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高級中學(533000)黃華語
何謂課堂教學生態?這要從“生態”的概念說起。“生態”指生物在一定環境下的發展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良好生態”是指生物圈內的生物,不論是同種或異種,彼此間相互平衡,良性發展。教育視角下的生態即教育生態,是指教育各要素在相應環境下的育人狀態和特質。良好教育生態是指順應自然人性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育人活動,是全社會自覺形成的教育價值,師生、學校、社會、家庭等教育要素的價值取向一致,使教育得到良性發展,人民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綜合以上概念,可歸納出課堂教學生態是指課堂教學在時代環境下育人的發展狀態和特質,即課堂教學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育出具備優秀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學生。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三個內容:一是類生態,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二是自然生態,指的是課堂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三是內生態,指的是師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通過情感體驗實現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和思想的升華。新時代背景下高中課堂教學生態的構建以育人為根本,要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三個方面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師生的共生共長。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人工智能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之基,科學技術的國際競爭關鍵在于人才競爭,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新時期國家出臺了系列促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政策。要實現新時代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一是育人方式要從“育分為本”發展到“育人為本”;二是學校教育要從單一的應試教育發展為多元教育;三是育人內容必須從知識立意為主轉變成以能力素養綜合發展為主,立德樹人;四是育人目標要從培養“讀書人”發展為培養有能力、有素養、有情懷的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填充,而是自主建構,即學生是獨立的生命體。這一理論提出有效學習環境有四個要素,即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主張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主張教學任務是要引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經驗;主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探索、交流、質疑。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全人教育的視角,論述了學習者的整個成長歷程,認為發展人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務,要啟發學習者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和經驗,肯定自我,實現自我。由此可見,高中課堂教學生態的構建是多項教育理論研究達成的共識。
2019 年以來,我國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等新時代教育改革文件,強化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國家教育改革政策在課堂教學方面主要有三個指向:一是減量提質,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改革課堂教學,以育人為本;三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要積極學習并運用優秀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資源,鼓勵教師改進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開展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活動,加強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而形成在“合作+探究+共生”模式下以發展和育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生態。新時代國家課程改革、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科核心素養均指向育人為本,要在立德樹人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育人視域下高中課堂教學生態的核心是內生態,即以素養為本,通過教學使學生養成必備品格、形成關鍵能力。以情境為依托、問題為導向、自主合作探究為手段、成果展示為目的、總結升華為落腳點、實現師生共生共長為最高目標開展育人活動,把情境、情感、思維、探究、思想等方面聯系為整體,讓師生在情境中探索和體驗學科魅力,有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關鍵能力。
科學定位教學角色是構建良好高中課堂教學生態的前提。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師生間的和諧關系是平衡課堂生態、實現育人目標的前提,影響著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育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生態構建要注重對師生角色的科學定位,要建立新型的、平等共生的師生關系。教師的作用不是控制學生,而是使他們能自由地作出選擇,并追求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教師既是教學者,又是學生潛能的開發者和成長的引路人;學生既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意義的構建者,又是學習過程的自我監督者,還是與教師、同學一起成長進步的合作者。只有平等共生的師生關系,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交流平臺,進而通過交流情感、分享見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幸福、和諧、共生的課堂教學生態。
構建育人視域下高中課堂教學生態是實現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法。育人為本的“五要素”課堂教學是情境與問題探究、情境與情感、思維與思想、品格與素養的有機結合,其基本結構如圖1 所示。筆者從“五要素”出發,對育人視域下高中課堂教學生態的構建策略進行探討。

圖1 課堂教學“五要素”基本結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對認知活動有動力、調節等作用,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到促進作用。創設課堂情境就是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解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首先要使學生形成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頓悟,其次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積極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啟迪,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設教學情境的基本途徑主要有七種,分別是文獻材料展示情境、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像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例如,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歷史。如在教學“明清晚期的內憂外患”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風云》等影視劇片段,并預設探究問題:“號稱世界經濟實力第一的大清帝國,為什么如此脆弱?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當年中華民族的滄桑,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問題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未知情境。問題導向是將問題辨識的結構和問題解決的結構作為教學生成基本要素的一種教學活動。合理、有效地運用問題導向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是課堂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步驟。
問題導向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師生合作探究的過程,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倡議者、激勵者、組織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直接向學生提供正確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在激發學生思維的過程中適當保留,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構建新時代高中課堂教學生態,必須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之間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多牽引。
問題導向的實施主要包括六個步驟:一是分析課程標準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聯;二是引入情境并發現問題;三是發布問題;四是分析問題;五是開發解決方案;六是評價解決方案。前兩步由教師主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教學內容,歸納形成導向性問題。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參考問題導向所需要的時間,合理設置問題內容,盡可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學概念和原理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討論等途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進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是構建育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生態的有效路徑。探究式教學活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資源的示范作用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聯系起來,實現教與學的平衡;要求教師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不僅要實現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探究式教學活動主要有四個環節。首先,要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其次,要啟發思考。教師設置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能否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是探究式教學是否能取得效果的關鍵。再次,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或合作探究。探究式教學活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尤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在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起到引導、支持的作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信息技術要成為學生探究的認知工具。不同學科所使用的認知工具不同,人文學科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而數理學科則可以讓學生使用能發揮認知工具作用的軟件,如仿真物理、化學實驗室,中學物理作圖工具等。最后,要進行協作交流。學生只有在經過認真地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后,才可能進入到高質量協作交流階段。也就是說,協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才能為學生提供思路交流、觀點碰撞、成果分享的平臺。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起到組織、協調、引導的作用。
成果展示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的成果體現,是課堂共生的表征,能有效呈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則扮演耹聽者和主持人的角色。
本環節是師生實現價值目標的關鍵步驟,是課堂教學生態的價值追求。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對所展示的成果進行糾正、評價、分享,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此外,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升,形成知識規律,最終上升為高尚的情感價值。
如教學“遼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課時,為了打造有高度、有溫度、學生為主體、師生平等共生的育人課堂教學生態,根據課程目標“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化方面的新變化”,教師可設置問題討論:“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宋代是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這一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在歷史情境中重新審視歷史,恰當解釋歷史,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歷史問題,思考現實和未來。學生可通過合作探究討論此類問題。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組內大膽交流,隨后組長綜合交流成果并形成本組成果的匯報文本,最后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活動,使學生在成果展示活動中進一步審視歷史、感悟歷史。
總之,高中課堂教學生態之美,在于以愛育愛,在于師生共生共長,在于和諧幸福的育人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