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成,易真真,彭 晨,趙春箏
(鄭州綜合交通運輸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交通運輸行業是綠色發展的先行官,尤其是公路建設作為傳統的高資源占用、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行業,是交通運輸行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突破點。以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公路建設為切入點,通過全生命周期、全過程貫徹生態環保理念,統籌各要素,進一步拓展升級,建設更節約、更低碳、更環保、更優質、更溫馨的綠色生態文明路,有助于全面提升交通低碳環保水平,有利于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基本實現交通運輸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更好地服務交通強國和美麗中國建設,滿足公眾對美好出行新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國外并沒有像中國一樣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而是提出了“生態系統”等其他概念。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發布“國家風景道計劃”以“風景、歷史、娛樂、文化、考古和自然”六個價值標準來評判風景道體系。德國高速公路采用公路景觀設計原則,對公路進行綜合設計,使其達到舒暢程度;公路在建設過程中,針對路基、路面、橋梁、防護墻、排水設施、種植綠化等采取相應環境保護措施,盡可能的減少或者避免對環境的有害影響。瑞典要求新建交通運輸設施必須符合當地生態、文化與價值觀。交通運輸部2013年提出《綠色循環低碳公路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由強度指標、體系性指標、保障性指標和特色指標四大類組成,共20個評分項和2~3個自定義項來考核評價公路建設階段綠色低碳水平。
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資源集約利用,全方位展現交通服務的基本功能,以不斷滿足旅客的出行需求、營造安全舒適的出行環境為核心,同時兼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減少破壞、節約資源。同時,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建設要因地制宜,注重突出公路美,要準確把握區域環境和路段特色,綜合考慮沿線生態、文化、景觀、旅游等元素,設計不同主題,推進融景入路,實現路隨景出、景由路生、路景相依,重點打造景觀廊道和生態景觀公路,突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錯落有致、特色鮮明、色彩宜人”,實現“公路即彩帶、旅途即旅游”。
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選線不僅要滿足公路的工程技術標準,還要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
(1)環境敏感區選線。①路線布設應避讓自然保護區,難以避讓的,應確保避讓核心區;②路線布設應盡可能避讓古樹名木,對難以避讓的可采取移栽等措施;③全面深入調查路線穿越地區的珍稀動物種群分布,制定保護方案,盡量避免擾動其生長、遷徙等棲息環境。
(2)環保與景觀設計。①路線布設必須避讓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②選線應靠近既有交通走廊布設,減少大填大挖,爭取保存現有的植被;③路線線性宜順捷,應與地形、景觀、環境等相協調。
高速公路項目施工階段應按照“精準、精確、精細”的工作要求,嚴格落實揚塵防治要求,確保施工區域揚塵不向外輸出。
(1)相關方管理制度。①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應配備負責揚塵防治管理人員,建立揚塵防治教育培訓制度和揚塵防治管理臺賬,定期考核;②施工單位具體承擔施工揚塵防治責任,編制揚塵防治專項方案。
(2)施工場地外圍揚塵防治。①在揚塵防治區域主要出入口醒目位置設置公示牌。②施工場地在穿(跨)越國道、省道等交叉路口以及環境空氣敏感點區段設置圍擋,圍擋立面應保持干凈、整潔,定時清理。③裸露土地應采用密目網或遮陽網遮蓋。④施工便道應硬化,灑水保持濕熱、無明顯浮塵。⑤散體材料應存放在庫房或棚內;水泥、石灰等采用罐車散裝運輸,土方、砂石等運輸應遮蓋。⑥出施工區域車輛應沖洗,有專人負責,嚴禁車輛帶泥上路。
(3)施工現場揚塵防治。①拌合站的配料機、上料倉、攪拌設備及輸送設施等,應降塵防塵,砂石料應及時覆蓋,場地應硬化、綠化。②清理場地的淤泥、土、垃圾等分類堆放,采用噴灑抑塵劑、覆蓋防塵網、臨時植草等措施;路基土石方開挖時應采取濕法作業;清掃路面下承層時,不得使用鼓風機吹掃。③橋涵工程施工時,基坑開挖宜及時支護、封閉。截樁和破碎等施工時,應灑水濕潤。現場泥漿、土石清運采用密閉式運輸。禁止露天拌制混凝土、砂漿,不得凌空拋擲、拋灑。④隧道工程洞口土石方開挖時,采取濕法作業,爆破后及時采取降塵措施。隧道內施工時,廢渣、土等應及時清理,出渣前應淋水,污水不得直接排放。⑤拆除工程施工時,采取濕法作業,整理破碎構建、翻渣和清運拆除垃圾時,采取灑水或噴淋措施。
運營期高速公路應按照“全路無垃圾、車行無揚塵”工作原則,治理路域環境。
(1)長效管理機制。建立揚塵防治分段責任制,設置清掃保潔路段責任人公示牌,編制保潔方案和管理臺賬;路面保潔以機械為主,人工為輔。
(2)日常清掃保潔。①主線路面設備和人員配置應滿足繞城高速公路每30 km不少于1輛、其他高速公路路段每50 km不少于1輛;主線每50 km或每1個養護標段配置1個流動保潔作業小組。②每個收費站配備不低于2臺霧炮或噴淋設備;每對服務區(停車區)不低于4臺配備霧炮或噴淋設備和配備中小型清掃車或廣場清掃車1輛;③高速公路主線應急車道和互通區匝道路面機械清掃作業不低于一天一次、沖洗作業不低于一月一次,波形護欄清洗不低于一月一次,服務區機械化清掃頻次不低于一天兩次,收費站廣場清掃頻次不低于一天兩次。④人工保潔以撿拾、收集垃圾為主,每日兩次,應規范著裝、做好安全防護。⑤流動保潔作業每天上路作業,繞城高速公路每七天對中分帶垃圾撿拾一遍,其他路段每月對中分帶垃圾撿拾一遍。
(3)日常維修防塵。①養護工區地面硬化或綠化;物料存放宜采取倉庫儲料,裝卸作業時,在落料、卸料處配備抑塵、噴淋等設施。②裸露地塊采用防塵網覆蓋,堆放物料時需鋪墊木板篷布等,確保不污染路面;綠化修剪產生的枝葉、雜草等及時裝車外運。
(4)養護工程防塵。①編制預防性養護規劃報告,采用預防性養護技術,推廣應用環保新技術、新工藝。②物料密閉運輸,裝卸時采取噴淋、遮擋等防塵措施。③路面銑刨、混凝土破除、取芯、開挖、拆除、風鉆階段采取濕法作業。
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要最大限度地控制資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
(1)生態保護。①多種植易生長、抗逆性強的本地優勢物種;設置符合野生動物生態習性的通道和標志。②制定生態環境影響區域生態修復方案;擋墻、護坡、邊坡等防護工程下部栽植植物或在頂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
(2)資源節約。①公路清洗作業用水優先使用再生水。②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綠色能源。
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要注重智慧交通與綠色交通的深度融合。
(1)智能交通系統。①建立公路養護管理系統,包括路面、橋梁和隧道等。②采用信息監控公告系統,提供實時動態交通信息。③制定專門的系統維護方案。
(2)安全設施布設與維護。公路護欄、防眩設施及交通標志標線等安全設施配備完善,制定有安全設施維護計劃,定期進行技術檢測,及時更換,保證清潔完整、功能正常。
高速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要將生態保護與路域景觀納入高速公路服務指標體系中,以補短板、優結構、提品質為重點,加大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
(1)交通組織。①制定日常交通組織方案,實時采集發布路段交通運行情況;實施危險品運輸管控。②建立交通事故、特殊天氣(雨、霧、冰雪等)處理及應急措施預案。
(2)人性化服務。①設置公路沿線地理區位、交通條件和旅游景點等信息指引牌及交通動態公告牌等;利用新媒體手段,構建個性化定制的旅客出行信息服務系統。②在自然風景優美路段,因地制宜設置觀景平臺及停車區,并設置汽車露營地、旅游服務站等。③推廣ETC在停車、加油或檢測等環節的應用。
(3)景觀優化。①公路線性設計與自然環境協調,要求線條流暢、視線誘導自然、外觀美學修飾良好;公路構造物與沿線建筑風格、風土人情保持協調一致,盡量無突兀感和分離感。②將當地的名勝古跡、民俗風情等融入公路設計主題;整體景觀融入自然,綠化樹種配置合理、色彩豐富。③公路路面整潔美觀,沿線綠化植物生長狀況良好、無綠化缺株區域。
(4)綠色服務區和收費站。①服務區采用屋頂綠化或者垂直綠化形式,場地選用鄉土植物綠化,服務區利用連廊、庭院、綠化、水景、小品等元素提升景觀品質。②綠化灌溉采用噴灌、微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雨、污水處理回用。③實行垃圾有效分類收集和處理;④服務區制定節能、節水、節材、環保、綠化的操作規程,配備環保專職人員,開展環境監察,定時記錄或報送環境監測數據。
統籌考慮高速公路在全壽命周期中達到各類不同的綠色生態特點,統籌人、路、車、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應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建設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本文利用專家咨詢及相關可參考的國家標準來確定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見表1所示。

表1 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一級指標權重
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細分多級指標,對項目建設目標進一步細化實施,實現綠色生態文明路總目標。通過對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路進行打分,考核等級根據得分確定四個等級。

考核滿分為100分,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考核得分90分以上為優秀,75分以上90分以下為良好,60分以上75分以下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以鄭州至西峽高速公路堯山至欒川段為例,項目路線全長78.83 km,橋隧比高達52%,全線都在崇山峻嶺中,最高海拔在900 m以上,又被稱為“云中高速”。項目沿線隧道開挖將產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及粉塵;同時還有大量的高邊坡及挖方路塹,建設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廢棄土石方。項目綜合采用地質選線、地形選線、環保選線、繞避基本農田等方式采取生態選線,節約占地262 200 m。
項目建設過程中積極推廣使用BIM新技術、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橡膠瀝青路面技術、LED節能燈具、隧道反光光環、隧道節能通風設備和變頻系統等,注重與沿線大佛、堯山、木札嶺、白云山、養子溝、老君山、通天峽等景區融合聯動,建造生態型聲屏障、綠色生態邊坡等,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綠色服務區,沿線宣傳地方特產。經過綜合評價,該段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評分為93分,考核為優秀,被譽為“最美高速”。
本文通過分析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的內涵,從設計、建設、運營和養護等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分析,全過程貫徹生態保護理念,研究提出了各個階段建設綠色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并擬定了評價指標權重,為今后高速公路建設綠色生態文明示范路提供參考依據。