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河海實驗學校(213000)趙衛勇 蘆啟順 潘建明
自2019 年起,我校基于對深度學習理論的梳理和具體學情的實證調查,開展了對“容·智”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將深度學習理論覆蓋基礎教育全學科和全學段,實現教育教學理念內化,推動教學實踐發展,促使深度學習從理念走向行動、由淺層進入深層,使核心素養在課堂中有效落地。2021年,教育部將“雙減”督導列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要求學校滿足學生對教育的需求,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回歸課堂主陣地。“雙減”是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契機,學校如何轉變觀念和職能,創新思路,將直接關系到“雙減”政策的實施效果。“雙減”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引導教育回歸理智的重要舉措。由此,我校以“容·智”課堂為載體,發揚意蘊深厚的“容”文化,踐行“容細流成河,納百川為海”的學校精神,堅持“關懷生命、啟迪智慧”的辦學理念,在秉承“讓教育帶給成長更多可能性”的教育宗旨的過程中,培育有涵養、有溫度、善于深度學習的“容”學子。同時,提煉“容·智”課堂的一般范式,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與創新,促進我校教學高質量發展。
深度學習指的是在學習情境的創設中,教師用深度問題引領學生實現從恰當提問到有效追問的轉變,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活動的引導中,教師通過對材料的深度加工,讓學生在深度理解中抓住教學內容的本質屬性,進而全面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發展高階思維;在學習能力的培養中,讓學生從主動參與到自主建構,學會遷移運用,培養創新能力。深度學習是由淺層轉向深層的學習,側重于有效追問、深度理解、自主建構三個環節,分別指向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價值的深刻體驗。
“容”的本質是接納多元,關注學生個體,注重集體合作,滿足個性化需求。“容”包含三個維度:①“容疑”。體現在教師接納、包容、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關于教學和知識的疑問,通過深度提問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促使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發展思維。②“容理”。體現在教師對學習材料進行多元聯結,引導學生主動并深度處理和加工學習材料,與原有知識形成深度聯結并發現新的學習規律,以促成學生學習策略的優化。③“容新”。體現在教師多維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主動遷移知識,自主建構有效的知識體系,解決新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智”指的是讓學生學會認知、辨析、演化事物,達到能解決不同層次問題的能力狀態。“智”同樣包含三個維度:①“智識”。在從恰當提問到有效追問的過程中,學生能形成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超前視野,能夠看到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得到智慧的提升、沉淀和積累。②“智能”。在學生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深度理解的過程中,以師生、生生、生與資源、生與自我等對話為主要方式,通過變易性遷移,讓學生在靜止中看到變化、在變化中找到規律,提升其元認知水平。③“智慧”。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從主動參與發展為自主建構,通過師生積極參與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策略,解讀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推進育人模式轉型,促進學生在知、情、意、能、行方面有所發展,使其收獲豐富的知識、恰當的學習方式、較強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容·智”課堂是在深度分析學情、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融合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優秀教學資源,關注良性差異互動,以“容疑、容理、容新”為理念的遞進性學習活動。“容·智”課堂旨在促進學生有效追問、深度理解、自主建構,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從而使全體師生收獲智識、智能、智慧,并形成能夠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范式。“容·智”課堂以實踐研究的方式進行構建,即以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驗和探索為主要渠道,解決將理念轉化為行為的實踐問題,既要通過課堂實踐為一線教師尋找到構建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容·智”課堂的有效方式,又要通過理論研究為課堂轉型作針對性設計和指導,對“容·智”課堂的相關理論進行總結和提煉,從而形成有效的理論體系。
“雙減”政策對學校重構教學文化帶來新的機遇,我校借助“雙減”政策重新審視和反省教學方法,思考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積極探索、大膽改革,重構適應教育政策、符合教學規律、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文化,讓“容·智”課堂的本質內涵得以彰顯。
指向深度學習的“容·智”課堂有如下特征(如圖1):①適合性。“容·智”課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適合教師、學生,也符合教學規律,體現時代要求。②能動性。“容·智”課堂通過評價機制調動教師與學生多主體的能動性,實現教學相長,良性循環。③漸進性。“容·智”課堂采用從易到難、從低到高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④靈動性。“容·智”課堂不固守、不限定,在靈活、靈動中釋放創新、創造活力,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⑤生長性。“容·智”課堂契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致力于成為具有可持續性,能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的課堂。“容·智”課堂,遵循從識記、理解、應用到分析、評價、創建的高階思維規律,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把握認知規律,實現深度學習。

圖1 “容·智”課堂的主要特征
“容·智”課堂指向深度學習,其具體內容主要有個三方面(如圖2)。

圖2 “容·智”課堂的具體內容
具體分為“材料引學”和“自主質疑”兩步,教師通過創設真實情境、預設深度問題,啟發學生在“生疑”中恰當提問,在“質疑”中積極探索,在“解疑”中有效追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應用知識去解決復雜情境中的問題。在“容疑”過程中,學生的個體經驗不斷得到豐富,新舊知識的模塊得以再構,從而實現“智生成”。
具體分為“多維促進”和“提煉生成”兩步,教師通過多角度審視教學行為、多方向探究學習本質、多維度總結認知規律,探索適切的學習機制,引導學生提煉生成自我觀點、自我價值,從而實現對學習對象的深度加工,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個性化知識體系的深度構建。在“容理”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學習活動喚醒學生的學習意愿,使其形成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良好思維品質,從而收獲“智策略”。
由“變易運用”“創新轉化”兩步構成。“變易運用”要求學生在變化的新情境中,依然具備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遷移能力;“創新轉化”要求學生有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要實現“運用”和“轉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由主動參與轉變為自主構建,層層推進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加敏捷、深刻和靈活,從而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使學生擁有“智增值”。
“容·智”課堂指向深度學習,立足“容”文化,在原有智慧課堂的基礎上,將教學環境、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容納性與智慧化充分結合,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從而達到容納、啟智、樹德、育人的目的,提升師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打造新型時代性課堂。
“容·智”課堂的實施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如圖3)。在教的方面,教師根據各科學習特點設置不同層次的體驗活動和驅動任務,通過理念轉變、資源開發、優化呈現、技術使用等方式,探索適用的教學策略,重點研究教材和課標;在學的方面,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參與、質疑探究的過程,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方式、行為,學習活動實現獨學、對學、群學、展學、辯學相結合,通過接受、發現、混合、互助、深度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課堂轉型。同時,通過“容·智”課堂的構建和實施過程研究,形成多角度、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圖3 “容·智”課堂的實施路徑
實現“容·智”課堂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課堂教學要創設基于生活的真實情境,關注學生的真實經驗和真實能力,同時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學環境與媒介、教學策略與學科教學等多重關系,通過創設深度學習的真實情境,整合學習內容,探索新型適用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建構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使“容·智”課堂落地生根,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生。
“容·智”課堂注重將核心學習過程歸還學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反思、應用、遷移,將知識、技能、情感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理性、德性和創造性,關注學生的個體經驗積累、實踐感悟、行為反思及由此形成的實踐智慧。我校“容·智”課堂實踐研究指向深度學習,重在將理念轉變為行動,探索有效實施途徑,通過學和教推動教學實踐發展,使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從理念走向行動,從淺層走向深層。同時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各學科的“容·智”課堂范式,關注基礎教育全學科和全學段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尤其是基于高階思維的關鍵素養。
“容·智”課堂讓學生從識記、理解、應用,走向分析、評價、創建。無論是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在課型范式的構建過程中,都呈出“階梯化”的特征。從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實際問題入手,讓學生從淺層學習出發,強調批判性思維,注重知識遷移,面向問題解決,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學生最終走向深度學習。
自“容·智”課堂實踐研究開展以來,我校教師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將經驗與知識相互轉化、遷移和應用。通過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容·智”課堂案例研究,教師對教學理念、教學環境、教學策略、教學流程進行優化改進,使之更符合“容·智”課堂的標準。同時,教育教學的策略和途徑得到了優化,學校的教育品質、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進一步促進了學校高品質發展。我校通過“容·智”課堂實踐研究,總結已有經驗,深刻把握“雙減”政策的要求,優化舉措,結合學校的現狀,在“容·智”課堂中培育有涵養、善于深度學習的“容”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