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智能化、信息化的蓬勃發展,制造業已逐漸步入智能化工廠時代,智能化工廠創建的原則是“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簡而言之,就是用電腦、機器人、自動控制等手段替代傳統的人工操作和人工值守。比如,某處生產區域原本需要9名工人24小時人工操作,智能化改造之后,通過視頻監控、信息傳感、遠程控制等手段,只需3名工人坐在控制室內即可滿足生產需要。
358份報告中,靜脈滴注所占比例最高(294例,82.12%),其次為口服(36例,占10.06%)。最短的用藥2 min后出現不良反應。由于部分ADR/ADE在初期的癥狀較為隱匿,沒有引起患者注意或重視,導致延誤治療和沒有及時上報ADR/ADE。本次統計的藥品不良反應從使用到上報的時間,并不能完全代表實際ADR/ADE發生時間。見表4。
智能化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改善了工作環境,避免了人身安全事故,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大勢所趨,無可厚非。但是,筆者認為,在智能化進程中,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問題則成為新的焦點和難點。
有了無人駕駛,司機面臨失業;有了機器人焊接,焊工面臨失業;甚至有了自動寫稿軟件,記者也會面臨失業。智能化擠壓了產業工人的存在價值,并且在不知不覺中使勞動形態、勞動關系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有人指出,產業工人一定要適應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不斷學習充電,不然就會被淘汰。學習,對于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的年輕工人來說問題可能不大,但對于50歲以上的一線工人,讓他們硬著頭皮從頭開始學習人機對話、PLC控制,難度相當之大,他們一臉茫然地面對五顏六色的顯示屏,即便學會操作,遇到設備小故障,一時也不能解決。
2.4.7高溫滅菌當日真空包裝的天麻藥立即滅菌,滅菌時采用天然氣火力要猛,蓋要嚴密,以使迅速殺死麻體細菌及抑制細菌活動,時間為10~15分鐘。

面對智能化帶來的生存擠壓,很多企業通過保潔、保衛、綠化等輔助性崗位消化了一批富余勞動力,然而還是有一些年齡較大的員工無奈走上了降薪、彈性工作、解除勞動關系的“囧途”。原本的老師傅終究在智能化進程中被淘汰出局,長期以來的存在價值和職業尊嚴受到打擊,將會陷入前所未有的迷失中。難道這些50歲以上的一線工人就應該被淘汰嗎?這些人都是為企業做出過長期貢獻的,本應受年輕人尊重的老師傅,更是經濟壓力最大的人群,如果這些人的就業渠道被擠壓,“六穩六保”中第一項“穩就業”何談實現?
企業實現智能化之后,面臨著低技能產業工人“被驅離”和高技能產業工人“招不來”的矛盾。筆者認為,智能化轉型還是要穩步推進,不要一下子從人聲鼎沸的工廠過渡到無人工廠,要給員工學習的機會,要設計制造好一般性崗位的兜底措施,保住現有產業工人的基本崗位,更要解決廣大城鎮和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企業家義不容辭的一項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