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強(江蘇:昆山市陸楊中心小學)
新課改下的小學課程具有風趣幽默的特征,與生活的聯系也更加密切,生活性、實用性更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更有利于其創新意識的萌發,結合到課程要求上,就是要有靈活性,不古板。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因素的推動,課程特征的轉變也是如此。
現代社會已經脫離了原始的農耕與落后,步入工業化、信息化、文化發達的文明社會。這種轉變使得人們不再追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同規模的工程和偉大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各行各業、專業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科學教育也逐步滲透到了人與人合作、交流溝通中,這也是當代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發散的思維,而思維的發散要在相對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會有效。所以,營造輕松愉悅、自由民主且不失紀律的課堂環境至關重要。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思路并加以引導和延伸,重視學生的心路歷程,尊重學生的獨創性。
1.創設輕松的教學環境
創造性思維對于學生的發展甚至國家的興衰都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思維意識的培養在學生階段就應該得到重視與強化。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使教師和學生沉浸于講堂,讓知識得到延伸,使思維得到升華。而這種氛圍是輕松愉悅、自由民主卻又不失紀律的,它可避免使學生產生注意力聚焦過窄的精神狀態,相反,它更容易催生創造性思維。學生勇于發言、勇于辯論,需要輕松民主的氛圍帶動。教師在營造課堂氛圍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處理、平等理念的貫徹,要能夠使學生更樂意走近教師,更敢于表達想法,而教師要做的是給予學生安全感,加以引導與延伸,而不是將其創造性思維扼殺在搖籃之中。
2.營造保證學生安全的心理環境
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是學生敢于暢所欲言的關鍵前提。出于怕犯錯、怕挨批評,學生對本來已經掌握的知識都無法充分表達,而其對自己的獨特認知可能更不敢表露。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發言、敢于發言,保證學生發言的自由民主,甚至給予其適當的獎勵,而不是因為學生的發言荒誕離奇就予以批評懲罰。經常性的打擊讓學生很難保持自信心。同時,教師應嘗試以朋友的身份跟學生接觸交流,給予他們親切感,輕松愉悅的氛圍,更容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項主動求知、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主觀意志活動,被動接受的過程是無法有效實現目標的,或者說被動接受本身就不該成為學習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習效果更好,思考如何授人以漁,讓學生舉一反三。尊重學生,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更好地探究知識的過程,其原則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學生,確保學生主體地位
當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其創造性潛能是難以挖掘的,而學習本身是主動求知、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主觀意志活動。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狀態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雖然小學科學教學中會摻雜一些有趣的自然實驗,這也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認可并且喜歡的一種上課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學探究實驗最終都受到學生的喜歡。因此,教師必須對即將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給予高度重視,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得小學科學教學在形式和內容上更為學生喜聞樂見,教師必須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2.豐富活動,確保學生充分參與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即使外貌再相似也會存在區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確保以學生為主體,還要保證不同學生主體間的個性化發展。在教學活動中,不同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聲音大小、認知事物的層次等都會存在不同,教師應當在互動過程中發現這些現象,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學生充分參與。
3.重視細節,確保及時有效反饋
正向反饋作為一種評價方式,是一種效果很好的激勵方式。小學生對新奇事物的探索充滿積極性,同時對外界事物存在較強的敏感性,教師欣喜的眼神、鼓勵的話語雖然簡單,但在小學生內心中產生的力量是不可計量的。學生喜歡得到肯定,不管是否出于攀比心理,但不可否認,他們存在被肯定的需求,這種需求甚至強于成年人。反過來,學生的進步如果得不到教師關注,他們就難免失落,這不利于其進一步地努力。總之,結合小學生的特征,教師應該更關注其進步,并給予更多的夸贊。
創新意味著突破已知的局限,打破傳統的桎梏,開辟新的認知。在這個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已知的、傳統的束縛。所以,在挖掘學生創造性潛能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敢于發言,敢于表達新奇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傳授陳舊的知識。
1.寬容失敗,鼓勵學生勇于嘗試
學生生涯,錯誤與失敗不可避免,如何利用錯誤與失敗是關鍵。一味地責備懲罰對于已發生的錯誤與失敗于事無補,反而會讓學生面對困難挫折缺乏勇氣,加重挫敗感。錯誤與失敗帶給我們經驗及教訓,合理利用,能幫助學生在失敗中發現成功,能幫助學生重燃斗志,為學生積極探索再添推動力。
2.傾聽見解,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
小學生的思維相對發散,他們面對事物時,往往會產生語出驚人的現象。也許他們的想法懵懂幼稚,但同時,他們看似離奇的想法,往往又耐人尋味。要明白,即便是懵懂幼稚的想法,也是學生對于事物認知的自我表達。教師要做的是在保護學生該特征的同時,為學生敢于發言、敢于探索,創造有利條件。
3.回應質疑,鼓勵學生勤于思考
教師要對學生的質疑和批判給予充分的回應,表揚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幫助他們保持不盲從他人、不輕信謠言的態度。教師要打破思維中的陳規陋習,以辯證的視角看待自我和他人。這就意味著在教學中,首先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不同意見和敢于說出的勇氣;告知學生不要盲目和死板地相信書本中的固定答案,要發揮自己的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自己的獨創性觀點。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更新、升級自身的教學理念,要學會利用手中的工具、教具等教學措施完成教學任務。在講解時也要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與引導,可以針對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創設新穎的教學環境。要正視和尊重學生發展的所有可能性,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對教學環境充分加以利用和改造,通過設置探索性的情境等方式為學生進入科學教學環境做鋪墊。
在進行科學知識授課時,教師要注重問題的構建。設置問題要有層次性和巧妙性,這不僅可以為學生創設出一種能夠深度學習的空間,以激勵他們完成自主探究學習和提高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他們增強學習、思考和分析的意識。教師應當把握時機,運用智慧,依據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問題設計及引導能力,為學生準備一些符合他們身心特點的問題。通過逐步引導和層層遞進地提問,提升學生自身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能夠便捷地將一些抽象的事物、科學實驗、自然現象等以視頻方式表達出來,實現可視化。這種教學方法還可以用聲音和圖像兩種方式呈現需要表達的學習內容,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多媒體教學能夠直觀地向學生進行演示,學習的氛圍也會更輕松愉悅。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最好的開發。
小學生正處于接受事物、塑造性格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敏感性。教師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可以通過分享新奇的事物或者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能通過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構建簡單的知識體系和形成科學的創新思維能力。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育創造性思維的基石。首先,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教科書中圖畫和自然現象的耐力。其次,可以通過演示自然實驗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進入積極觀察探索的狀態。此外,小學科學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從各個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培育他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傳統的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前人總結出的知識和經驗,也是后人進行創新的知識基礎。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培育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科學源于生活,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自然現象,從中獲得最直接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在與大自然及與社會的相處中,親身經歷,用心感受,探索正確的途徑與答案,獲得知識和精神的雙重收獲。教材之外的知識,來源于豐富多彩的自然和社會。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教學不能只著眼于教材,而應當透過教材看待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運用書本知識,兩者相互呼應,相輔相成,共同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觀察、思考與探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三個關鍵因素。培育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世界;培育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培育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探究能力,可以為他們進行創新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