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明剛
(華匯工程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廣東 惠州 516000)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存在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生活水平較低的現象。針對這一現狀,應進行高質量公路的建設,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同時農村公路也是我國公路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狀農村路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技術指標低、達不到設計要求、現狀路況較差、交安配套設施不完善。并引發交通問題:機非混行、長大縱坡、視距不良等[2]。最終交通事故導致財產損失。為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重視農村公路的設計以及各項技術指標。根據農村公路自身交通特點,找出交通事故多發路段,并進行事故原因分析,通過科學方法解決道路安全問題。
通過對農村公路實際情況調查并結合該類公路的行政管理,現對農村公路進行定義如下:農村公路是指直接縣道、鄉道、村道以及街道,主要作用是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提供運輸。
農村公路依據功能并結合該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等級劃分,主要分為干線公路、集散公路、支線公路。干線公路是指縣道,設計過程中采用二、三級技術標準。集散公路是指鄉道以及具有集散功能的部分村道,設計過程中主要采用三、四級技術標準。支線公路主要是采用了四級公路設計標準的村道、街道[3]。
道路在進行幾何線形設計時,設計速度為基本條件,對線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好的線形能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本文通過對某地區的車輛構成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該地區的經濟持續增長,小客車數量急劇增加。該地區屬于平原地區,干線公路小客車行車速度設置為60 km/h。
考慮到居民出行還需要自行車、電動車等交通工具,因此應增加設計速度較低的農村公路,設計速度為20 km/h。由于該地區的農村地形、地貌存在較大差距。該平原地區存在丘陵和山區等地形,因此設計速度應通過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各類型公路設計速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等級道路的設計速度
(1)主導車型的選擇
我國農村路網組成較為復雜,車輛類型較多,存在較多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使車輛類型不同,動力組成也不同,相同類型的車輛品牌不同,動力特性也不相同,因此設計速度不能同時滿足所有類型車輛。通過對交通的經濟性、安全性進行分析可知,應確定一類車型做為主導車型,即設計車輛[4]。
公路進行縱斷面設計時,受到地質條件的制約,縱坡較平原地區大,因此在進行縱斷面設計時,應考慮車輛的爬坡性能。
公路地形不同,因此主導車型不同,通過研究表明:重力與功率之比相同的車輛,具有相同的爬坡性能。小客車自身結構的優勢,具有較好的動力,在進行爬坡時,受影響程度較小。通過資料研究分析可知小客車能適應4%~5%的坡度,因此在進行縱坡設計時能夠很好的滿足要求。農村公路進行縱坡設計時,應重點分析重載車輛影響。
(2)縱坡對安全的影響
相關學者對雙車道公路坡度與交通事故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公路縱坡增大1%,相應坡度下的交通事故就上升1.6%。根據該規律建立縱坡坡度的AMF值,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縱坡對應的AMF值
車輛動力性能不同,爬坡能力不同,最終導致相同車道不同速度產生速度差。速度差是導致車輛之間互超的主要原因,頻繁超車會導致交通事故發生概率增加。車輛長時間在縱坡上行駛會導致車輛速度下降,甚至出現依靠低檔位大動力來克服坡度產生的阻力。當坡度較大、坡長較長時,車輛下坡會出現頻繁制動,最終導致制動器溫度升高產生剎車失靈[5]。
(3)最大縱坡的確定
本文通過對某地區的公路車輛行車狀況進行調查發現,不同設計速度下,最大縱坡的坡度不同。中型載貨汽車為主導車型的農村地區最大縱坡推薦值如表3所示。

表3 農村各級公路最大縱坡推薦值表
農村公路地形條件不同,部分公路在進行修建時存在一定限制,或存在資金不足的情況,因此最大縱坡可依據實際施工情況進行1%的增加。
(4)最大坡長
公路設計縱坡是影響道路安全運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長下坡設計,近些年來對大量交通事故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匯總,最后得出長大下坡是交通事故發生概率最大因素,通常在長大下坡車輛需要長時間剎車,就會很大程度由于剎車片溫度過高導致制動力下降,從而導致交通事故。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試驗驗證,農村公路設計中最大縱坡長推薦值如表4所示。

表4 農村公路最大縱坡長推薦值
農村公路進行設計時,常因為地形受限出現急轉彎的路段,該地區會增加交通事故發生的頻率。導致交通事故的原因是該地區的行車速度過快或存在視距不良,最終出現車輛互撞、車輛駛出道路。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應對該地區采取防護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6]。主要防護措施如下所示。
(1)在拐彎路段以及事故多發路段設置警告標志。
(2)設置限速以及解除限速標志。當該地區存在嚴重的超速現象時,在進入彎道前20~30 m位置設置物理減速設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3)在進入急轉彎路段前設置禁止超車標志,駛出急轉彎路段設置解除禁止超車標志。
(4)路側設置輪廓標。
(5)為減少因視距不良發生的碰撞,應設置中心實線或物理分隔設施。
(6)轉彎處道路路面應進行外側加寬。
(7)通過對轉彎路段進行合理分析并進行實地調查,在相關位置設置護欄。
(8)通過對彎道處車流量進行調查分析,確定該位置是否應設置超高。
當急彎路段內側為土丘或樹木且存在較深邊溝時,會造成轉彎路段視距不良,彎道外側溝深較大,路肩存在電線桿等危險建筑時,應采取以下防護措施:彎道內側的矩形邊溝改為淺碟形邊溝,對內側植被進行修剪,改良內側視距。彎道外側設置波形梁鋼護欄、反光輪廓標。道路中心線為雙黃實線同時設置中央隔離設施。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單個急彎路段安全防護措施
當彎道位于下坡段時,左側為山體右側為深谷,易造成車輛翻出車道墜落山谷,或山體遮擋行車視線造成兩車相撞。該情況下應采取以下防護措施:對左側山體進行開挖,放緩邊坡,提高視距。道路中心線設置為實線,并設立禁止超車標志。彎道處設置線形誘導標等安全措施。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平原彎道安全防護
連續急彎道路段的安全隱患與單個急彎路段類似,但連續急彎道路段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更大。因此該路段不僅應采取單個急彎處治措施,還應進行綜合治理[7]。
(1)路邊設置連續彎道的警告標志,并標識連續彎路長度。
(2)在連續急彎段通常會增加外側超寬錯車道,同時加強周邊護欄的防撞等級、標志標線等交通安全設施,在急彎路段禁止超車和跨線行車非常重要,通過設置警示牌、禁止超車標志標線等交安措施對車輛進行誘導,由于急彎路段視線受限,必要時需要在轉彎位置增加反光鏡來觀察對象來車,以增加視野的可見范圍,設置彩色振動標線或山體增加誘導劃線也是重要的安全措施。
一般情況下設置急轉彎車道都是地處山區位置,車輛一旦發生事故就很容易墜入山谷,因此這種路段事故一旦發生通常是致命的。隨著我國車輛越來越多,建設條件和技術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在農村公路設計過程中盡可能減少急轉彎的設置,通過設置部分隧道以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橋梁路段盡可能避免出現小半徑曲設計,這種小半徑路段容易出現誤判,通常也是事故多發路段,由于橋梁沒有緩沖邊坡設置,一旦發生事故沖出橋梁就會無法幸免,事故后果非常嚴重。在這種急轉彎路段必要時需要設置一個緊急避險區,以極大程度增加公路的安全性。如果小半徑路段為橋梁對于設置緊急避險車道是較為困難的,一般情況下小半徑路段采用以下交通措施處理。
(1)如果無法避免設置橋梁時,需要增加橋頭的警示標志,在橋梁曲線外側增加視線誘導標志;
(2)在路側必須設置防撞等級較高的護欄,以減小事故傷害的可能性。
本文通過農村公路事故多發路段交通安全技術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本文通過農村公路事故多發路段交通安全技術研究和詳細分析,通過設計中縱斷面設計控制因素對農村公路安全的影響,以更好的對未來農村公路設計提供寶貴意見。其次又對交通標志標線設置進行詳細分析,對于不利于安全行駛條件路段進行重點防撞等措施使用。最后對小半徑農村公路設計中遇到橋梁問題的處理進行詳細闡述。總之通過農村公路事故多發路段交通安全技術研究為未來農村公路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