之前,學生學過最大的數字運算也不超過一百,突然將難度提升到萬以內計算,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有著很大的挑戰。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幾道例題,讓學生漸漸適應難度增加的過程。
這樣的作業設計更符合學生品格培養的需求,當然,教師在布置作業之前,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必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態,使學生能正確對待作業內容,避免產生厭煩心理。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提交的作業相似度過高,甚至錯誤點也相同,存在明顯的抄襲情況。這種現象的產生存在多方因素,有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就是素養還有所欠缺),也有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存在的不足(缺乏對學生獨立意識的培養)。在核心素養理念之下,教師必須從自身出發,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全力改進作業內容,在作業中,充分體現教師的期望。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7 課《找規律》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引用這樣一種創新型的作業設計方法。
自設自答:教師要求全班每一名學生都設計一道找規律的問題,要求不能過于簡單,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可以以課本例題作為參考,進行一定的改動。在學生自主設計完畢后,教師收齊學生設計的題目,然后隨機發放給每一名學生,作為本章節課外作業之一。
這樣的作業設計巧妙之處在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想象能力,也擴充了題目的類型,避免出現抄襲的可能。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打下堅實的基礎,滿足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業設計必須跟進實踐,以此開發學生的頭腦,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實踐是學習的擴展,也是掌握新知識、理解新內涵的重要手段之一。且以實踐作為學生的一項作業,更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利于其經驗積累,為其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就以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3 課《測量》的作業設計為例。測量本就是社會實踐之一,要得到精準的數據,就必須進行有效測量。因此,測量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當然,對于學生測量作業的設計,當以簡單為主,方便學生實際開展。例如,教師可以進行這樣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要求學生利用身邊工具,大致測量教學樓的長度與寬度,以及教學樓到操場的直線距離。為此,教師從教學樓設計圖及學校平面圖中抄錄精準的數據,與學生的作業結果進行比較,選取測量較為精準的學生,分享有創新意義的測量方式。
為了完成本次作業,許多學生會用目估法、步測法等常用方式。但這些方式的準確度較低。當然,也有學生會想到借助米尺等工具。雖然相對而言,準確度較高,但實踐的過程必須細心,一個微小的錯誤就會導致結果的偏差。為此,這種方法很考驗學生的耐心。也有的學生,會思考能否減少測量次數,以此來簡化實踐步驟,提高測量精度。為此,就有學生提出用一根較長的繩子來代替米尺,測出繩子的長度,再用繩子進行測量。這就是學生的一種創新方式。當然,也有學生會想出其他具有創新意義的測量方法,例如,測格法,借助地面標注的格子進行累加等。
通過此項作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素養及創新意識,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理念的價值所在,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教師想要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就必須擁有明確的教學參照,也就是信息指向。信息指向反映的是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從學生、教法等多重角度分析教學的方向,同時牽動作業設計的方案。為了順應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文化基礎、發掘學生自身潛能,依據信息指向設計學生作業是必要的。
為達到作業設計效果最大化,教師進行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情是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以及學習能力的具體表現。通過實情分析,教師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用信息,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而針對不同學生的成績水平與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加以區分,合理分組,并展開專項練習。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 課《分數乘法》的作業設計中,經觀察,教師發現,許多學生對分數還不夠了解,解題非常困難。分數的前身是小數,教師就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先進行小數乘法的計算,嘗試將計算結果利用“因數與倍數”的知識點轉換為分數。如,可以設計這樣的例題:

對于知識點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就可以設計變式題:
變式:計算小數乘法:0.2×0.7,并將結果以最簡分式進行表達。
引導:這一題變式就充分運用了小數相對于分數更加直觀的原理,學生能夠較容易地計算出結果為0.14,要化成分數形式,只需將分子分母同乘以100,得到14/100,再進行約分,就能得出最終答案。
對于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同時進行這兩題的計算,以此充分了解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系。找出兩種表達方式各自的優缺點所在,應用到今后實際的解題中,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更符合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常常會涉及一些較為精妙的數學思維及解題方法,如,數形結合、逆向思維、代數轉換、抽象方法等。方法教學是數學教學的核心,為此,教師要抓住關鍵所在,針對方法教學展開專項練習。

以逆向思維方式為牽引,教師就可以開展一次以往知識點回顧的作業設計。找到學生在所學知識點中遇到類似問題的例子,將其歸攏到一次作業中。如,在處理五年級上冊的方程問題時,要解出這樣一道方程:8×X+16=32,就得先將方程兩邊同時減去16,得到8×X=16,再利用乘法的反面除法來解決問題。在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知識點中也設計了類似的思維方法,教師可以抓住這些問題,有效地進行作業設計。
當然,教師可能并不能概括全部的知識點,學生也可以借此機會,主動尋找相關內容,提升自身的知識串聯能力。如此一來,學生的自主思維也會得到充分發展,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今后的生活及發展都大有益處。
在傳統的教學及作業設計中,內容組成往往只有基本的題型。針對這樣的作業,學生提不起興趣,導致作業質量難以得到提升。為此,教師要積極引入新元素,采用多元結合的方式進行設計,使學生在作業中,不僅能收獲更多知識,還能找到興趣點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核心素養要求教學密切聯系生活,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研究化作業設計,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較好方式。所謂研究化設計,就是作業內容超脫原有的題型限制,普及生活,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研究生活而完成作業任務。
以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 課《公頃與平方千米》的作業設計為例。兩者都屬于面積單位,與它們相關的還有“畝”。學生對于這些單位都是缺乏了解的。為此,教師的作業設計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和研究,能夠形象化地描繪這些單位代表的實際大小。
如,有學生對這些單位進行了這樣的描述:一畝地的實際大小與一個籃球場差不多;一公頃足有學校的三分之一大小;一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跟一個村子差不多。
研究是學生今后學習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是自身得以發展的基本條件。借助這樣的設計還能激發學生鉆研事物、解讀現象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在新教育理念中,十分注重對人的培養。情感是人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有著豐富的情感,才能讓人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教師的教學與作業設計,也應有這方面的內容存在。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積極展開作業設計的改革,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引領教育事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