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五象校區(530000)甘曉夏
近年來高考文綜卷中的歷史材料解析題,學生得分普遍偏低,尤其在面對大段文字或大量數據時,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要么跳看材料,倉促作答;要么反復閱讀,糾結表述,答題超時。筆者在研究近年高考(全國甲卷)文綜卷的歷史材料解析題命制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思維方式,探索出以“先泛后精、標注材料”為核心技巧、長期限時訓練為提分保障的備考策略,并取得了明顯效果。據統計,筆者所任教的班,2021年高考文綜卷第41題(歷史材料解析題)的平均分達到了16.49 分,超過了全區重點中學該題16.34的平均分。
解答歷史材料解析題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圈畫設問,明確要求
此類型題的設問往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句首是“指示項”,一般表述為“根據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等,指明設問的答案或直接源于材料,或源于教材,或二者兼具;句中一般會出現與材料主旨密切相關的限定詞,包括時空、設問主題等信息,為“中心項”;句末為要求學生回答的具體問題,一般會使用“原因”“特征”“影響”等詞語,是“求答項”。
在本環節中,學生首先快速瀏覽所有設問,厘清設問結構,透過“中心項”和“求答項”,把握本題考點,推測材料主旨。其次圈出“求答項”,明確答題方向。再次依據“指示項”的要求,將“求答項”標注在對應材料的左側。為了節省時間,學生可簡化“求答項”的表述。最后畫出“中心項”的時空、事件等信息,輔助后續材料分層。
2.“先泛后精”,標注材料
(1)文字類材料
分兩步閱讀此類材料:
第一步是泛讀,即快速瀏覽材料,判斷其行文結構,用“/”標記分層。對于因果式材料,按背景(或原因)、措施(或內容)、結果(或影響)等分層;對于階段式材料,常以時間為線索,按發展階段分層;對于觀點式材料,按觀點分層。
第二步是運用“逐句分析、標注材料”的方法,精讀材料及出處。首先,以逗號為單位,參照語文學科提及的“記敘文六要素”,理解分句句意。其次,思考該分句包含的歷史信息可用于回答哪個“求答項”,但凡是從不同角度闡述歷史現象的,都可能是有效信息。最后,畫出體現分句主旨或包含教材結合點的關鍵信息,并在分句旁標注簡化的“求答項”和序號。如分句包含了“求答項”中“原因”的第一點信息,可標注“因①”。這里所說的“教材結合點”,指分句中暗示學生聯系所學知識來解答設問的關鍵信息,包括時空信息、教材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等。研讀分句時,可借助關聯詞判斷句間關系,如“伴隨”表示因果、“還”表示遞進、“但是”表示轉折等。
(2)表格類材料
解讀此類材料同樣可采用“先泛讀,后精讀”的方式。不同的是,在泛讀時,重點畫出表格標題和出處的關鍵詞,明確表格的主題。而在精讀時,一要“縱橫馳騁找變化”,分別從縱向、橫向觀察表中數據的變化;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格中的時空信息,結合階段特征,思考數據變化的深層原因。
3.規范作答,合理表述
答題時,一要遵循基本的答題規范,包括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字跡清晰等;二要合理表述。為了高效答題,優先引用上一環節中標注的關鍵詞句。若引用后,參考該題的分值,答案仍顯單薄,可再結合所學知識拓展思路,并使用術語作答。
這里以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文綜卷第41題為例(題略),解法詳述如下:
環節一:圈畫設問,明確要求。
如前所述,快速瀏覽所有設問后,按表1 對設問進行分類及圈畫。總覽“中心項”和“求答項”可知,本題的考點為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英的對華貿易政策以及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特征和對外貿易政策。然后,依據“指示項”,在各材料左側的空白處,標注相應簡化后的“求答項”。例如,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左側標注“異因”(異的原因)、“同因”(同的原因)、“評中策”(評價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在材料三左側標注“特征”“評中策”。
環節二:“先泛后精”,標注材料。
1.處理材料一、二(文字類)
第一步,快速瀏覽材料,把握材料大意,判斷行文結構。材料一屬于階段式材料,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50年12月”“中美朝鮮戰爭結束后”三個時期敘述美英對華貿易政策的演變,故可按上述三個時期將材料分為三層,用“/”標注;材料二屬于因果式材料,按背景和措施可分為兩層,用“/”標注。
第二步,通過逐句分析、標注材料,精讀全文。限于篇幅,接下來以材料一為例進行說明(詳見表2)。

表2 逐句分析并標注材料一的示范

續表
2.處理材料三(表格類)
第一步,泛讀。快速瀏覽表格標題、行標題和列標題,明確表格的主題是“1950—1957 年中國進出口貿易概況”,數據包括中國外貿總額,中國與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中國與亞非及西方國家的貿易額。
第二步,精讀。
首先,“縱橫馳騁找變化”。
逐列縱向看:其一,按年份對比中國與不同類型國家貿易額的大小。圈出最大值(詳見表3)后可知,從1952—1957 年,中國與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額均超與非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額。其二,按年份估算中蘇貿易額占中國與人民民主國家貿易額的比重(中西貿易同理估算)。顯然,中蘇貿易額一直占中國與人民民主國家貿易額的60%以上,遠超中西貿易在中國與非人民民主國家貿易中的占比。
逐行橫向看:觀察中國外貿總額以及中國與不同地區貿易額的變化趨勢,并用上、下箭頭標注(詳見表3)后可知,第一,1950—1955 年,中國外貿總額大幅上升,1956—1957 年略有下降;第二,1952年,中蘇貿易大幅提升,至1955 年,穩步增長,但從1956 年開始下降;第三,1952 年起,中西貿易明顯下降,1953 和1954 年有波動,1955 年以后逐漸上升。

表3 精讀并標注材料三的示范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 單位:億元
其次,“透過現象看本質”。聯系材料一,在美英采取不同程度對華貿易管制的背景下,20 世紀50 年代前期,中國外貿總額大幅提升,這說明我國成功突破了西方的經濟封鎖。
環節三:規范作答,合理表述。
整合環節二中標注的信息后,回答如下:
第(1)問:
同的原因:冷戰的局勢;美英均要遏制共產主義;朝鮮戰爭的影響;美英結成軍事同盟(北約)。
異的原因:英國實力減弱,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美國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采取靈活的外貿策略。
第(2)問:
1950 — 1955 年,中國外貿總額大幅上升,1956— 1957 年略有下降;外貿對象以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為主(蘇聯比重更大);中西貿易經歷低谷后有所回升,但所占比例較低。
第(3)問:
有利于突破西方的經濟封鎖;體現黨的正確領導;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體現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
任何考試都是限時的,任何考試技巧的形成也都離不開長期嚴格的限時訓練。
在高考中,完成25 分的歷史材料解析題的合理時間只有15~18 分鐘,故上述解題各環節也應有相應的時間限制:圈畫設問,約30 秒;每則材料泛讀約15 秒,精讀約2~3 分鐘;每個“求答項”的作答約2~3分鐘。
備考期間,筆者嚴抓限時訓練,要求學生每次做材料解析題都要看表分段計時,到點停筆。起初學生普遍超時,對此,筆者引導他們再次熟悉解題技巧,同時在習題旁寫下超時的原因,并思考解決方案。久而久之,學生逐漸養成細致分析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信息的思維習慣,成績穩步提升。
總之,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是有章可循的,上文所述之技巧,不僅適用于文綜考試的歷史材料解析題,其基本思路還適用于新高考下的同類題型,具有普適性。高考歷史備考中,教師需指導學生通過長期的限時訓練熟練掌握解題的技巧,以幫助學生突破材料解析題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